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怎麼樣?

豬鼻子兔


在上海已經呆了第三個年頭,從最開始的閘北區(現在已合併靜安區),一步一步的遠離市中心,現在在上海奉賢。上海幾乎每個區,每條地鐵都坐過,接觸的上海人也蠻多的,整體上上海人還挺好的,國際化大都市,居住在上海人的素質還是蠻高的。

第一:上海之前,都說上海人排外,其實不太全面,排外的現象肯定是存在的,但只限於少部分上海老太太和少數偽上海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是感覺不到的,但是家裡有小孩在上海讀書或者是去醫院,你就會感覺出來。


第二:上海市區和上海郊區的人,相差還是蠻大的,市區的居民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而郊區的居民,心中就有某種不平衡,有些就想著咱家一畝三分地什麼時候拆遷啊等等之類的。不過上海郊區的居民整體上沒那麼焦慮,像有一次機會去崇明,哪兒真的很美,很乾淨整潔,人們的生活節奏是沒那麼快的。

上海人還有一個毛病,我想這也是大部分地區的通病吧。之前總是去公司開會,公司的領導層基本上是上海人或者會說上海話,他們在一起交流的時候就會說上海話,讓我們聽不懂上海話的人很尷尬。上海話是一種文化(需要繼承發揚),我覺得公共場合,至少是在工作上應該用官話吧!畢竟這是國際大都市,他跟別的小城市不一樣……


小編在這裡沒有任何貶低上海人的意思,只是發表個人看法,歡迎交流。


蹴鞠門


本人在上海呆了四年,目前依然在上海,身邊的同事有一半是上海本地人,領導也都是上海本地人,到底上海人是怎麼樣的,我覺得我可以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印象:沒來上海之前,都是聽別人說,或是其他途徑得知的,上海人有錢,排外,瞧不起外地人。女人特別精明,聰慧,也很挑剔。大部分都是印象比較差的。

初識上海人:由於上海外地人超多,剛到上海來那會兒,接觸的上海人特別少。過了一段時間,才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上海本二人。比如小超市老闆,的士司機,銀行職員,還有就是公交車售票員一類的。

去超市買東西,超市老闆一臉不屑,愛答不理,帶著上海話特有的語調說話,讓人很納悶,別人來照顧生意,居然這種態度,感覺他們不缺錢,不然怎麼對客人這種態度。

去銀行櫃檯辦業務,一聽講普通話的人,就愛答不理,特別傲慢。一聽到講上海話的,立馬態度180度轉變,變得非常熱情,有耐心,還很客氣,這明顯就是瞧不起外地人的節奏。

有一回打的,上車師傅問去哪裡,然後我說去哪裡哪裡,然後師傅就帶著上海話特有的語調(細軟嗲)說,你是要走高架還是走下面,走下面慢,但不需要過路費。走高架快,但是需要多加錢。感覺做事精細精明,但是讓你明明白白,童叟無欺。


這一階段,感覺上海人真的真的和傳說中的一樣,傲慢,排外,瞧不起外地人,並且做事精明,一是一,二是二,不佔他人便宜,也絕對不會讓他人佔自己的便宜。

目前的看法:來上海四年了,接觸的上海人多了久了,瞭解的筆較全面了,這個時候的感覺或許更接近真實。

上海由於處於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無論經濟教育都是處於領先位置,所以,上海人接受教育程度都比較好,並且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比較多。素質也稍微好一點。

上海人也確實比較精打細算,很會過日子。這可能和他們生活在城市有關係。幾毛錢也會算好。上海人在不涉及利益的情況下,其實挺好相處,上海男人比較溫和,典型江南人個性。女人更精明,利害也分的特別清楚。

由於處於上海這樣的好地方,上海人普遍比較有錢,但是也有沒錢的人,生活在城市的邊緣,被迫過著快節奏的生活。但是上海人很多也沒什麼大抱負,感覺生活得過去就行,不求大富大貴。所以很多上海人都是小職員,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可以一直到老。但是他們又不會遊手好閒,遊手好閒會被看不起,但是你只要有穩定工作,哪怕是保潔,他們也不會看低。

上海人穿著打扮還是挺講究的,畢竟是大城市的人,即便是農民,也和其他地方的農民不一樣。至少不會那麼土,見識也沒那麼短淺。

總之整體上,上海人不像外界說的那樣不堪,並且有原則有分寸,也很現實。其實,他們的個性應該是最沒個性的,沒有大惡大善。稜角不是很分明。


那詩那遠方


在社會上經常聽說各種有關上海人的負面評價,比如上海小男人,娘娘腔,過於精於計算,特別是驕傲自大,認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鄉下人,以及排外,等等。我雖然只是去過幾次上海, 也經歷過因為說普通話被上海人翻白眼,卻覺得這樣的地域偏見其實是很可笑的。

