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蘇聯攻打日軍很輕鬆,美國卻打的很吃力?

第一軍情


蘇聯攻打日軍輕鬆嗎?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不錯,在1945年8月9日,百萬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駐守在東北的日本70萬關東軍發起最終攻擊之時,確實摧枯拉朽,如入無人之境,僅僅幾天就消滅了70多萬日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關東軍早已不是當年剛剛入侵中國的日軍精銳,早已成為老弱病殘的“代名詞”,而且這支部隊缺少武器彈藥和技術裝備。日軍的精銳其實,已經撤回日本,準備做“玉碎之戰”。所以,這樣的關東軍,面對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蘇聯紅軍,怎麼能不屁滾尿流。

但是,這其實是蘇聯紅軍第二次與日軍交手。早在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就因為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而到了1939年,日軍更是揮師北上,在荒原上對峙4個多月。在張鼓峰之戰中,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 蘇軍則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依靠武器的優勢和人數上的優勢,蘇軍最終迫使日軍退到圖們江西岸,但是自身的傷亡也較日軍要多。到了,諾門坎之戰中,日軍除了航空兵大致和蘇軍持平外,炮兵,機械化裝甲兵,後勤保障方面都遠不如蘇軍,加上雙方總指揮官的差距,所以日軍戰1個師團被打殘。而蘇軍集中2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團級編制的蒙古騎兵師,1個機槍旅,在絕對優勢的飛機和坦克支援下,才勉強圍殲日軍1.5個2流師團,傷亡超過40%,其實際戰鬥力也並不比日軍高多少。

而在美國與日軍作戰時,日本海軍的實力,達到了美軍的60%,而且美軍還要分出部分兵力對大西洋護航;同時,美日兩國的陸戰都是在島嶼之上;再加上,美日交手之時,日軍的部隊都是久戰之兵,戰鬥經驗豐富,戰鬥意志旺盛。反觀美軍大部分是新兵,雖然裝備精良但是經驗單薄,所以在作戰中往往會吃虧,顯得非常狼狽。但是,隨著美軍實力越打越強,軍人作戰經驗更加豐富,作戰也逐漸優勢愈加明顯。

所以,蘇聯人的“輕鬆”只是因為日軍的衰敗,而美國人的“艱難”只能說他們運氣不好。


潞州節度


平原地形機械戰、一往無前玩命戰、加大馬力宣傳戰、搶奪勝果收割戰,蘇軍與日軍的交鋒,就是靠此四大法寶,表現的異常“輕鬆”。

再看苦哈哈的美軍,珍珠港之後,日本調整戰略方向,從中國戰場抽調大量兵員,直面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英軍隊,盟軍從劣勢到優勢,由守轉攻,都離不開一枚又一枚硬釘子的拔除。

好在美國戰爭潛力巨大,只要開足馬力,不出一兩年,就具備了壓倒性的戰略優勢,無論是從飛機、艦船、兵員到彈藥,可以不計代價的向日本人身上傾瀉。

饒是如此,美軍在反攻時節的一系列島嶼爭奪戰中都吃了大虧,被日軍構建的地堡工事和一心玉碎的萬歲衝鋒打的喘不過氣來,適應了一段時間才逐漸積累出經驗。

蘇聯人果真是無堅不摧的戰鬥民族,可以秒殺只靠彈藥充足的美軍表現嗎?其實不然!

蘇聯軍隊的表現,只因為有開頭說的四大法寶,我們一一道來:

平原地形機械戰”:

不同於美軍的奪島戰役,蘇軍與日軍的首度大型交戰發生在中蒙交界的諾門坎(張鼓峰事件規模較小,無代表性),1939年5月,日軍“北進”計劃開始在這裡上演,雙方共出動20餘萬兵力參戰(包含各自的傀儡外蒙軍和偽滿軍),四個月的戰事中,蘇軍投入十萬人,飛機坦克裝甲車重炮佔據絕對優勢,日軍出戰的實際上只有23師團為核心的兩萬五千
,後援大部隊到達後未參戰即講和。最後的結果是蘇軍慘勝,死亡人數9700多人,日軍死亡8717人,這樣的結果連蘇聯軍官自己也承認“是靠人力和兵器優勢”取得的。“滿”蒙交界處地勢開闊,十分適合蘇軍的機械化兵團作戰方式,蘇軍取得此等戰果,與傳說中的戰鬥民族並不怎樣相配。關東軍的大量後援軍隊本來已經趕到,但希特勒在關鍵時刻與蘇聯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日軍大本營隨即邊罵邊叫停了戰爭,假如持續打下去,北進路線能否實施,南下路線存不存在,多米諾骨牌倒向何方,尚屬未定之論。

