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七夕简史,让你了解“中国情人节”是咋来的?

「解读」七夕简史,让你了解“中国情人节”是咋来的?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或“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七夕的最早的文献资料。

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说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史书记载,每逢七夕,唐太宗便与妃子在清宫夜宴,宫女们也受皇帝影响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非常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供人们买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便开始为此准备,到了初七那天,乞巧市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其热闹和受人们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节在古代是十分受人重视的,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然而,清代以后,七夕与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一样,逐渐被人们淡忘。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民俗学者与商家也极力复兴七夕,七夕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七夕等传统节日的复兴意义深远,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


「解读」七夕简史,让你了解“中国情人节”是咋来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是一个美丽的节日,是一个让青年男女情愫萌生,让旅人思妇柔肠寸断的日子。这皆因它与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人。

除此之外,魁星传说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解读」七夕简史,让你了解“中国情人节”是咋来的?

牛郎、织女之名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有条银河,虽有亮光,却照不见人影。织女星座有三颗星,每天要移动七次位置,看起来很忙碌,却织不出一块布匹。牵牛星真明亮,可惜也徒有其名,不能用来拉车。显然,这首诗中的牛郎、织女,只不过是将两个星宿人格化,还谈不上是传说。 一直到汉代,文献中才有了牛郎、织女情感故事的记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名篇,被南北朝时的文人连同其他十八首诗歌编在一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此诗是秋夜即景之作,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牛郎的愁苦心情: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的织女在期盼你。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梭札札不停地穿梭织布。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匹布,相思泪如雨珠点点滴滴。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样一段距离。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他们含情脉脉却不能相互说话。

将织女与牛郎的悲剧故事加上一个喜剧结尾,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太平御览》上记载了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多次聚会的传说,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良辰吉日。而西王母降临前常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郎织女的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感情,“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与乌鹊相关的巫术,《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征,逐渐演变出乌鹊搭桥的传说。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明确记载了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故事。

「解读」七夕简史,让你了解“中国情人节”是咋来的?


比较完整地叙述牛郎织女故事的,是梁代殷芸的《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意思是说,银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织女每天都在织布,没有时间整理容貌。天帝可怜她一个人独处,便将她许配给银河西边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不再织布,于是天帝很生气,命令织女离开牛郎回到河东,只许她与牛郎一年见一面。

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又指出“七月七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明确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时间、人物。 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记:“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尝为牵牛织女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祠中列牛郎织女二像。宋建兴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岗,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诗于壁间云:‘商飙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像,今独织女存焉。祷祈之间,灵迹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钱为青苗会,所收之多寡,持杯珓问之,无毫厘不验,一方甚敬之。”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传说牵牛和织女星曾降临于黄姑此地,织女用金篦划出一条河,使得牛郎不能渡河。正好村西也有条河,于是乡人便为这条河立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了牛郎和织女两座雕像。

宋朝战争时期,有一个到这里避难的士大夫途经此祠堂时,题诗说,听说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会,在这里又何必追求朝朝暮暮相对呢?于是乡人将牛郎像撤去,只剩一座织女像。每到七夕,乡人便到祠堂祈祷,十分灵验。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过代代的口耳相传及民间作者不断地增饰、润色之后,到近代逐渐发展为我们熟悉的情节曲折、哀婉动人的民间传说。

「解读」七夕简史,让你了解“中国情人节”是咋来的?

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扩充和发展,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却不能泯灭人们纯真的情感渴望。在七夕晴朗的夜空之下,自然会唤起人们对往昔历史的回忆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