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孩子們的抗“疫”心聲:一起打怪獸!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正在開展“藝評戰疫”專題文藝評論徵稿活動(截稿至3月底, )。本專題中國文藝評論網已選載數十篇原創來稿,如下是選載網站第44篇:

傾聽孩子們的抗“疫”心聲:一起打怪獸!

  以藝抗“疫”的號召催生了多元化的書寫方式。這其中不乏成人以兒童為話語對象,創作了通俗易懂、活潑生動的文藝作品,或者將“兒童”作為一種敘事策略,巧妙地借用兒童視角表情達意。然而,兒童作為親歷者,對於這場疫情考驗有何感受呢?這也應值得我們關注。

  實際上,從抗“疫”之初,在成人的積極寫作中,兒童也不甘落後。很多少兒期刊均舉辦了面向全國小學生的“抗疫防疫”主題徵文比賽,這也成為兒童向外表達心聲的重要窗口。從所知的徵文比賽統計中可以看出,兒童自覺選擇的文學樣式十分豐富,其中最能表現兒童天然想象力的依舊是童話。在諸多擬人體童話中,“新型冠狀病毒”“口罩”成為兒童首選的人格化描寫對象。除此之外,“鍾南山”“逆行者”“白衣天使”“宅”“開學”等高頻詞也頻繁地出現在兒童的抗“疫”寫作中。從錘詞煉句來看,兒童的寫作語言總體上簡單素樸,但淺語不代表幼稚,這些文字直指孩子們豐富而又獨特的內心世界,可以幫助我們更真切地聆聽他們的心聲。

  在眾多的小作者中,有一部分兒童格外引人注目:由於親人尤其是父母參與到抗“疫”一線,他們會通過文字自覺或不自覺地透露出無處安放的分離焦慮。他們會將父母賦能為“超人”“英雄”,以此表達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與之並存的還有因分離產生的不可排解的思念與擔憂。在理性的遮蔽下,成人作者常常將後者表達得含蓄微妙,兒童則更多地體現為不加掩飾的直抒胸臆。宋小龍的父親作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急診科醫生參加了援鄂醫療隊,到了元宵節還沒回家,宋小龍小朋友在《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一文中直接表達了低落的情緒:“妹妹吃著吃著(湯圓)不說話了,癟著嘴巴”,元宵節的視頻裡,我忍不住“吸吸鼻子說:‘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點擊查看“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公號的文章《抗擊疫情•長師附小在行動(一):致敬英雄》)國防科大附小四年級的張清雅小朋友更是在《寫給媽媽的信》中直言:“最近您天天要去上班,我非常擔心您……各種念頭在我腦海中閃過,讓我晚上睡覺都不踏實……我可不希望看到您這麼忙!我希望你每天都回來陪著我。”(點擊查看“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公號的文章《他們有話說》)小作者們把分離情境下五味雜陳的真實情感毫不隱晦地呈現出來,令人動容。

傾聽孩子們的抗“疫”心聲:一起打怪獸!

  如上所述,正因為兒童有誠實、敞亮的內心,所以願意分享在抗“疫”嚴肅氛圍下的不安感,“關在囚籠”中的無聊、焦灼、緊張甚至是害怕感。胡峻嘉小朋友就在《疫中日記》中直言不諱地寫道,從城裡小區到鄉下奶奶家的這段路上,經歷了好幾次檢查和詢問,“這一路,我感到恐慌和害怕”。而無聊和焦慮作為疫情中具有普泛性的心理體驗,也以各種各樣的文學形式體現在兒童的創作中。鄧樂峰小朋友在其《驅散病魔四時安》中連用15個“何時”,強化了對疫情早日結束的渴盼。孟楚涵小朋友則動情地寫下了一首小詩《蝸牛的家——寫給新型冠狀病毒》:“我有一個蝸牛的家/怪獸來了/我龜縮在自己的殼裡/小心地看著外面的世界/期待/春暖花開”。兒童對世界宏觀的、理性的剖釋力度雖不及成人,但更擁有詩意的想象和小中見大的洞察力。孟楚涵小朋友以其敏銳且打破定見的感知力,新奇且天真可愛的幻想力,溫潤且富有靈性的表現力,將擁擠的現實空間化為奇妙的超現實空間。詩歌雖寥寥數語,卻直抵心靈。“龜縮”“小心”等詞彙作為小作者內心情緒的細膩寫照,無疑激起了讀者心中的漣漪,引發了讀者的憐憫;而小作者柔軟的心性又反過來讓讀者收穫了溫暖綿長的安慰和充滿詩意的希望,療愈了靈魂。

  當然,也不乏有小作者以一種更樸素的方式表達對密閉環境的不滿和對外部世界的渴望,正如彭玉良小朋友在《盼著早點開學》裡所寫:“我多想出去走走呀!我的寒假作業都寫完了,電視節目也不好看了,我把能做的事都做遍了……再這樣待在家裡,我的四肢就要退化了……我搶著要幫大人去倒垃圾,可他們不讓。我要出門,只要倒一下垃圾就行!”一個個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又無可奈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讓讀者心疼的同時忍俊不禁。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部分兒童作文中隱現的超人情結。無論化身為奧特曼、孫悟空還是擁有神筆的馬良,這些小作者們無一例外地將奮鬥目標指向“早日戰勝病毒”。敢於冒險的自由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貫穿行文始終,令人讀來倍感欣慰和振奮。

  形諸筆端的亢奮還來自於兒童對快樂感受毫無顧忌、純淨純粹的審美觀照。看電視、玩平板、學美食、做遊戲,這些平實微小的居家生活細節,均讓兒童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欣快感,也成為兒童喜聞樂見的書寫內容。唐嘉珞小朋友在其《宅家樂趣》中就表達了這樣的歡樂:“每天晚上,我們一家人都會坐在一起玩紙牌遊戲,這是我一天最期盼的時刻了”,贏了爸爸媽媽以後,“我簡直太高興了”,為了多玩兩局,“每天家裡的碗都是我洗的”。王宣予小朋友則在《一堂特別的課》中表達了網絡授課帶來的新鮮感。這些文章都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記,呈現出的是明亮、健康、可愛的色澤,生活的小溫馨細密地滲透在看似庸常的生活體驗之中。

傾聽孩子們的抗“疫”心聲:一起打怪獸!

樓思宇 9歲《一家人》兒童畫(來源:中國美術家協會官網)

  除以上所述,兒童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省思、追求生命意義的穎悟,都凸顯或沉潛在那些用心的文字之中,要而言之,語言表層之下還有巨大的“冰山”。雖然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口號化、同質化的寫作,但也不乏洞隱燭微的書寫,啟發著成人特別是父母重新審視自我。比如:從宅家生活事無鉅細的陳述中,成人可以明顯地感知兒童急切熱望的心理需求:對親子陪伴的需求,對身心自由的需求,對愛和安全的需求。如何保護孩子純淨敏銳的心靈,如何疏導疫情給孩子帶來的壓力,這些都是兒童抗“疫”寫作帶來的啟發和思考。此外,兒童寫作也給成人作者特別是兒童文學創作者提供了參照。面對兒童真實、真誠的寫作,讀者應有一種謙遜、開放、通達的態度,也應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兒童所表達的心聲,自有獨特價值。

  (注:文中涉及的作者作品選自微信公眾號“小學生導刊”“魔術老虎”“花火童年”“小溪流雜誌社”等)

  (作者:肖雲,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審核:何美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原創首發文章,未經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媒體或媒介上覆制、轉載、摘編、修改、鏈接、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

傾聽孩子們的抗“疫”心聲:一起打怪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