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大別山金寨採風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金寨採風

葉丙勇

"相逢又分手,握別眾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嚀,盼我啊隔年再來遊……"一曲膾炙人口的歌曲久久迴盪在整個大別山上。

轉眼36年過去了, 彈指一揮間,王和泉老師應合肥電視臺邀請拍攝當年創造情景,再次踏上大別山這片熱土,他說:"是這首歌讓他與很多歌曲愛好者成為好朋友、是這首歌讓人們更加了解大別山"。再次走進大別山時,王和泉老師不停地忙著拍照,不想漏掉一點東西,在他的記憶裡,大別山是那樣的淳樸和寧靜。

在金寨紅軍村王和泉老師視乎找到了當年的身影,看著熟悉又陌生的房屋,迎面走來滿臉微笑的大哥大嫂,王老師很激動,不停地說著當年採風的故事。他說,上世紀70年代末,徐向前元帥回到大別山,在經過武漢軍區時曾給軍區政治部說"希望你們唱一唱大別山,大別山的紅軍同樣可歌可泣,請你們創作出一部像《長征組歌》那樣的作品來宣傳大別山。"就這樣王和泉老師一頭扎進大別山,無數個日日夜夜在小院子裡與老紅軍促膝交談;在山路上與路遇大哥並肩交流;在老鄉家裡與好客小弟徹夜長談。。。。。。。

大別山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由於大別山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就是農民運動活躍的地方。更是"反圍剿戰爭"和"解放戰爭" 的一個重要戰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婦孺皆知、名揚天下。大別山,橫跨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多個縣,三省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呈東南往西北走向,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紅色文化歷史淵源深厚,旅遊文化資源老少皆宜,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是旅遊業在精神文化方面重要作用的具體體現。王和泉老師說:大別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三省資源共享,要依託紅色旅遊資源,加強區域之間聯盟合作,促進區域間經濟、文化、旅遊合作與交流"。

如今《再見了大別山》這首歌唱紅了大江南北,他的字裡行間跳動的音符寄託著人民對大別山的熱愛,表現了當年幾十萬紅軍戰士參軍參戰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的壯舉,渲染了離別重回大別山感念養育之恩時激動、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現在的大別山正在進行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開發,遠在他鄉的遊子們時刻唱著這首歌,時刻夢迴大別山,宣傳大別山紅色旅遊文化、推介大別山人文風光、展現大別山新變化,譜寫一曲新的篇章。

在金寨的幾天時間了,王和泉老師先後到了金寨紅軍廣場、紅村、梅山水庫、金寨賓館、鮮花嶺、斑竹園等地,重溫當年創作情景。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大別山金寨採風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王和泉老師在金寨紅村(葉丙勇 攝)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大別山金寨採風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王和泉老師在金寨紅村(葉丙勇 攝)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大別山金寨採風

電視臺攝製組在取景(葉丙勇 攝)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大別山金寨採風

一首歌唱紅一座山與王老師交流《再見了大別山》與紅色旅遊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重返大別山金寨採風

《再見了大別山》詞作者在斑竹園紅色教育基地(葉丙勇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