日本「真實的實力」,我們看懂了嗎?

曾在42年裡佔據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日本,在2010年讓位於中國。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跌至繼美國、中國之後的第三位,而且重返第二的希望也在中國強勁增長的“現實”碾壓下越來越渺茫。然而,作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國家,日本卻在地緣政治尤其安全方面與中國存在“瑜亮情結”甚至競爭關係,如何正確看待日本的綜合實力與發展強弱,是擺在所有關心中國未來的人士面前的“重大課題”。

日本“真實的實力”,我們看懂了嗎?

圖說:日本東京忙碌的街頭

“趕超型”模式走不通

圍繞GDP下滑到中國之後,日本國內已反思了八年,該國學習院大學教授伊藤元重的解讀是“日本實力的確下降”,但需分成兩個部分來看待。首先,不僅日本,美國、歐洲都陷入長期停滯,發達國家“道路迷茫”問題都很嚴重,它們全都面臨著少子化、老齡化和泡沫經濟破滅的問題。日本儘管拼命推行“安倍經濟學”,但因面臨退休的一代人和已經退休的人群不能放開消費,社會消費難以增長。在人口註定減少的情況下,企業也不能輕易進行國內投資。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日本,美國、歐洲也都一樣,自2008年以來的西方資產市場暴跌造成了比預想更長久的消極影響。其次,日本“泡沫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初破滅後,通貨緊縮在“失去的20年”間持續蔓延,企業不斷萎縮,過度地控制了人力投資。為了克服眼前的困難,許多企業依賴廉價勞動力,而忽略了人才培養,其結果是嚴重降低了日本的生產率和能力。

更致命的是,面對中國崛起,日本未能在21世紀頭十年成功地從“趕超型”向“先驅型”實施結構轉變,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日本技術革新乏力。技術革新有兩種,一種是改善電力效率、提高汽車品質等“改良式”革新,常見於日本支柱製造行業,另一種是顛覆現有技術和市場形式,用全新形式取而代之的“顛覆式”革新。日本非常擅長“改良式”革新,而且在泡沫經濟破滅前,只要進行趕超就好,並不那麼需要“顛覆式”革新。但美國卻容易培育出“顛覆式”企業。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等等都是代表,但成功者身後有數十倍、數百倍的失敗者。相比之下,日本雖是發展得如此成熟的國家,現在卻仍偏重於“改良式”革新。

但另一方面,日本的技術優勢並未完全消退。在生產率方面,雖然佔日本GDP的75%的服務業生產率較低,但並非所有服務行業的生產率都低,因為日本服務行業的差異巨大,比如7/11便利店和優衣庫都以高生產率而聞名。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工智能發展也非常迅猛,未來諸如工業機器人、汽車等產品都會集成人工智能。那樣一來,日本的機器人和汽車製造商有可能再次“稱霸世界”。

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日本

日本生產率本部生產率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木內康裕指出,儘管是發達國家中排名靠前的一員,但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日本卻差強人意,根據號稱“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2016年和2017年的相關調查,日本人每小時的產值是41.3美元,雖然略高於新西蘭,但只相當於冰島的水平,甚至不及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值。

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經濟效益的代表性指標之一,用GDP總量除以就業人數或工作時間,就得到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值。從國家層面看,產值就相當於GDP。安倍政權在“日本再生戰略”中提出,生產率的重要性遠高於以往,因為即便工作的人少了,但這些人如果能以高於此前的效率進行生產並取得成果,那麼就等於把蛋糕(GDP)做大了。

從產業類別看,日本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明顯落後。根深蒂固的“工匠精神”也在產生影響。像佔日本GDP約75%的服務業,就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雖然日本服務業的高品質廣受讚譽,但未必能體現在價格上。除了“服務不要錢”的風潮盛行外,也有相當企業認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不是為了掙更多利潤。在消費者看來,不支付額外的費用,就能享受到高品質服務當然不是壞事,但對企業來說,這會導致生產率難以提高。從2016年3月開始,日本商業零售巨頭永旺就因無法在利潤和品質上取得平衡,不得不縮短東京首都圈七家店面的營業時間。

日本“真實的實力”,我們看懂了嗎?

圖說:日本一家便利店即景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逆轉的籌碼

日本究竟想如何打破現有局面呢?美國高盛公司前合夥人、日本小西美術工藝社總經理阿特金森注意到一個現象,日本一家連鎖快餐企業在店鋪內設置監控攝像頭,對每道工序進行拍攝,通過分析找出多餘工序,力求將工作量壓縮到最少。此外,在對工序進行專業化的同時也推進標準化,力求每名員工既能夠在大堂工作也能夠在後廚工作,以更少的員工實現店鋪的運營。雖然每一步的努力產生的效果都很小,但積累起來並在多個店鋪推廣開來就會不一樣,越是分店多的企業,生產率提高得越多。

不僅如此,以使用機器人為代表的日本製造業也醞釀著大規模革新的潛能。在人類從事的工作中,易於被機器取代的是那些需要準確且迅速的重複勞動,日本企業在這些方面的機械化、機器人化已呈現加速普及的趨勢,甚至有些旅店已經開始使用機械設備送餐。

近來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等新技術趨勢的引入,不僅是單純的重複性勞動,計算出最有效率的業務流程也正在成為可能。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大數據,預測需求、有助於發現迄今為止未被注意到的趨勢這樣的努力,很有可能在想象不到的地方尋找到增長的種子。這可能關係到革新以及與其他企業的差異化經營,也將創造出新的需求。正如開篇所說,勞動生產率指的是用產值除以就業人數、工作時間得到的指標,從今以後,不僅是這一關係式中居於分母位置的就業人數或者工作時間的削減,相當於分子的新產值的產生也很可能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起爆劑。這不僅會帶動日本的勞動生產率追趕上其他發達國家,也將成為重新奪回正在失去的財富的有效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日本“真實的實力”,確實不容我們小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