一往無前玩命戰”:

你有天皇,我有主義,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你有板載衝鋒,我有烏拉衝鋒,兩個陣營的玩兒精神都值得敬佩。但蘇聯人對待逃兵和俘虜的態度那是有目共睹的狠辣,可能心態有別,但不怕死的勁頭都是不相上下,日本人要說不犯怵那是假的。同理,蘇聯的“輕鬆”勝利是用士兵們的人命換來的,衛國戰爭的勝利,蘇聯也付出了近千萬士兵犧牲的代價,絕非神俠劇所描繪出的“輕鬆”模樣。

加大馬力宣傳戰”:

戰爭不僅是物質、國力的較量,也是精神意志的考量,二戰時期的蘇聯領導人審時度勢,不遺餘力加大宣傳,對本國士兵的傷亡儘量淡化處理。這種凌厲的宣傳攻勢鍛造了威力驚人的精神防線,激發起來蘇聯軍民同仇敵愾的抵抗意志和必勝信心,也瓦解了敵軍士氣。至於本方士兵傷亡真相究竟如何,戰爭進展如何,究竟“輕鬆”不“輕鬆”,在這種特殊年代中根本並不重要。

“搶奪勝果收割戰”:

很多人會拿戰爭末期蘇軍出兵東北,狂風掃落葉一般席捲日本幾十萬關東軍做例證,證明蘇軍的強大,這無可厚非,但也要審慎看清日本關東軍當時的狀況。

首先,關東軍主力在蘇軍8月9日凌晨叩境時並不在邊境地區。
其次,即便是防衛構建在邊境地區,此時的關東軍戰力也與戰爭開始時判若雲泥,真正主力早就調至太平洋等戰場,調換來的都是沒有戰鬥經驗的弱雞,武器彈藥嚴重供應不足。
第三,日軍軍心渙散,苦盼戰爭結束,幾乎無心抵抗。幾乎蘇軍入境同時,美國人送的原爆大禮包已經快遞到日本本土,8月10日,日本外務省宣佈接受《波斯坦公告》,消息儘管瞞著國內民眾,但關東軍高層不可能毫不知悉。

因此,蘇軍的參戰,帶有強烈的爭奪勝利果實的意味,蘇聯人也知道,只要宣戰,哪怕不動一兵一卒,日本人投降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是故,“輕鬆”碾壓,極易達成。


歷來現實


蘇聯的軍隊和美國軍隊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區別,這個區別就是他們之間對人命的不同看待,蘇聯人有著自己的信仰,在這種信仰的支撐下士兵們會不顧性命地為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而也正是在這種信仰的改變下,無論出現再大的傷亡他們都可以通過宣傳的方式,讓人們忽略掉他們士兵損耗的。


美國和蘇聯是不一樣的,美國最看重的是人道、最看重的是士兵的生命,他們在進行戰爭的時候,與蘇聯士兵不要命的衝擊不一樣,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保住自己士兵的生命,然後才是談其他的。

美國的士兵是被允許投降的,即便他們對敵人投降了,被營救回來後,他們也是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的,因為士兵的生命對美國人來說比任何氣節都要重要。

美國的每一個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身上都會攜帶著寫著各種國家文字的布條,這些布條是打算在飛行員被擊落後使用的,上面寫著讓別人不要殺他們,把他們送回去,美國會給他們送出大筆資金的文字,由此我們也可以窺見美國對士兵生命的重視程度。