我一直對上海抱有好感,是因為我的一些老師。雖然我生長於新疆一個偏遠的小鎮,但中小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上海知青。那些老師們讓我感受到了上海人難得的品質。

我初中、高中的英語老師是王老師,現在差不多八十歲了,跟著兒子在北京生活。她出身上海的資本家家庭,因為家庭原因,高中一畢業就發配到新疆。先是做會計。當文 革結束後,她就想轉行當老師,就自學英語,自己去進修,終於成了那個小鎮中學的英語老師。

我跟王老師非親非故,初中三年級開始,轉學到王老師班上,英語基礎極差。受到老師鼓勵,發憤要學好英語,經過一年老師的鼓勵竟然高中考試考了六十多分。初中畢業的暑假,老師說,你要保持自己的英語學習,不如和另外一個同學住到我家裡,天天學英語吧。我們兩個小夥伴竟然就這樣在老師家裡住了一個月。沒有給老師一分錢,任何禮物也沒給。

高中還是在老師班裡。記得八十年代中期,老師每天早讀竟然都是她選讀《新華文摘》等雜誌關於世界的一些新知識,每天都會讀一點,打開我們這些偏遠小鎮的孩子們的視野。

老師還帶著我們春遊、秋遊,唱歌,打球,和我們平等討論各種高中生心中各種困擾。雖然因為我們的固執,老師也有時候也會發脾氣,但我們都知道她對於教育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心。

當我們考上大學回去見老師的時候,知道老師因為教育的成就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在新疆那麼偏遠的小鎮上,這該有多麼不容易。後來老師退休了,還免費給孩子們辦英語學習班,一直到她到北京為止。現在有時候見到老師,一見面談的都是教育心得。

還有好幾位老師,不能一一提及,我接觸的來自於上海的老師們,幾乎無一不是敬業、熱情、視野開闊,也非常溫和的。我很懷念三十年前教過我的上海老師們。所以,我也相信他們生長的那個偉大的城市,更多的是偉大,而不是一些社會偏見。不要讓偏見成為我們評價一座在近現代最偉大的中國城市的評價標準。


考貳拉


上海人怎麼樣?我覺得因為地域文化差異的緣故,國內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對上海人存在著地域偏見。

作為上海人的我,來談談上海人,可能對大家瞭解上海人這個群體有幫助。

我覺得上海人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海納百川,有禮有節,精明實幹,喜新厭舊。


①海納百川:事實上,所謂純而又純的上海人是幾乎不存在的,上海人其實都是不同時期從五湖四海移民或移居到上海的,因此海納百川是上海最大的特點,上海其實不排斥任何人。舉個例子,如果上海人之間正用上海話交流,有聽不懂上海話的朋友也參與了,一般很快會改用大家都能聽懂的普通話交流,即使上海人說的普通話很不標準和很不習慣。


②有禮有節:事實上,這是上海人最不被其他地域的人喜歡的地方就在這裡。很多人都覺得上海人沒有人情味,人際關係冷淡,缺少哥們義氣,……

這其實是地域文化差異的誤解。上海人很講禮貌,但是不會綁架友情,人際交往是有嚴格的空間距離的,朋友間彼此會保持足夠的隱私,很多幾十年相處的朋友,可能連對方的家庭成員都不認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覺。

舉個例子,上海人之間的聚餐上,很少飲用白酒,更少勸酒,更沒有用酒量衡量友情的做法。

試問,把酒言歡的酒肉朋友,真的就是兄弟麼?這點,上海人其實是面冷心熱的熱水瓶。很多外地剛來的朋友,可能發現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幫你一把的不是你的同鄉,而是看上去冷漠的上海人。

③精明實幹。上海不相信眼淚,上海不相信各種二代,不管他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那個顏色。上海人相信實幹,不喜歡理論家,喜歡資本家。和上海人做生意的不少朋友會發現,你們與上海人的合同條款可能是最複雜的,與上海人談生意是最累的,合同條款裡到處體現了上海人的精明,但是你最後也會發現上海人是最遵守商業規矩的,是你最好的生意夥伴。當你習慣了上海人的精明實幹,你會對上海人有全新的認識,你其實也成為了新上海人,無論你來自何方,你將去何方。



