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解讀易經的幾則故事

曾仕強解讀易經的幾則故事

我在孔子老家曲阜聽過一個故事,真的假的我不知道,大家不妨先聽聽看。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用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呀?”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大家覺得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希望大家不要說這是真的,也不要說這是假的,因為真假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要關心的,是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考據是真是假,那是專家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這個故事不管是真還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我有很多的朋友聽我講了這個故事以後,變得很開心,碰到我都跟我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對任何人,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說得更直接些,凡是聲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講話聲音那麼大幹什麼呢?

(二)

我有兩個兒子,他們一吵架,我就兩個都罰站。我首先教他們兩個,對是沒有用的,不要以為你對就沒事了。等到兄弟兩個站了五分鐘以後,我就把弟弟叫來,對他說:“今天你沒有錯,就是哥哥一個人的錯,不要以為爸爸糊塗。可是既然你沒有錯,我為什麼罰你站?”弟弟說:“這樣比較好。”我說:“你不高興就說不高興,不用拍爸爸馬屁。”他說:“我真的沒有不高興。”我問為什麼,他說:“有一次不曉得為什麼,你只罰哥哥站而沒有罰我,結果事後我被哥哥打得好慘。”我說:“哥哥打你,你就告訴我好了。”他說:“不告還好,告了打得更慘。”我說:“那我要怎麼樣呢?”他說:“就像這樣好了,不管我有沒有錯,都罰我站,事後我會安全些。”這其中的道理,很多外國人一輩子都想不通。

然後,我又把哥哥叫來,問他:“今天是誰的錯?”他說:“是我的錯。”我又問:“弟弟有沒有錯?”他說弟弟沒有錯。我說:“你這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嗎?”他說:“當然了,是非我總還是知道的。”我們看,中國人是表面沒有是非,但心裡一清二楚,叫做心中有數。我又問哥哥:“那為什麼我還要罰弟弟站?”他說:“你是給我面子。”我說:“我幹嗎給你面子?”他馬上說:“你是要我以後更加愛護弟弟。”我就說:“你知道這些就好了。”這樣一來,兄弟兩個今後會減少很多的爭執和不快。

(三)

我們來看一個實實在在的案例。一家公司有位朱小姐,她在甲單位,希望調到同一個公司的乙單位去。人事部門首先徵求朱小姐直屬上司的意見,上司說:“沒有問題,我尊重她的選擇,我們都是同一家公司,沒有關係。”人事部門又去徵求乙單位經理的意見,乙單位的經理也說:“沒有問題,我們歡迎。”然後,總經理一批准,調令一公佈,就生效了。

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調令公佈以後,乙單位的經理卻跟人事部門說不能接收朱小姐。人事部門的幹部說:“你不能這樣啊,我事先徵求了你的同意才籤準的,現在命令發佈了,你怎麼能說不同意呢?”但是,乙單位的經理偏偏說:“你不要問我理由,我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如果朱小姐真的要來,那我就只好辭職了。”可是乙單位的這個經理是個很好的經理,把他逼走對公司會是不小的損失。

大家來看,這件事誰不對?我不覺得有誰不對。只是這裡面一定有個系統,叫程咬金系統,就是半路上出現的問題。外國人做事,很少會碰到程咬金系統,但中國到處都是程咬金系統,總是無端端殺出一個人來。我就對人事部門的幹部說:“我們想事情要這樣子想:這位乙單位的經理是個太極,有陰有陽,他平常講不講信用?答應的事情會不會反悔?”人事部門的幹部說:“他平常很講信用,答應的事從來不反悔。”我說:“那就好了,那這次肯定是例外,這其中一定有他說不出來的苦衷。根據我的判斷很可能是這個經理的太太不同意,而不是他本人不同意。”人事部門的幹部就去問這位經理是不是他太太不同意。這個經理大吃一驚,說:“你怎麼知道?”大家看,我一猜就對了。有人說讀《易經》會算,其實不是會算,是會推理而已。

人事部門的幹部就問這個經理,說你太太為什麼不讓朱小姐來?這個經理說,我太太不是對朱小姐有意見,她根本不認識朱小姐,而是三年前我升任經理的時候,我太太就跟我講,不許沒結婚的女同事調到我的單位來。三年過去了,我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沒想到她還記得。

人事部門的幹部給我打電話,說問題果然是出在他太太身上,問我應該怎麼辦。我說那很簡單,然後給他分析有幾條路可走:第一,請總經理收回成命,但是這樣肯定不行,總經理朝令夕改,在整個公司的公信力就沒有了。第二,勉強乙單位的經理接收朱小姐,但那會逼走一個好人才,也不行。既然兩條路都走不通,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帶一籃水果去見那個經理的太太,說事先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如果知道,一定不會讓朱小姐調來的。但是現在,總經理的命令已經下發了,馬上收回不行,所以總經理特地叫我來拜託你幫他一個忙,讓這個調令維持兩個月,兩個月以後我們再把朱小姐調走。總經理要我拜託你,這兩個月好好看管你先生,不要讓他出事。

人事幹部照我說的去做,結果經理太太說:“這個可以商量。”你給別人一定的彈性,讓人家有迴環的餘地,才好商量。

兩個月以後,人事部門的幹部再去問經理太太,要不要把朱小姐調走,經理太太說:“不用,這兩個月也沒有怎麼樣,就讓朱小姐留下來好了。”如此為難的一件事,就這樣輕鬆地化解了。這個不是解決,而是“化解”。《易經》是講“化”的,中國人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什麼事也沒有了。

(四)

《三國演義》裡的楊修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個謀士。曹操最喜歡用聰明的人,可是楊修在歷史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表面上看是曹操殺了他,實際上楊修是被自己的聰明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曹操是非殺楊修不可的,只是一直找不到理由而已。最後找到理由殺他的時候,楊修說自己早知道會有今天。可見他對自己的結局是很清楚的。一個聰明人,千萬不能把別人的心思完全都猜中,所有人站在你面前,都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那他們不是很尷尬嗎?所以人要裝迷糊,這是有道理的。該裝迷糊的時候要裝迷糊,該很清楚的時候要很清楚,該認真的時候要認真,該馬馬虎虎的時候就要馬馬虎虎,但是我們現在都不能接受這樣的話。

(五)

我在倫敦讀書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準備拿數學博士學位,好不容易快要考試了,只要答辯及格就能拿到博士學位。答辯的時候,我們很關心他,就去旁聽。其中一個審查委員問他:“1+1到底等不等於2?”他心想:我好歹是個快要拿到數學博士的人,怎麼會問我這麼簡單的問題,其中必定有詐。於是他就站起,寫了整整一黑板的數字,最後證明1+1不等於2。數學是可以證明1+1不等於2的。但是沒有想到,那個審查委員站起來說:“1+1就是等於2。”然後我這個朋友就什麼都沒有了,讀了七八年,什麼都沒有拿到。我當時就跟他講:“你沒有讀《易經》,所以你拿不到博士學位,要是我,我準拿到了。”他說:“真的?”我說:“你不要洩氣。我給你一個啟發,你以後就知道怎麼應對這種事情了。任何人問我,1+1是不是等於2,我會回答說1+1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是等於2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之下是不等於2的,你如果讓我證明1+1等於2,我就證明給你看,你如果要我證明1+1不等於2,我也證明給你看。他一定馬上說不必了,學位自然就拿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