其實我們遍觀二戰的歷史,美國人在與日本人作戰的時候戰鬥力並不會弱於蘇聯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作戰戰績,我們之所以會出現蘇聯人打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而美國人打日本人艱難慘重的錯覺,是因為他們之間對勝利的看待角度不一樣。

二戰時期,蘇聯一共和日本打過兩次,第一次就是1939年在中俄邊境打的諾門坎戰役,第二次就是二戰結束前夕蘇聯百萬軍隊俘虜日本關東軍的大戰,除了這兩次大戰鬥之外,蘇聯和日本之間的交戰是幾乎沒有的。


諾門坎戰役蘇聯人比日本大傷不少的傷亡比例

而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蘇聯和日本之間的諾門坎戰役,如果不瞭解這場戰役的真實傷亡細節,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場戰役是蘇聯人吊打日本人的,他們會覺得日本軍隊弱到根本無法抵抗蘇聯的進攻,但實際上在這場戰役中蘇聯人的傷亡比日本人傷亡還要大。

這場戰鬥出戰的是日本的一支甲種師團,兵力大概在2萬多人左右,原本日本是準備出動兩支甲種師團的,但是在戰鬥前另一支甲種師團大阪師團出現了大量病號(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故意裝病的),所以此次出戰的軍隊只有日本的一支師團。


而蘇聯在這次戰役中出動了他們第一集團軍的7萬多人,在坦克火力方面更是比日本猛烈了七倍之多,如果我們從士兵人數、火力等方面來看,蘇聯人這次對陣日本人是有著巨大優勢的,但是誰能想到最後蘇聯人在這次戰役中死亡了9000多人,而日本人竟然才死亡了8000多人。

如果僅僅是從這個戰役上來看,大家還會覺得蘇聯人對戰日本是呈碾壓狀態的嗎?

這或許就是意識形態的不同,蘇聯的死亡人數比日本多了一千多人,但是在他們的宣傳下,這變成了一場空前的勝利,那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眾多士兵的傷亡量並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戰鬥本身給自己帶來的改變,因此,蘇聯覺得這次戰鬥是獲得大勝的。


在美國人眼中慘烈無比的沖繩島戰

而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和日本人戰鬥傷亡最慘烈戰役之一的沖繩島戰役,在這場奪島戰中美國人出動了24萬的軍隊對守備軍隊剛剛達到10萬人的沖繩島發起了進攻。

在有著極其猛烈的炮火加持下,美國人付出了將近8萬多人的傷亡才消滅了沖繩島上的10萬日本人,而雖然說是8萬的傷亡,但是刨除受傷的人,美國在這場戰役中的死亡人數卻只有1萬多人。

因為美國人對士兵生命的重視,所以他們這場戰役即便獲得了勝利,但是在他們的眼中卻是雖勝猶敗的,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我們才出現了美國和日本作戰吃力的感覺。

經過這兩場美國、蘇聯人和日本之間的傷亡比例對比,我覺得蘇聯人在和日本人作戰的時候戰鬥力並沒有比美國人大上太多。

蘇聯最後對決的其實絕大多數是老弱病殘

而我們再說一下蘇聯和日本的最後一次戰鬥,在這場戰鬥中蘇聯人集齊了一百多萬人的軍隊,而日本的東北關東軍只有67萬人。

如果是以前,關東軍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精銳部隊,但是隨著日本東南亞戰場的開拓,關東軍的精銳卻都被抽調到了東南亞,而因為日本本土青壯年大量缺失的原因,關東軍後來補充的大多數士兵都是老弱病殘的老人、未成年人。

這些老弱病殘不僅身體虛弱,還因為訓練不足的原因,有不少人是連槍都拿不穩的,而最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來得及經受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的薰陶,所以在他們和經過紅色信仰加持百萬蘇聯大軍對決的時候,在被消滅了8萬人後,剩餘的50多萬人就向蘇聯人投降了。