④喜新厭舊。事實上,上海人的骨子裡有著喜新厭舊的基因,“一年土二年洋”,不過是“三年不學爹和娘”。上海人勇於並喜歡各種新潮的東西,無論它是思想,還是商品。

你可以感知到上海人的“洋氣”,你也可以感知到上海人對於相對落後的一種漠視,而這種漠視就是“厭舊”。很多偶爾或剛到上海的朋友,會覺得很不習慣,覺得受到了輕視。但是很快你會發現,上海人的這種做法是對事不對人,即使是上海本地人有著某種陋習,也會被稱之“阿鄉”,即使是幾十年前在上海很有優越感的臺灣同胞和香港同胞,因某些陋習也會被稱之“臺巴子”和“香巴子”。



這就是上海人。

不管你喜不喜歡,你會發現成為新上海人真好。

因為在這裡,你的每一份耕耘,你的每一滴汗水,都會有所收穫。

因為在這裡,你的每一份努力,你的每一點進步,都會被這個城市認可。



更多內容請關注《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1、上海人是非常驕傲的。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不過上海人的確有驕傲的資本,當時國內最好的商品肯定是上海生產的,人們常說“破破上海貨”,言下之意是東西雖然舊了,但是上海產的,仍然不是等閒東西。國外最時髦的東西也常常是最先在上海流行,這樣的情況之下,造就了上海人看誰都是鄉巴佬的感覺,當然改革開放40年之後,國家發展變化非常快,現在很多上海人已經不再這樣了。

2、上海人是非常精明的。這個精明指的是上海人非常有經濟頭腦,無論是當年一家人3口人8平米的日子,還是現在一套房隨便過千萬的時代,上海人對經濟賬從來都是有種過人的天賦,他們似乎隨隨便便就能看清一件事物背後多少經濟上的彎彎繞,和人做生意打交道的時候輕易不會吃虧。

3、上海人是非常講秩序的。如同上海這座整潔的城市一樣,上海人很有契約精神,不會惡意去佔別人的便宜,很講誠信,和他們打交道會讓你感到很舒服,沒有很多的繁文縟節,見不到那種兩杯酒下肚就稱兄道弟的情況,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合適的距離感,別人我不知道什麼感覺,我個人是感覺非常舒服的。

4、上海人到底排不排外?實話說,我感覺還是有一點的,很多人會當著其他人的面用上海話進行交流,這在外地其實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但這個小小的細節還是暴露了他們在骨子裡還是有點排外的,我的同學有定居上海的,很快就學會了上海話,估計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吧。

(特意編輯下:很多答友反問我在家鄉和老鄉講話的時候難道不說方言麼?可能是我這條沒有說清楚,說實話,當然會,但是我不會在一個聽不懂我家鄉方言的人面前長時間用方言的,當然這條用來證明上海人排外的確有點力度不夠,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總體來說,我很喜歡上海這個城市。2018.07.16)

5、上海人到底小不小氣?完全沒有的事情,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的。生活中很多人對小額的金錢可能並不在意,但上海人可能覺得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不佔你的便宜,你當然也不要佔我的便宜,大家算算清楚比較好,實話說,明算賬其實是現代人之間能夠保持長久友好相處的一個非常好的品質,這方面,大家應該多和上海人學習。


遁逃者


說說我的真實經歷和感受。

我在上小學時,父母親有一個走得近的老鄉,妻子是我們當地人,老公是上海人,他們因為工作關係生活在我們當地。巧的是,他家女兒和我一個班,所以有時候母親去串門,我也跟著去,順道問問作業什麼的。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上海人,那個男人長得特別標緻,皮膚白淨,說話聲音很溫柔,全然不像我們的大嗓門,說話跟頂牛一樣。男人很有禮貌,每次去他們家,都非常客氣地倒水,拿吃的,一個勁地往你手裡遞。而最讓我不可思議的是,他打一手的好毛衣,做的鞋墊也特別漂亮。在我們當地,男人是不碰這個的。每次母親誇讚這個男人手巧時,他都像個未出閨的大姑娘一樣不好意思地笑笑。她的妻子則大咧咧地說,針線活都是他做,我不會。能看出她臉上洋溢的幸福。後來,他們一家回了上海,再無聯繫。


十六年前,單位總部遷到上海浦東陸家嘴,每年出差跑的最多的就是上海。總部的人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所以,雖然來往上海很多,但對上海人的瞭解,除我年少時認識的那個男人,以及道聽途說的傳聞,再無其他。

八年前,我調往上海,才算真正走進了上海人的生活中。我住的是老上海人比較集中的小區,雖然是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區,但保潔、綠化和治安都不錯。我住的房子面積43平米,感覺特別侷促,可單位每月房貼就2700元,想住大房子也不可能。縱然如此,我也知足了,因為在這樣的房子裡,有的老上海人住著兩代人。

