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聽·心聲」「朝最厚的地方鑽孔」

「悦听·心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悦听·心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紅韻海州”專欄“悅聽·心聲”來啦!

與你分享時評、古詩詞、精美文章~

願這裡成為你心靈休憩的驛站,

願這裡成為你獲得成長的地方

……

今天與你分享的是陳大昊

《“朝最厚的地方鑽孔”》

(點擊文末看往期回顧)

▾點擊收聽▾

「悦听·心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據說,一位物理學家曾致力於研究某課題,因成績不佳便轉換了領域,結果意外獲得了許多新發現。不少同行稱讚他“審時度勢”,但有位大科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表示:我尊敬這種人,但我卻不能容忍這樣的科學家,他拿出一塊木板來,尋找最薄的地方,然後在容易鑽透的地方拼命鑽許多孔。這種評價,其實強調了在困難面前再堅持一下的理念,非常值得深思。

哲人有言,“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的確,就拿字典編纂來說,陸谷孫教授為完成一部《英漢大詞典》,花費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時已是年過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語詞典》定期更新,有編輯甚至用了一年時間來修訂“go”這一常用單詞的含義。“鑽厚板”才能取到火種,“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這是幹事創業過程中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悦听·心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由此而言,成長無法抄近道,成功沒有短平快。不可否認,現實中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付出太多、收穫太少,哀怨時運不濟、命運不公。其實,把付出轉化為養分需要一定的過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恆地“朝最厚的地方鑽孔”。只不過,有的人缺乏闖勁,拈輕怕重,喜歡簡單重複,一味“複製粘貼”;有的人缺乏韌勁,遇到難題瞻前顧後,“總是在奇蹟發生前五分鐘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績,沒有“再堅持一下”的定力,那麼一個人是不可能鑽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墜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王安石寫道:“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著困難多、風險大,卻也是離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實上,成功大多長著一副“困難外表”,披著一層“危險外衣”。砥礪攻堅克難的毅力,練就撥雲見日的功力,多傾注些耐心,多下點笨功夫,勝利的曙光就不會遙遠。

「悦听·心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換言之,經常“朝最厚的地方鑽孔”,多到吃勁的崗位上磨練,一個人終將磨礪真本領、收穫真才幹,擁抱不一樣的風景。

鑽“最厚的地方”還是“最薄的地方”,對個體來說,或許只是一道事關自我發展的選擇題,但對國家民族而言,卻是事關前途命運的必答題。譬如,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了,就會永遠受制於人;腐敗這個“最大威脅”拔除不掉,就會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攔路虎”清除不盡,就會影響前進步伐。這些,都是繞不開、躲不過的“最厚的地方”。

直面考驗,迎難而上,鑽得進去,研究透徹,才有利於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解放戰爭期間,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因“沒有後方”而困難重重。鄧小平卻說,“共產黨員的特點是越困難越有勁、越團結”。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種在最困難的地方站住腳、生下根的那股勁。面向未來,銘記“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道理,砥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志,我們擁有的將是無窮的力量。

新壩鎮黨委統戰委員

賈旭光

成功不必在我,

而功力必不唐捐。

今日誦讀

「悦听·心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往期回顧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值班總編:王海鷗

專題策劃:相 濤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09月10日 04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