而投降這樣的情況在日本其他經受過訓練洗禮的軍隊中是看不到的。

而美國就不同了,和他們作戰的大多數都是日本的精銳部隊,雖然有著沖繩島、硫磺島這兩場傷亡巨大的戰鬥,但是從整場戰爭上來看,美國人卻保持了對日本人巨大的優勢。


所以說蘇聯人和日本人作戰之所以會顯得很輕鬆,是因為很多人受到了他們宣傳影響的結果,拋除他們最後打的老弱病殘之外,諾門坎戰役他們的傷亡比例是比日本還要大的,但是在他們眼中卻是無可置疑的大勝,而美國人和蘇聯人不一樣,他們不僅看重戰鬥的輸贏,他們同時也看重士兵的傷亡。


孤客生


美軍和日軍作戰主要是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母海戰和奪島登陸作戰。蘇軍打日本,一是在諾門坎,二是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


裝備著三八大蓋和薄皮坦克的日本陸軍,放在當時的世界強國裡其實只是一支二流部隊,根本沒法和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蘇軍、美軍、德軍相比,只能在裝備極差的亞洲對手面前逞一下威風。日本最厲害的是號稱“帝國之花”的海軍聯合艦隊和零式戰鬥機。美國和日本的主戰場是西太平洋地區進行的航母大機群決戰,要不是美國強大的國力支撐著軍工武器的生產消耗,戰場結局還真不一定十拿九穩。

交戰初期,日軍沿襲日俄戰爭時期自殺衝鋒的落後拙劣戰術,一批批得倒在了美國大兵的機關槍口下,對美軍來說有壓力但是不難打。但到了後期,日軍也學精了,開始大規模挖掘坑道,放棄灘頭陣地,白天躲地底下睡大覺,晚上藉著夜幕開展夜襲。硫磺島戰役,日軍還特意挑鋼盔上有紅十字標誌的醫務兵精準狙擊,使得大量傷員得不到救治而死亡。


而蘇軍面對的主要是日本陸軍,諾門坎戰役的日本部隊裡還有很多戰鬥力欠佳的朝鮮籍“二鬼子”。日軍裝備相對落後協調能力還成問題,曾有731細菌部隊到哈拉哈河上游放毒想暗害蘇軍,不曾想搞死了很多不明就裡來喝水的日軍。等到二戰後期蘇軍推進東北,被抽調了精銳和武器裝備南下的關東軍早已外強中乾,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竹山清溪澗


二戰時的小日本野心不小,不僅侵略中國,還在太平洋跟美國幹仗,在東南亞跟英國人幹仗,甚至在東北地區跟蘇軍打仗。但令人大跌眼睛的時候,幾乎大勝仗的日本面對蘇軍竟然一敗塗地,跟美國在太平洋和日本幹仗損失慘重相比起來簡直不可思議。那麼蘇軍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美國和蘇聯在軍事勢力幾乎相差無幾,而當時的美軍要比蘇聯高上那麼一點點。美國跟日本打仗的時候,恰好是二戰打的最激烈的時候,當時美國不僅要對付小日本還要對付德國,兩線作戰讓美國疲於奔命。

其次,蘇聯跟小日本的戰爭,是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才開始的,當時的日本關東軍良莠不齊,很多具有戰鬥力的老部隊都被調到太平洋戰場跟美軍去幹仗了,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新兵蛋子和少量的指揮官,這些人都沒有實戰經驗,在武士道的洗腦下,只會發起自殺式攻擊。當時的蘇聯正是看到了日本關東軍的虛弱,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一下子將百萬日本給殲滅了。說實話,要不是很多老鬼子都被弄去搞美國佬,說不定蘇軍還是會吃大虧的。(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蘇聯在東北大平原打的日軍屁滾尿流,消滅了七十萬關東軍,美國在菲律賓打的日軍鬼哭狼嚎,全殲了五十萬日軍,打死的日軍就比蘇聯多。

蘇聯經過德軍的洗禮,深知“閃電戰”的精髓,懂得利用坦克的優勢,以坦克集團軍方式,中路突路,兩冀包抄,複製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就行,日軍根本無為抵抗,因為手上傢伙不行。

