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重回7000線,該抄底嗎?如何在1小時內快速篩選價值幣?

比特在連續多日下挫後,目前重返7000線,於是有人就按捺不住,想抄底了。我們只要記住一句話,那就是:反彈不是底,是底不反彈。這句話雖然很經典,但是真正做的人不多。

所以,只是反彈,還不是底,目前依然是熊市環境,而且很有可能繼續下挫,因此,不要再市場還沒穩定的時候盲目抄底。

比特重回7000線,該抄底嗎?如何在1小時內快速篩選價值幣?

事實上,經過兩三個月這麼長一輪熊市,大都被深套其中。所以,割肉也是沒有必要的。

昨日群裡有人問我要不要割肉,要不要換其它的。我覺得都沒有必要,都虧這麼多了,還割什麼呢?都拿這麼長時間了,還有必要換車嗎?

因此,現在最好的操作就是少操作,佛系持幣。但佛系持幣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了,能不能經受住幣價歸零的最壞後果。

如果可以的話,用的閒散錢在投資,那我無話可說,繼續就好。如果不能承受的話,就要自己下功夫了,對手中持有的幣做一次好好的分析,自己持幣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認為它有價值,能否正真穿越牛熊,我能否等到大行情反攻的到來?

問題是,到底該如何判斷自己手中的幣是不是價值幣?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怎樣去分辨一個項目是好項目還是壞項目的問題。

說實話太難回答了。目前區塊鏈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不像股市那樣有健全和完善的價值評估體系和衡量標準,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並沒有通用的標準,市面上有的一些區塊鏈項目評測標準,從項目本身、項目團隊、市場、營銷、技術、落地應用、風險、幣種流動性等方面入手來分析一個項目好壞,根據現有的一些信息來進行主觀的判斷,從而得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但總歸還是太偏主觀性的評價。

我看了目前市場上很多項目測評的標準,包括海外幣圈、王大炮、鏈行等,推出的項目測評模型。

其實,說來說去,都是一個套路,雖然說都是相同的套路,但至少有一定的參考依據,至少對我們這些小白、韭菜來說還是可以的,總比什麼都不看,瞎買的好。

這些套路,我總結下來主要有下面這幾個方面:一是看項目做什麼,項目有沒有護城河,概述、特點及創新之處;

二是看這個項目做哪個賽道、或者對標的市場(市場大麼,有增長空間及增長率麼,競爭格局如何);

三是看是什麼人來做(事情靠譜,不代表做的人靠譜)。大部分時候,官網及白皮中會披露完整的團隊及顧問信息,但不排除因為政策原因,出現不透明的情況。這時,往往需要結合領英等平臺,以及搜索引擎,對項目的團隊成員部分進行深扒和挖掘。包括天眼查等。

我們傾向於認可在幣圈有過經驗,有過磨合和積累的團隊,尤其時產品及技術已經沉澱較長時間的團隊,相對的,一些僅有一個想法和idea,就寫白皮書突然出來融資。這一類的,一定要謹慎。

四是如果事情靠譜,人也靠譜,那麼可投資型如何呢?(當前是低估了、合理,還是高估了)。

這部分首先要看融資比例和代幣分配。我們可以通過公鏈的瀏覽器中去查詢相關項目的token分佈。如果是ERC-20的代幣,則可以在以太坊瀏覽器查看代幣地址持幣量。從他們的代幣分佈來看是否跟白皮書中的設計基本一致。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代幣高度集中在前十或者前5這樣的情況,一定要謹慎,這就是典型的莊家控盤項目。

其次,團隊部分代幣有沒有鎖定時間?如果有,就說明團隊的踏實程度,打算認真把項目一步一個腳印的做下去。如果沒有,那麼,完全就是為了發幣而發幣,完全是圈錢。

對於不透明的項目,尤其在融資、資金監管、token用途都講不清楚的項目,儘量不要碰。

以上四點是對項目本身的分析,除了項目本身外,我們還要考慮行業層面,從其涉及的行業角度來分析,通過對整個行業的調研來了解行業的現狀、發展和問題,區塊鏈在行業中起到什麼作用,進而判斷項目的實際價值和落地應用。

當然,行業層面考慮外,還要考慮競品。對相同概念的區塊鏈項目,從橫向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其優缺點,判斷項目的競爭力和市場。

比特重回7000線,該抄底嗎?如何在1小時內快速篩選價值幣?

通過這以上綜合分析,一個區塊鏈項目的好壞便可分析出來,而以上信息差不多一個小內就可以完成,但事實上真正去追蹤一個項目,發現價值幣,這點時間是完全不夠的,並不是簡簡單單看下項目白皮書、官網就完事了,而是要狠下功夫去學,去分析項目背後的邏輯。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市場,總覺得自己發現了機會,其實並非如此。對於小白、韭菜而言,風險永遠是第一位,本金安全是第一位。

熊市這麼久,已經有人向我說,舉步維艱,家庭都快搞垮了,就是因為抄幣。本來幸福美滿的家庭,卻因為抄幣變得支離破碎,你想這樣嗎?

既然不想,那就老老實實的給我記住教訓。面對幣圈的風險,我們要做的是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