總體來說,上海人待人很客氣,也很有禮貌,樓上樓下的,都會見面打聲招呼,更深便無交集。有一天,聽到有人敲打我的房子窗戶,便探出頭,樓上一個聲音傳來:快把你家晾曬的衣服收進去,要下雨了。


當然,在老上海人的心中,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實際上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大多很少出過遠門。她們說話最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就是,你們鄉下怎麼怎麼的。但上海人對老婆的好,那確實是一個好,照顧老婆那叫一個無微不至。比如就喝水來說吧,按理說都是成年人,渴了自己拿水喝不就行了,這男的過一會兒問:喝點水。再過一會兒說:你喝了嗎?再過一會兒說,再喝一點吧……經常會看到老婆不耐煩的樣子,但男的還陪著笑臉,像哄孩子一樣慣著老婆。

可能是女人在家庭的地位較高,所以人們總說上海女人的脾氣大,不好惹。按理說,上海該是女人的天堂了,但並非如此,我們單位總部的女孩子,找對象結婚一律不考慮上海男孩。每個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理由,好與不好,自己心裡有一杆秤。

後來,我離開了上海,總覺得生活在上海缺點什麼。終明白,節奏太快,心很累,人情味淡,有些無處躲藏的感覺。人活一世,不該讓心漂著,尋一處可以安放心的地方生活,才是最好的。


銀杏樹下的時光


評價上海人,8個字足以: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首先是精緻,上海人很講究,衣食住行,樣樣都講究。

在上海,即使是一個老太太上街買菜,她的衣著都不會隨隨便便,邋里邋遢。

上海人很講究健康,他們飲食一般以清淡、燉、蒸為主。


其次是利己,看一個城市的人文關懷,最好的地方是去藥店。

如果你進過上海的藥店,大多數人都會很不舒服,因為他們冷漠,藥店銷售員一般只做3件事:

1.要什麼藥?

2.是什麼病?他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能明顯感覺到冷漠,因為他們下面緊接著會說:再加一盒這個吧... ...

往往加的那個藥都很貴。

3.吃點維生素C吧,吃藥傷肝,維C對身體健康好


很多人說這是上海人勢力,其實不是,這叫利己。


他們很在乎他們做的事情是否能給他們帶來財富,不能帶來財富的,他們認為這是浪費時間,不願意多做。


這其實就是一個法制不健全,缺乏基督教信仰的資本主義社會模型,人的時間熱情都打上了金錢的烙印,但凡不能創造更多財富的行為都屬於碌碌無為。


上海人的精緻利己,在婚姻上表現的由為明顯:


上海人很坦誠的覺得門當戶對是應該的,上海的女孩子往往以做家庭主婦為恥,她們追求個人的事業和獨立,不願意為家庭犧牲。


同樣的,上海的男性對自己的老婆也有經濟要求,並且,在上海家庭內部,丈夫的錢是丈夫的錢,妻子的錢是妻子的錢,雖然丈夫會養家,會給妻子買東西,但是,是誰的錢分的很清晰。


和上海人打交道非常省心,你只要實力足夠,大家都能談,不用藏著掖著,大家都能做到不帶私人感情的去解決商業問題,一點都不墨跡。


所以,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都有自己的文化習慣,說不上好壞,看你是否能適應。


很多人說上海人排外,對外地人不友好,上海人一定會回答你:

那你成為上海人不就好了?


這就是上海,他們注重自由,不在意公平,冰冷而理性。


人格獨立之路


在社會上經常聽說各種有關上海人的負面評價,比如上海小男人,娘娘腔,過於精於計算,特別是驕傲自大,認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鄉下人,以及排外,等等。我雖然只是去過幾次上海, 也經歷過因為說普通話被上海人翻白眼,卻覺得這樣的地域偏見其實是很可笑的。

我一直對上海抱有好感,是因為我的一些老師。雖然我生長於新疆一個偏遠的小鎮,但中小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上海知青。那些老師們讓我感受到了上海人難得的品質。

我初中、高中的英語老師是王老師,現在差不多八十歲了,跟著兒子在北京生活。她出身上海的資本家家庭,因為家庭原因,高中一畢業就發配到新疆。先是做會計。當文 革結束後,她就想轉行當老師,就自學英語,自己去進修,終於成了那個小鎮中學的英語老師。

