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以前要求黨員幹部帶頭買股票,現在他們買得有「要求」

每经专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以前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买股票,现在他们买得有“要求”

趙錫軍 受訪對象供圖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縮影。證券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中國經濟從計劃體制逐漸向市場體制轉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證券市場改革和發展的經驗,也是中國經濟改革寶貴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28年前,我國證券市場第一道交易鐘聲在位於深圳國際信託大廈15樓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廳敲響,標誌著我國從此有了資本市場。

19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宣告成立,標誌著中國證券市場統一監管體制開始形成。作為在證監會成立初期,曾在證監會從事研究工作的趙錫軍而言,當時的工作情景仍歷歷在目。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BND)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進行了深度專訪。趙錫軍對記者詳細介紹了進入證監會之初從事跨境資本研究的諸多細節。

研究跨境資本流動

對我國市場及金融體制的影響

NBD:改革開放對您的人生有何影響?對我國金融領域有何影響?

趙錫軍:因為我是國家恢復高考以後,才有機會報考大學並進入大學學習的,所以改革開放以及恢復高考對於我們這一代人異常重要。

經濟和金融領域的開放方面。首先,我印象中經濟領域是最早進行改革開放的,包括引進外資等;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就是深交所和上證所的相繼開放。兩個交易所的設立表明我們的改革開放達到了較高的程度。從那時候起,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已經確立起來了。

NBD:在我國設立資本市場的初期,各方爭議不斷,您如何看待這些爭議?

趙錫軍:實際上,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特別是建立證券市場過程中,一直伴隨著不同的聲音。比如在股市建立初期,有人說這個股市投機性強,在我國建立是否合適等等。關於這個問題,我聽證券市場老一輩人講過,當時還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最後拍板,確定股市可以試,即便嘗試了不成功,我們大不了再關。我認為這個改革的勇氣很可貴,如果沒有鄧小平的勇氣,我們後面的股市建設和發展就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另外一方面,其實在資本市場初期,包括普通投資者和老百姓觀念的改變也很激烈。以我個人經歷看,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我國已經發行了國庫券,黨員幹部都要帶頭去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對國庫券都不熟悉,也不認可。這也是因為我國此前長期宣傳“既無外債、也無內債”,所以老百姓對國庫券並不熟悉,買國庫券就不積極,只能由政府倡導黨員幹部帶頭去買。

股票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深發展發行了股票,對此也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老百姓不積極,後來深圳市下了指令,黨員幹部帶頭買。

再後來,隨著市場不斷完善,不斷規範,反而對黨員幹部買股票有“要求”了。

我也記得當時在股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深圳老百姓買股票越來越積極,甚至買不到,就實行抽籤制度,先拿認購證,才能按照認購證購買股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證券市場的認識,從政府部門到普通投資者都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說明了我們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在不斷提升,同時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合我國國情。

NBD:請您介紹一下當時在證監會工作的情況?

趙錫軍:當時人民大學成立了證券研究所,是全國最早建立的證券研究機構。1994年,隨著證監會的不斷規範和完善,就希望瞭解國際上各國資本市場的情況,看看能否加以借鑑。

於是證監會國際部開始調入一些研究人員,證監會國際部因此找到我,希望我做一些相關研究。然後我就從人民大學借調到證監會國際部,從事研究工作。

當年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給我佈置了研究任務,主題是研究跨境資本的流動對我國市場以及金融體制的影響。後來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個研究報告,當時證監會領導看了以後說做得不錯,專門讓國際部領導表揚了我,這是我記憶比較深的事情。

NBD:能介紹一下這個研究報告的背景和結論嗎?

趙錫軍:這個研究報告的背景是,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湧現出“四小龍”等,但是上世紀80年代全球一些國家曾出現過較大的債務危機,比較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的韓國。在應對的時候,韓國應對得比較好,而拉美一些國家則面臨比較大的債務問題。

在這個背景下,證監會希望我們深入研究跨境資本的流動,對我國將造成何種影響,特別要尋找到相關規律。

我在1995年完成了這個報告,研究結果很清晰,就是跨境資本流動規模越來越大,對於接收跨境資本的國家會逐步構成壓力和風險。

這個報告發布兩年以後,東南亞就面臨著外資流入流出的危機,開始演變成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NBD:當時您是如何蒐集國際上其他國家金融信息的?

趙錫軍:當時客觀來看,資料方面確實比較貧乏,沒有現在互聯網這種便利的條件,加之證券市場本身就是新興事物,各方面的積累較少,所以我們能夠參考的就是國際上的一些書籍、資料等。

這些書籍資料的來源一方面是證監會與其他國家監管部門的溝通交流、資料交換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一些研究機構發佈的報告會送一部分給證監會。我們就是參考了各方面的資料,印象最深的是英國的《經濟學家》雜誌。這本雜誌確實比較專業,對於相對熱點問題都有闡述和評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給了我們很多幫助。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

取得三方面巨大成就

NBD: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至今,取得了哪些成就?

趙錫軍:從數據看,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市值的證券市場。我記得最初的時候,上證所只有8只股票,深交所只有4只股票,而我們現在已經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了。

當然數量的增長只是一個方面,更關鍵的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了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分別是上市公司以及資本市場運行的制度建設、股市以及投資在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在居民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

首先,股份制為企業提供了制度保障,讓企業成為獨立核算、財務負責,真正成為自負盈虧的主體。而股份制也是我國經濟微觀層面制度的基石,如果沒有這個制度,那麼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很難建立起來。

第二個方面就是投融資體制方面。在改革開放以前,主要都是銀行貸款,更早的時候甚至是是財政投資。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企業必須要有資本金,不能光靠貸款。通過資本市場的建立,企業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本金,形成了更加多元化、平衡的投融資體制。這個制度對我國整個資本的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當然我們現在也會經常注意到負債較高等,這也說明我們的制度建設還要進一步發展。

第三個方面的影響是對老百姓的經濟生活。之前老百姓根本不瞭解股票債券,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老百姓可以成為投資者,開始關心企業、關心國家的發展。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於老百姓的投資意識以及經濟知識的掌握有積極的意義。

同時,股市的發展還可以加深老百姓對於風險的理解,這樣一來,對於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機制就會越發理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開始面臨國際競爭,老百姓的競爭意識也會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