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陷阱,选购物美价廉二手车

避开陷阱,选购物美价廉二手车是很多人的购车目的,但如何避开陷阱,这就要多做些功课了。陷阱1. 里程表的伪里程 200元就可将里程从40万改成14万,就这么简单,改动时间前后半个小时。所以,选购二手车时,车辆里程表不要过分信任,最好根据使用年限和具体车况对车辆进行综合判断。陷阱2.保险理赔记录难寻 不少二手车都会标明该车拥有全年的保险,但通常不会主动告知这辆车有过什么理赔记录。所以,消费者除了看保险还应看理赔记录。因为发生过理赔的车再次投保,价格会高于没发生过理赔的车辆,保费与新车也略有不同。更重要的是,了解里理赔记录,也就能够掌握真实的车况。如果原车主在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并有出险记录,二手车商收购车子后可以选择隔年投保另一家保险公司,这样上一年的出险记录就成了“空白”。也有车商“好心建议”可以去4S店查维修记录,但实际上,这也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查到了4S店维修记录,但超过三年质保期的车子又是个麻烦事儿。如果原车主是在修理厂维修的,消费者就很难了解到车子之前究竟“经历过什么”。陷阱3.不靠谱的中介“不要以为只有车贩子值得留心,4S店也可能充当‘中介’。”一家4S店销售经理透露,实际上,部分4S店和不少二手车商都有“交情”。“比如,您有一辆二手车想置换,市场价应该是5万元,到4S店询价,4S店可能只说值3万元,并且留了您的联系方式。没多久,几个车贩子打电话给您,‘装模作样’地询问车况后,慷慨地报价4万元。您一高兴可能就卖给了车贩子。但实际呢?您的电话可能就是4S店给贩子的。传统二手车商不靠谱,眼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个人对个人”的二手车平台就靠谱了吧?也不尽然。不少二手车交易平台称“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登录这类网站不难了解到,买家通过网站买车,都要支付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服务费。例如,一辆报价5.14万元的A级车,服务费为3500元,这个“服务费”即变成传统线下市场二手车商的差价利润,也未必算低。不过,二手车平台通常拥有检测服务,这就有保障得多了吧?由于评估师的薪金和检测汽车的数量直接挂钩,因此评估师为了追求“量”,很难保证“质”,更别提完全“杜绝坏车”,消费者如果以为通过二手车线上交易平台买车就能高枕无忧,仍是过于乐观。陷阱4.事故车整容二手车市场中,买家最担心买到事故车,所谓事故车,即出过重大事故,例如泡水、换过大梁等。“现在人们不是都兴美容、整容吗?”有二手车商介绍,“事故车也可以修整啊,摇身就能变成一辆‘准新车’。出过重大事故的车子,经过强大的“PS”手段,虽然在外观上看不出问题,甚至内饰都难以看出端倪,但真正开起来,就为车主埋下了安全隐患。当然,车子“整容”了,身价自然也就上去了。经历过“重创”的车子,贬值在所难免,一辆价格为20万元左右的汽车,经过大事故后,通常身价要对半减。不过,在一些“机智”的二手车商眼中,这样的车并非都要“拒之门外”。二手车商以较低的价格买入,经过整修、翻新等“浓墨重彩”的装饰后,将车装潢为普通二手车甚至“准新车”,买给不懂车的新手。有消费者称,自己一个朋友的车15万元买来,开了两年后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影响到了发动机,修好后以6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熟识的车贩子,后来听说,车贩子以10万元的价格再次卖出。多年从事二手车交易的师傅表示,许多事故车修复后用肉眼根本判断不出来,购车时一定要对车辆外观、内饰进行细致检查。最好能到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通过专业检测,对车辆作出客观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