我跟王老師非親非故,初中三年級開始,轉學到王老師班上,英語基礎極差。受到老師鼓勵,發憤要學好英語,經過一年老師的鼓勵竟然高中考試考了六十多分。初中畢業的暑假,老師說,你要保持自己的英語學習,不如和另外一個同學住到我家裡,天天學英語吧。我們兩個小夥伴竟然就這樣在老師家裡住了一個月。沒有給老師一分錢,任何禮物也沒給。

高中還是在老師班裡。記得八十年代中期,老師每天早讀竟然都是她選讀《新華文摘》等雜誌關於世界的一些新知識,每天都會讀一點,打開我們這些偏遠小鎮的孩子們的視野。

老師還帶著我們春遊、秋遊,唱歌,打球,和我們平等討論各種高中生心中各種困擾。雖然因為我們的固執,老師也有時候也會發脾氣,但我們都知道她對於教育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心。

當我們考上大學回去見老師的時候,知道老師因為教育的成就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在新疆那麼偏遠的小鎮上,這該有多麼不容易。後來老師退休了,還免費給孩子們辦英語學習班,一直到她到北京為止。現在有時候見到老師,一見面談的都是教育心得。

還有好幾位老師,不能一一提及,我接觸的來自於上海的老師們,幾乎無一不是敬業、熱情、視野開闊,也非常溫和的。我很懷念三十年前教過我的上海老師們。所以,我也相信他們生長的那個偉大的城市,更多的是偉大,而不是一些社會偏見。不要讓偏見成為我們評價一座在近現代最偉大的中國城市的評價標準。


孟南937承傳民族文化


本人老家上海,七歲前在上海生活,後來隨父母支邊,現在定居在江蘇,現在上海還有好些親戚。

上海人精明、精緻,這個精明並不是摳門的意思,簡單說,上海人做事情不是粗放型的,而是做得非常精緻,記得小時候到浦東姨媽家串門,那時候物質條件沒現在好,早晨吃早餐時,姨父買來幾根油條,他把一根油條一撕成四根,然後剪成三寸長一根,然後井字型疊地一個盤子裡,邊上一個小碟子,倒上醬油,滴上兩滴麻油,再配上一碗粥,簡簡單單的食材,讓人看著就有食慾。

上海人的做事精緻從路牌、地鐵的指示牌標註就能體現出來,比如一個路口指示牌上,會順便標上往前是多少門牌號,往後名牌是多少。

上海人愛管閒事,也可以說是有正義感,有次我表哥來我這,我帶他出去玩,碰到路邊小攤賣小稱的,其實不關他的事,他上前和人家理論了一番,把人家說教了一頓。十幾年前誰在外灘吐口痰,立馬會上來十幾個大媽揪住你不讓走,

說上海人排外,2000年前確實蠻厲害的,那時我去上海,在店裡買東西,因為在外久了,習慣了說普通話,營業員一聽是外地口音,臉上就是不屑和不耐煩,我只好用上海話和她交流,就立馬變成熱情的臉。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好多了,你去上海玩,基本感覺不到明顯的排外情緒,


天才笨笨鳥


上海人很好!


特別是地道的老上海人好!

上海的文化氛圍,教育資源是全國一流的。地道的上海人從小接受的是高質量的教育,對自身修養很有好處,所以上海出紳士出淑女。

一般來說,在上海街頭髮生矛盾,很少看到武力解決的,講道理的比較多。

上海的小學,老師的普通話個個過關,對孩子們的雙語言教育普及很到位。我說的雙語不是指的外語,是普通話和上海話的教育很到位。這不是個小問題,現在全國很多地區的小孩子都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家鄉話,這在將來是個大問題,上海人意識到這一點,上海的小孩從小普通話、上海話都過硬。這說明上海人有遠見而且對家鄉話很自豪。


上海人的心地很善良,我在上海工作時,請了一位上海阿姨幫忙做飯,她炒的菜差不多每個菜都放糖,連炒小白菜也放糖。

我跟她說炒菜不要放糖,我們外地人受不了這個口味。

她說:炒菜不放糖,嘎苦吶吶七呀?

她的心地夠善良的吧?怕我們吃菜苦。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多次跟她說炒菜不放糖沒有效果之後,在一個星期天趁她休息,我把廚房剩下的半罐子糖給倒掉了。

星期一,老阿姨來上班,等我下班回家吃飯。

她笑眯眯地看著我說:儂港儂不喜歡七糖,阿拉一天不在,半罐子糖儂就七光他啦?!

我說那糖我倒他啦。

她說:要死喲,浪費呀,阿拉還去買了一袋糖來。

你知道結果了吧?這一餐的菜她還是放了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