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失传的澄心堂纸为何有如此魅力?能让乾隆皇帝都要仿制它!

据<>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者长达50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特别成立了制造单位(设局令承御监)来制造的,是为了供应宫中长期使用特制的皇家专用纸张。并建堂藏之,故取名曰:澄心堂纸。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传世极少,但少数用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那么,澄心堂纸究竟有多贵?有专家说,南唐灭亡后,宫中的书画纸张也都被搬到了宋朝宫中,但宋朝皇帝不喜欢用澄心堂纸,又下令研发了别的纸张, 澄心堂纸被束之高阁,制作澄心堂纸的技艺也渐渐失传。但是后来,陆续有澄心堂纸从宫中流传出来,被许多文人雅士收藏。北宋文学家刘敞得到了其中的一百张, 兴奋地赋诗赞道:“当年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由此可见,当时的澄心堂纸已是非常珍贵,重金难求。

后来,刘敞又送了十张纸给欧阳修,欧阳修那么有学问的一代文豪,却做了首诗说,“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意思是说,虽然有澄心堂纸了,但是谁舍得在这上面下笔书写呢?

欧阳修是在起草作宋史的时候,才动用澄心堂纸,可以想见其慎重的程度。澄心堂纸纸质优美细腻,纸色优雅淡丽,并在纸中有美丽的花鸟图案,显得格外文雅,自古号称古纸中的上上品。仅纸上的花鸟图案就是一种十分有韵味的绘画,使纸张本身也成为鉴赏珍玩之雅品从技术层面来评价澄心堂纸,史籍上有“浆白如玉,光而 不滑,轻如毫毛,收而不折”的表述;从艺术层面来评价澄心堂纸,则又有“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美誉。澄心堂纸一直作为贡品,供宫中御用。龙须草是制造澄心堂纸的主要原料。名贵的澄心堂纸,被称为“千年寿纸,艺林瑰宝”,并列为贡品,是备受历代书画家钟爱的难得之物。朝廷显贵,以拥有澄心堂纸为荣耀,竞相收藏。

欧阳修又将纸转赠梅尧臣,梅尧臣也是欣喜若狂,作《永叔寄澄心堂二幅》:“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可见澄心堂纸的珍贵。

技艺失传的澄心堂纸为何有如此魅力?能让乾隆皇帝都要仿制它!

蔡襄 尺牍 澄心堂帖

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位,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技艺失传的澄心堂纸为何有如此魅力?能让乾隆皇帝都要仿制它!

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题名。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

技艺失传的澄心堂纸为何有如此魅力?能让乾隆皇帝都要仿制它!

淳化阁帖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

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

2003年4月11日,上海博物馆终于把让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收购回国。 这次上海博物馆从美国抢救回归的《淳化阁帖》第四、七、 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这无疑是公认的国家级瑰宝。第六、七、八三卷在二十世纪初,有珂罗版印本传世,原本早已流出国外。《淳化阁帖》计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卷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

安思远收藏的是《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尽管不是《阁帖》全部,但以现在的调查看,目前,海内外可见到的也仅此4卷,其它6卷下落不明。安思远的《阁帖》,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里面的字帖,神采飞扬,满纸灵动。是上好的纸墨,才使得《淳化阁帖》历经千年而容颜不改。据史料记载,宋太宗在王著摹刻此帖后,明确要求内府匠人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即是北宋年间的纸墨上品。

《淳化阁帖》的回归,赫然成为中国帖学界盛事。直到上海博物馆馆长向中外新闻界发布消息后,美国的文物商才如梦初醒。惊呼:“中国人把一件令世界梦想的艺术珍品悄悄地抢救回了他们的国家。从收藏角度说,这是令我们沮丧的,但从保护艺术品的立场看,《淳化阁帖》叶落归根,也算是得善其终……”这次抢救回归的《淳化阁帖》尽管只有四本,但仍属幸存之宝,是存世的最善本。这四本回归的《淳化阁帖》有北宋人的墨汁跋语及印章。南宋时为王准、贾似道等所藏,元为赵孟頫藏,清为孙承泽、安 岐、李宗瀚等递藏,民国为周湘云、吴普心所递藏,都有印记为证。

这么珍贵的纸,技艺失传当然可惜,因此后世对澄心堂纸的仿制也一直不停。宋代制墨家潘谷,也是著名造纸家,他就曾仿制过这种纸,世称宋仿澄心堂纸。潘谷仿纸成功后,送了三百张自己仿的纸给梅尧臣,梅尧臣拿这纸与欧阳修送的“正版”作了比较:“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诚堪嗤。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难推。”意思是说,仿制的不如原先的光滑厚实。但是这种仿造纸虽不如五代澄心堂纸,但仍受文人所珍视。 清廷内府“如意馆”,也仿制过澄心堂纸。乾隆皇帝本身对书画非常爱好,也喜欢收集各种名贵纸张,他对前人所称颂的澄心堂纸非常向往,于是也开始着手复制这种纸张,并且也仿制出来了。

技艺失传的澄心堂纸为何有如此魅力?能让乾隆皇帝都要仿制它!

清乾隆 仿澄心堂纸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