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七夕簡史,讓你了解「中國情人節」是咋來的?

「解讀」七夕簡史,讓你瞭解“中國情人節”是咋來的?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或“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的文獻資料。

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說道:“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史書記載,每逢七夕,唐太宗便與妃子在清宮夜宴,宮女們也受皇帝影響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時期,七夕乞巧非常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供人們買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便開始為此準備,到了初七那天,乞巧市人山人海,萬人空巷,其熱鬧和受人們歡迎的程度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這說明乞巧節在古代是十分受人重視的,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然而,清代以後,七夕與其他一些傳統節日一樣,逐漸被人們淡忘。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民俗學者與商家也極力復興七夕,七夕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七夕等傳統節日的復興意義深遠,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意義重大——使他們更深入地瞭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民族傳統美德,增強民族自豪感。


「解讀」七夕簡史,讓你瞭解“中國情人節”是咋來的?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節是一個美麗的節日,是一個讓青年男女情愫萌生,讓旅人思婦柔腸寸斷的日子。這皆因它與一段美麗動人的愛情傳說緊密相連——牛郎織女的傳說。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千百年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人。

除此之外,魁星傳說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解讀」七夕簡史,讓你瞭解“中國情人節”是咋來的?

牛郎、織女之名始見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天上有條銀河,雖有亮光,卻照不見人影。織女星座有三顆星,每天要移動七次位置,看起來很忙碌,卻織不出一塊布匹。牽牛星真明亮,可惜也徒有其名,不能用來拉車。顯然,這首詩中的牛郎、織女,只不過是將兩個星宿人格化,還談不上是傳說。 一直到漢代,文獻中才有了牛郎、織女情感故事的記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漢代無名氏所作的名篇,被南北朝時的文人連同其他十八首詩歌編在一起,名為“古詩十九首”。

此詩是秋夜即景之作,描寫了織女隔著銀河遙思牛郎的愁苦心情:牽牛星啊相隔得那樣遙遠,銀河那邊的織女在期盼你。她擺動著細長柔軟的手,梭札札不停地穿梭織布。整日整夜她織不成一匹布,相思淚如雨珠點點滴滴。銀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見底,織女牛郎就相隔這樣一段距離。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他們含情脈脈卻不能相互說話。

將織女與牛郎的悲劇故事加上一個喜劇結尾,大約發生在漢武帝時期。《太平御覽》上記載了七月七日漢武帝與西王母多次聚會的傳說,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遊的良辰吉日。而西王母降臨前常有青鳥探看,又為漢代將烏鵲融入牛郎織女的傳說提供了依據。漢代民間認為鵲重感情,“鵲腦令人相思”,因此漢代有與烏鵲相關的巫術,《淮南萬畢術》中記載:“取雌雄鵲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與人共飲酒,置腦酒中則相思也。”由鵲之導行、相思的特徵,逐漸演變出烏鵲搭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夕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明確記載了織女與牛郎鵲橋相會的故事。

「解讀」七夕簡史,讓你瞭解“中國情人節”是咋來的?


比較完整地敘述牛郎織女故事的,是梁代殷芸的《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意思是說,銀河的東邊住著織女,她是天帝的女兒。織女每天都在織布,沒有時間整理容貌。天帝可憐她一個人獨處,便將她許配給銀河西邊的牛郎。織女嫁給牛郎後便不再織布,於是天帝很生氣,命令織女離開牛郎回到河東,只許她與牛郎一年見一面。

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又指出“七月七日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至此明確了牛郎織女故事的時間、人物。 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黃姑織女”條記:“崑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嘗為牽牛織女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湧溢,牽牛因不得渡。今村西有百沸河,鄉人異之,為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宋建興兵火時,士大夫多避地東崗,有範姓者經從祠下,題詩於壁間雲:‘商飆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像,今獨織女存焉。禱祈之間,靈蹟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錢為青苗會,所收之多寡,持杯珓問之,無毫釐不驗,一方甚敬之。”這段記載主要是說,傳說牽牛和織女星曾降臨於黃姑此地,織女用金篦劃出一條河,使得牛郎不能渡河。正好村西也有條河,於是鄉人便為這條河立了一座祠堂,裡面供奉了牛郎和織女兩座雕像。

宋朝戰爭時期,有一個到這裡避難的士大夫途經此祠堂時,題詩說,聽說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在這裡又何必追求朝朝暮暮相對呢?於是鄉人將牛郎像撤去,只剩一座織女像。每到七夕,鄉人便到祠堂祈禱,十分靈驗。牛郎織女的故事經過代代的口耳相傳及民間作者不斷地增飾、潤色之後,到近代逐漸發展為我們熟悉的情節曲折、哀婉動人的民間傳說。

「解讀」七夕簡史,讓你瞭解“中國情人節”是咋來的?

牛郎織女故事情節的擴充和發展,反映了民眾的精神情感需要。社會可以改變人們的現實行為,卻不能泯滅人們純真的情感渴望。在七夕晴朗的夜空之下,自然會喚起人們對往昔歷史的回憶和對美好人生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