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清朝末期蚕桑最后的辉煌与兴安知府童兆蓉

安康蚕桑业的恢复和发展,首功当归叶世倬、郝敬修、钱鹤年等一批地方官吏。而安康蚕桑业的普及和提高,则又是兴安知府童兆蓉的功劳。童兆蓉于光绪十二年任安康,三年后,移汉中道台。光绪十九年回任兴安知府。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经常微服出访,当他看到安康的蚕桑业经过乾、嘉时的提倡,到了光绪年间,蚕桑之利确实已家喻户晓,尤其是安康城以西,家家织绸,贩卖到外地,获利的人很多。

安康清朝末期蚕桑最后的辉煌与兴安知府童兆蓉

但是综观府属各县,还不很普遍,除安康、汉阴外,岚皋县、石泉县、紫阳县就显得差了一些。平利县、旬阳县、白河县就更差了。而且普遍对桑树的种植采剪没有掌握优良的方法,叶薄丝粗,利益没有完全收到。于是他留心收集古人成法,到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六月,编成《蚕桑简要章程》,将选种、育苗、栽桑、肥培管理、桑叶收获和虫害防治共11节,从辨桑种至治桑虫等植桑过程的操作技术作了全面闻述。

安康清朝末期蚕桑最后的辉煌与兴安知府童兆蓉

并对饲蚕、集丝也作了详尽的闻述,“科学地将整个养蚕技术概括为“十体',便于记忆:即寒(在连宜寒)、热(蚁宜热)、饥(眠后宜饥)、饱(向食宜饱)、稀(布之宜稀)、密(下子宜密)、眠(蚕小眠时宜暗宜暖)、起(蚕大起时宜明宜凉)、紧(临眠上簇宜紧饲)、慢(方起宜慢饲)。要养蚕户真正处理好这十个相互关系,蚕茧就可优质高产。”《蚕桑简要章程》刊印后,即分发到各县,童兆蓉在序言中说:“凡我士庶互相劝勉,地主佃客互相蓄禁,推广之,精进之,数年之后,美利普而风俗厚,岂非盛事載。”正如童兆蓉预言那样,到了清代末期(光緒三十年后),安康生丝产量已达到十二三万斤(《安康县乡土志》。仅安康县约有3万斤丝头运往汉口及外洋:生丝4万斤运往老河口、河南、长安,汤茧3万多斤运往汉口及外洋。缫丝技术也不断提高,能够保证将生丝源源不断地运销于周围地区及外埠,称得上是出口大宗成为安康最大的财源。

安康清朝末期蚕桑最后的辉煌与兴安知府童兆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