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底政策底落定 市場底還會遠嗎

“磨底是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期間不排除還會出現巨震。”14日收盤,一市場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不想“一語成讖”,15日上證指數下跌2.07%,報收2723.26點,成交額連續兩日處1200億元下方。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在2016年9月底。

前海開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楊德龍表示,市場情緒短期受到了外圍不確定性因素的擾動。同時,市場底往往也要比政策底低一些,所以指數還會震盪,但下行空間有限,畢竟估值底提供了有力支撐。

□本報實習記者 牛仲逸

市場底磨礪仍需時日

“由於市場趨勢存在慣性,雖然政策底、估值底已經明確,但整體下降趨勢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觀,信心不足導致反彈難以持續,反覆探底。”東吳證券財富管理中心投資顧問孫瑋表示。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2012年也曾發生。其時,市場自下而上的內在價值已經凸顯,且政策在年中就已出現較為明顯的邊際轉向,但直到年底金融數據及經濟數據企穩回升後,市場才迎來快速反彈。

長江證券分析師包承超指出,從2012年的反彈可見,大多數時候,經濟與企業盈利才是市場的基礎,最終政策的邊際轉向需要經濟數據的持續驗證。同樣,在市場情緒低落時,估值低不能作為市場底部的主要理由,經濟預期與盈利回升才應作為判斷底部的重要條件。

孫瑋表示,市場依舊在去槓桿的力度與時間跨度上存疑,且受外圍環境影響後經濟數據能否有新的亮點與突破點也是市場擔憂的因素之一。

國家統計局14日公佈的7月經濟數據或成為市場悲觀情緒的宣洩口。“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6.0%,較6月低位持平,不及市場預期。季調環比增速0.48%,雖較6月略回升,但仍處今年以來偏低水平。如果說6月工業增速回落與高基數效應有關,那麼高基數效應消退後,7月工業增速依舊低迷,則是對經濟回落的進一步確認。”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表示。但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從政策出現邊際轉向,到傳導至經濟數據層面需要一個等待過程。

但是經濟數據的亮點卻是更加突出。一是新興產業增加值高速增長。1-7月,工業增加值增速6.6%,而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1.6%、9.0%和8.6%,均遠高於工業整體增速。二是新產品產量增速較高。7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68.6%,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21.0%,集成電路產量增速14.5%,均遠高於傳統工業品產量增速。

雖然本次市場底的形成過程可以借鑑2012年時情形,但外圍市場的不確定則增加了市場底的複雜程度。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投顧總監劉光桓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利多消息不斷,有利於A股市場的企穩築底,但還需要消化外圍市場一些不確定因素。因此,A股市場有可能要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時間才會真正構築出一個市場底來。

市場重心將震盪上移

從以往歷史看,真正的市場底是多重因素構成的,其形成有多種形式。這一形成過程則決定著大盤未來一段時間的主基調。

“有V形底,主要是由重大政策利好刺激而形成;還有雙底、三重底、圓弧底,一般是市場磨出來的底。”劉光桓表示。

海通證券分析師荀玉根表示,A股正處於第五輪牛熊週期的底部。前四次除2008年那次外,其餘三次1994年7月-1996年1月、2002年1月-2005年6月、2012年1月-2014年6月都是以時間換空間的震盪圓弧底。

“這輪圓弧底的打磨仍需時間,宏微觀基本面自2016年二季度以來已經見底企穩,但是去槓桿背景下資金供求一直緊張,圓弧底右側即新一輪牛市要等去槓桿高峰過去,資金供求關係出現拐點。”荀玉根表示。

指數的中長期走勢與市場預期較為一致,即震盪中重心穩步上移。但短期看,15日滬指的長陰線再度拉響二次探底警報,但另一方面,指數罕見的連續縮量,又表明殺跌動能不足。短線分歧該如何看待?

有分析人士表示,回顧以往由政策預期改善驅動的反彈行情,投資者情緒修復有個過程,市場表現為二次探底。比如,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探底1665點,2008年12月9日最高反彈至2101點,此後在2008年12月31日再次探底至1815點;2015年8月26日上證指數探底2851點,2015年9月9日最高反彈至3257點,此後在2015年9月16日再次探底至2983點;2016年1月27日上證指數探底2638點,2016年2月22日最高反彈至2934點,此後在2016年2月29日再次探底至2639點。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市場並不乏支撐反彈因素。孫瑋表示,前期抱團的醫藥與消費板塊已經出現了鬆動,這對指數築底來說是一個好現象,流出的資金會尋找新的熱點。且這兩個板塊近期回調空間普遍在20%以上,估值溢價率大幅回落(消費藍籌股、成長白馬股動態市盈率普遍回落至15-20倍),預示調整末期做空動能消耗殆盡。

同時,陸股通近一月持續大額淨流入,也表明A股深度調整後,中長期資金配置意願上升。

此外,14日MSCI宣佈,將實施納入A股的第二步,把現有A股的納入因子從2.5%提高至5%。據MSCI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謝徵儐測算,5%的初始納入因子預期將為A股市場帶來約2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每一次以2.5%因子的納入,將給A股市場帶來11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流入,約為755億元人民幣。

關注科技消費主題

有分析人士稱,目前階段,買什麼遠比再爭論是不是見底更重要。這也是當下一種投資心態的縮影。政策邊際改善,估值無論是從絕對值、估值結構、歷史分位還是橫向對比來看,都處於一個歷史底部。每次由悲觀情緒引發的下跌,往往都是左側佈局的良好時機。

中信證券分析師秦培景表示,對多數投資者來說,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行業配置上的選擇。傳統板塊分類下的反彈配置可遵循以下思路:第一,消費和醫藥板塊龍頭仍然是長期底倉配置首選。不過,消費子行業數據近期普遍走弱,且消費和醫藥短期都面臨持倉偏擁擠的問題,預計反彈偏弱;醫藥板塊中創新藥和連鎖藥房經過近期的估值調整仍然值得增配。第二,週期板塊短期有價格催化,但缺乏長期宏觀邏輯,只適合博弈。第三,金融板塊中的保險是首選。投資端壓制因素緩解,保單銷售也明顯走出一季度的低迷,目前的估值於長於短都是非常好的配置時機。第四,TMT板塊近期政策頻發,從市場空間和政策催化角度來看,雲/SaaS、網絡安全/5G和半導體為反彈首選。

中銀國際分析師表示,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兼具成長彈性和消費韌性的“科技消費”在消費升級時代具有巨大潛力。在科技產業中,建議選擇面向消費端的細分產業。比如,計算機硬件時代選擇面向居民端的個人計算機、軟件時代選擇面向居民端的消費軟件。由於消費的需求不容易變化,這些企業的前景也就相對確定。因此,選擇面向C端的科技產業,可以減少因為技術前景變化而帶來的不確定性。

從主要的科技消費產品的平均規模增速來看,2018年預計平均增速為18.98%,2020年預計為14.21%,明顯高於中國消費增速,從斜率上看也更具持續性和潛力。因此,在科技的疊加作用下,這些科技消費類產品確實為傳統科技市場帶來了長遠的額外增長。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