美國和日軍主要打島嶼登陸戰,主要目標是消滅對方海軍,是燒錢大戰,島上的日軍只不過誘餌。

其實美國也懂打陸地戰,靠海陸空聯合,在菲律賓就打死了五十萬日軍,不輸蘇軍在東北的戰績。

所以整個二戰,美國與日軍是打錢,蘇聯與日本是打坦克,美國用錢砸死日軍後,就通過大轟炸,火攻,炸死,燒死了比蘇軍更多的鬼子。


光芒萬丈34957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蘇聯和日本打了幾仗,第一是張鼓峰,第二是諾門坎。還有一個就是1945年蘇軍進攻東北。

張鼓峰和諾門坎這兩仗,蘇聯和日本雖打得很慘烈,但是規模並不打,後來因為雙方都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也都不了了之。但是這兩仗,蘇聯打日本也並不輕鬆,當時蘇軍雖然武器裝備比日本強,但是論單兵素質日本絕對比蘇聯高,而且當時經過斯大林的大清洗,蘇聯有作戰能力的中高層軍官基本都被自己人幹掉了,一個朱可夫真是哪裡需要哪裡搬,而日本雖然高級軍官腦子裡有屎,但是中下層軍官的戰術和指揮能力是非常強的。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如果好打,以蘇聯的尿性,東北還能是日本人的?



但是到了二戰後期就不一樣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非常有限,中國又遲遲啃不下來,日子過的捉襟見肘,守仁君看過一部電影,叫做《硫磺島來信》當時就連端面包的盤子都被收走回爐了。武器裝備比起戰爭初期肯定大打折扣,而且當時日本兵力損耗嚴重,青壯年勞動力損耗嚴重。連半大點孩子和四五十歲的老人都被拉上了戰場。單兵素質更是和以前沒法比。還有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打得也不咋地,在中國的甲種乙種師團都被掉去了太平洋戰場,曾經關東軍被稱為皇軍之花,現在都成皇軍之渣了。



而且蘇軍也不是當年間蘇軍了,武器裝備的壓制不必多說,蘇聯經過和德國多年的戰爭,軍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成長起來的將領們一個個都能打仗,士兵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消彼長下,蘇聯打日本自然是碾壓。

二戰時,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基本還停留在歐美一戰的水準,重型火力有,但是不多,由於資源和思想限制,充斥日本陸軍的還是單發的三八式步槍,衝鋒槍非常少見,日本的坦克就算了,和蘇聯,美國的坦克比,就是公交車,一打就透。這樣火力欺負欺負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問題不大,但是和蘇聯打,就得好好想想了。

日本陸軍不行,但是海軍卻非常強大,在當時絕對是海上一流強國。美日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海軍的力量也就比日本強那麼一點點。

日本輸,是輸在資源壓制。雖然戰爭後期,日本的海軍要不沉了,要不因為沒有燃油趴窩動不了。


但是美軍面對的,則是一個又一個太平洋島嶼。是一場又一場的登陸戰。奪島戰是真的難打。

日本人居高臨下,美軍則要派遣士兵在光禿禿的灘頭登陸,守仁君看過幾部電影,《父輩的旗幟》《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登陸的一方是真的慘。幸虧美軍發明了跳島戰術,要不然打日本美軍還要多付出一倍的代價。


還有最後一點,守仁君認為至關重要。

蘇聯打日本,主要在東北打,那裡不是日本本土,即便丟了,對日本也造不成致命危險,這也就是為什麼戰爭後期日本敢大批大批往太平洋掉軍隊的原因,而美軍這一個島一個島打下去,直指日本本土,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面對美軍,能不拼命?


守仁看劇


這不一樣,日本和蘇聯打,是互扇嘴巴,日本人捱了一嘴巴之後就慫了。而日本和美國打是拼命,就算是打個鼻青臉腫,還不能認慫,所以看上去美國人打日本吃力,你是不知道美國人差點把日本打死。

(被炸成廢墟的日本城市)

諾門坎之戰只是一個互相試探的局部戰鬥

蘇聯和日本第一次戰爭發生在諾門坎,這場大戰蘇聯投入兵力5萬多人,日本7萬多人,戰後日本聲稱損失8000多人,蘇聯宣稱殲滅日軍6萬,而蘇軍陣亡9700多人。無論如何,這次日本方面是失敗了。但對於兩國來說,這並不是一次大戰,兩國均有數百萬大軍,參照日本侵華時動用了超過90%的兵力,蘇聯在一個月後侵略波蘭動用將近50萬兵力來說,這次戰爭只是雙方的一次試探。所以,必然會以短促激烈的局部小型戰鬥為主(相對於二戰其他戰場的大戰)。

(諾門坎之戰後繳獲的日軍輜重)

所以,蘇聯看似贏得輕鬆,日本也沒有傷筋動骨,算是被扇了一巴掌!

