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民以食為天,得糧食者得天下。在今年六月份,“水稻專家”袁隆平所率領的海水稻團隊在迪拜沙漠成功種植我國自研的雜交海水稻,在迪拜苛刻的沙漠環境下,袁隆平團隊所研製的海水稻畝產超500公斤。簡直奇蹟啊有木有,要知道在古代,水稻最高產量也不過一畝地200斤,麥、稻平分秋色從一千多年前開始就是華夏土地的特色。然而,如果將時代追溯更久,中國古人的主食又是怎麼樣的呢?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我國農作物的演變史。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野水稻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小麥

漫談華夏主要農作物的演變史,水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毫無疑問,麥的傳入給中國造成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然而,華夏人群的人口優勢在麥傳入前早已奠定。黍、粟對此厥功至偉,麥頂多只能算錦上添花了。在粟、黍、稻的幫助下,東亞地區迅速發生了人口膨脹。大河沖積平原上的森林草地沼澤讓位於一片片農田。相對於以漁獵採集為主的祖先,人口膨脹後單個個體由於嚴重的營養不良個個身材矮小面露菜色——農業出現後人類平均身高足足跌了10釐米,體重也降低了5千克以上。因為粟、黍、稻儘管能夠通過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但是由於缺乏蛋白質、脂肪、部分礦物質乃至纖維素,新食譜的營養價值相對較低。但是,通過種植這些作物,人類可以較為穩定地生產大量食物,使得這些在生存線上掙扎的農民卻能繁衍出比他們祖先多得多的人口。伴隨人口的迅速膨脹,社會結構愈發複雜,技術的進步使得他們戰勝了仍然以採集漁獵為生的鄰居,成了笑到最後的勝利者。最後說一句,糧食要漲價了,趕緊屯一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