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民以食为天,得粮食者得天下。在今年六月份,“水稻专家”袁隆平所率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沙漠成功种植我国自研的杂交海水稻,在迪拜苛刻的沙漠环境下,袁隆平团队所研制的海水稻亩产超500公斤。简直奇迹啊有木有,要知道在古代,水稻最高产量也不过一亩地200斤,麦、稻平分秋色从一千多年前开始就是华夏土地的特色。然而,如果将时代追溯更久,中国古人的主食又是怎么样的呢?那么今天就来说一说我国农作物的演变史。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野水稻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小麦

漫谈华夏主要农作物的演变史,水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华夏人群的人口优势在麦传入前早已奠定。黍、粟对此厥功至伟,麦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了。在粟、黍、稻的帮助下,东亚地区迅速发生了人口膨胀。大河冲积平原上的森林草地沼泽让位于一片片农田。相对于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祖先,人口膨胀后单个个体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个个身材矮小面露菜色——农业出现后人类平均身高足足跌了10厘米,体重也降低了5千克以上。因为粟、黍、稻尽管能够通过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但是由于缺乏蛋白质、脂肪、部分矿物质乃至纤维素,新食谱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但是,通过种植这些作物,人类可以较为稳定地生产大量食物,使得这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却能繁衍出比他们祖先多得多的人口。伴随人口的迅速膨胀,社会结构愈发复杂,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战胜了仍然以采集渔猎为生的邻居,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最后说一句,粮食要涨价了,赶紧屯一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