美日之戰是傾國大戰,兩國都玩命了

日本人一看蘇聯人不好對付,就轉而南下利用本身強大的海軍征服東南亞和大洋洲。於是就主動發動了珍珠港之戰,這次換上日本人贏的輕鬆了,珍珠港之戰以日本幾乎零傷亡結束。

誰成想美國人急眼了!

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僅海軍就投入了137萬,戰艦千艘,戰機無數,然後還有陸軍數十萬。而日軍將幾乎所有海軍用來與美軍作戰,同時將大批陸軍精銳抽調到太平洋戰場與美軍血拼。

這場大戰不可避免的成了雙方的傾國大戰!到1945年,在美國的攻擊下已經有130多萬日軍陣亡。日本海軍的數百艘戰艦幾乎損失殆盡,戰機的損失更是驚人。二戰前期日軍每月被美軍擊落500架飛機(單月損失量就超過諾門坎之戰日軍動用的全部飛機),進入1944年,則達到了每月2000架。

可見,日本人和美國人在玩命,美國人雖然贏得不輕鬆,但也快要了日本的命。

總的說來,不能把蘇聯對日的戰爭和美國對日的戰爭相比較,因為這完全是不同性質的兩種戰爭!


歷史風暴


為什麼蘇聯攻打日軍很輕鬆,美國卻打的很吃力?其實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在二戰期間的戰略部署問題,二是與美蘇作戰的日軍本身的差別。


美國的“歐洲優先”戰略

雖然在二戰中,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對美國發動了珍珠港突襲,但美國卻在參戰的一開始就毫不猶豫地制定了“歐洲優先”,先歐後亞的戰略,甚至可以說這種戰略在戰前就已經是美國的既定戰略了。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大半年之前,美國和英國的軍事官員在1941年1月29日到3月27日之間,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進行了一系列會議,這些會議在後來被稱為“ABC-1”會議。在會上雙方已經制定了關於未來美國參戰之後的優先戰略,即:

為儘早擊敗軸心國支配力量德國,美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將被用於大西洋和歐洲地區,在遠東則將採取防禦戰略。

同時在1941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派遣的特使阿雷維爾·哈里曼也曾在與英國官員的會面中達成一致:

儘管日本已經參戰,但我們仍然將德國視為主要敵人,將其擊敗才是戰爭的關鍵。而在德國被擊敗之後,也必須使意大利崩潰,並擊敗日本。

代表羅斯福與英國制定先歐後亞戰略的阿雷維爾·哈里曼

而“歐洲優先”這一戰略,也被稱為英美在二戰期間的“大戰略”。因此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真正參戰之後,雖然在早期日本的威脅更為直接,在1942年和1943年上半年,美國對亞洲戰場的投入稍微多於對歐洲戰場的投入,但這種投入卻是有很大保留的。而在1943年底,儘管歐洲第二戰場還沒有開闢,美國對歐洲投入的軍力就已經和亞洲戰場基本持平。當時在亞洲戰場,美國總共投入了187萬3023名士兵,7857架飛機和713艘戰艦;而在歐洲戰場,美國也投入了181萬0367名士兵,8807架飛機和515艘戰艦。而到1944年以後,美軍則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歐洲戰場,其軍事力量的78%都投入到了歐洲,在亞洲則只有22%。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一心一意要稱霸東南亞,通過印尼的石油扭轉戰局的日本,美國打的吃力其實也是挺正常的了。

日本海軍與陸軍的差別

桃花石雜談在其它一些回答裡提到過,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時的實力確實有很大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日本陸軍在重裝備方面的落後和缺乏。當然跟當時的中國軍隊比,日本陸軍的裝備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但和美蘇世界一流的陸軍相比,日本陸軍的差距就很明顯了。

