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大别山金寨采风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金寨采风

叶丙勇

"相逢又分手,握别众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啊隔年再来游……"一曲脍炙人口的歌曲久久回荡在整个大别山上。

转眼36年过去了, 弹指一挥间,王和泉老师应合肥电视台邀请拍摄当年创造情景,再次踏上大别山这片热土,他说:"是这首歌让他与很多歌曲爱好者成为好朋友、是这首歌让人们更加了解大别山"。再次走进大别山时,王和泉老师不停地忙着拍照,不想漏掉一点东西,在他的记忆里,大别山是那样的淳朴和宁静。

在金寨红军村王和泉老师视乎找到了当年的身影,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房屋,迎面走来满脸微笑的大哥大嫂,王老师很激动,不停地说着当年采风的故事。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徐向前元帅回到大别山,在经过武汉军区时曾给军区政治部说"希望你们唱一唱大别山,大别山的红军同样可歌可泣,请你们创作出一部像《长征组歌》那样的作品来宣传大别山。"就这样王和泉老师一头扎进大别山,无数个日日夜夜在小院子里与老红军促膝交谈;在山路上与路遇大哥并肩交流;在老乡家里与好客小弟彻夜长谈。。。。。。。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大别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农民运动活跃的地方。更是"反围剿战争"和"解放战争" 的一个重要战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妇孺皆知、名扬天下。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多个县,三省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呈东南往西北走向,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红色文化历史渊源深厚,旅游文化资源老少皆宜,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旅游业在精神文化方面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王和泉老师说:大别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三省资源共享,要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之间联盟合作,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旅游合作与交流"。

如今《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他的字里行间跳动的音符寄托着人民对大别山的热爱,表现了当年几十万红军战士参军参战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壮举,渲染了离别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现在的大别山正在进行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时刻唱着这首歌,时刻梦回大别山,宣传大别山红色旅游文化、推介大别山人文风光、展现大别山新变化,谱写一曲新的篇章。

在金寨的几天时间了,王和泉老师先后到了金寨红军广场、红村、梅山水库、金寨宾馆、鲜花岭、斑竹园等地,重温当年创作情景。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大别山金寨采风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王和泉老师在金寨红村(叶丙勇 摄)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大别山金寨采风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王和泉老师在金寨红村(叶丙勇 摄)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大别山金寨采风

电视台摄制组在取景(叶丙勇 摄)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大别山金寨采风

一首歌唱红一座山与王老师交流《再见了大别山》与红色旅游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重返大别山金寨采风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在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叶丙勇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