日軍97式迫擊炮

當時日本陸軍裝備最多的火炮是97式迫擊炮,這種炮對付沒有重裝備的步兵當然也很有效,但面對蘇聯坦克的時候有跟沒有幾乎是沒區別的。而日本的主戰火炮91式榴彈炮和94式反坦克炮在一戰時的歐洲陸軍裡都已經過時,可以說對美蘇的輕型坦克都沒法形成真正威脅。

日本真正接近歐洲坦克的四式中戰車原型車

而在坦克方面日本的差距更大,日本幾乎沒有真正的集群坦克部分,其坦克與蘇聯軍隊已經退役的坦克相比都還差一些,基本只能完成步兵支援的工作,沒法成為主戰力量。而真正能有些戰鬥力的四式中戰車直到二戰末期都還處於原型車階段,根本沒有形成戰力。而這在以鋼鐵洪流而著稱的蘇聯紅軍裝甲部隊面前,確實是沒法打的。

日本赤誠級航母模型

但日本的海軍卻和當時的世界一流海軍差別不大。從航母到潛艇,所有比較尖端的海上作戰艦艇日本聯合艦隊可以說是一應俱全。當時日本聯合艦隊共擁有15艘艦隊級航母、5艘輕型航母、5艘護航航母、12艘戰列艦、18艘重型巡洋艦、169艘驅逐艦和195條潛艇,此外還有200艘左右的其它作戰艦艇,可以說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和當時世界最強海軍美國海軍相比也不落下風。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而且日本的造船能力也非常突出,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夜,日本一年就造出了總噸位18萬噸的戰艦,而當年美國的製造的戰艦總噸位卻只有13萬噸。當然戰爭真正爆發之後,美國的工業潛力還是比日本大出太多,所以後面幾年美國製造的戰艦總噸位也比日本高出幾倍,而這也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失敗的主因了。


所以綜合來看,美國歐洲優先的戰略,在太平洋戰場始終有很大保留,投入不夠,以及日本陸軍與海軍的差距,可以說是二戰期間日本與美蘇作戰時表現迥異最主要的原因。


桃花石雜談


雖然都是日軍,但也分三六九等

甲級師團

二戰前,日本常備軍約有40多萬人,分為17師團。每個28000人左右,被稱為甲級師團。這和現在的日本自衛隊很相似,人人都是軍事學校畢業,軍事素養全面的軍官種子,雖然表面上是士兵,但只要戰爭一爆發,就可以迅速幾何倍擴展軍隊數量。尤其是其中的前七個甲級師團建立時間更早,是精銳中的精銳。

乙級師團

這就相當於預備役了,退伍老兵和培訓過的青年為主,戰鬥力無法與甲級師團相比,但也不差,是二戰中的日軍主力之一。乙級師團人數在22000至24000之間,騎兵連隊和炮兵聯隊比甲級師團要少。乙級師團番號一般在110以內。

丙級師團

二戰開始後,甲乙兩級師團已經捉襟見肘,無奈日本只能放低募兵標準,建立了丙級師團,這也是二戰中日軍數量最多的師團。丙級師團人數比乙級師團還少,一般在1.7萬人左右,重武器也差很多。雖然打不了什麼硬仗,但勉強還可以沖沖門面。

丁級師團

丁級師團就太慘不忍睹了,大部分都是娃娃兵,十幾歲扛槍,還能有啥戰鬥力,濫竽充數罷了。丁級師團建立於二戰末期,主要在東北和日本本土。

珍珠港事件發生於1941年,此後日本將中國境內的甲級師團和乙級師團調往太平洋與美軍作戰,因此當時對華政策也有所轉變。所以美軍打的是日軍中精銳,

難度係數五顆星,如果是甲級師團更是大家級別的難度。

而蘇聯大東北是在1945年,那時候,甲乙級師團早就被中美消耗殆盡,殘留在東北的都是丙丁級別的部隊,難度係數三星以下。蘇聯紅軍又是勝利之師,自然打的日本摧枯拉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