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指導人行爲的兩個概念

在易經中幾乎每一卦,每一爻都在講人生哲理,或者占卜之象。其中真正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是什麼呢?(以下敘述全為小編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若有問題還請糾正!)

《易經》中指導人行為的兩個概念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行為要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那麼“時”與“中”又是什麼呢?說的簡單明瞭點,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的是“中”,指的是在天地自然的正中運行,而“時”則是指時代的趨勢;當時的形勢,也就是時勢一致。

可以說時與中是一種非常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行變化發生共振,從而從相通相協中體現人的存在。《易經》中認為如果事物要保持完善的狀態,它就必須運行在恰當的位置、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在“恰當”這個觀念中時間是比較重要的。夏天穿短袖算是恰當的,但是要是放在冬天穿短袖那就不恰當了。

“時"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換的客觀性、規律性。它會受到參與其中的人的活動的一定程度影響。作為人,第一就是尊重時的客觀存在,第二是通過人客觀主觀的努力,來認識時的意義、明白時的運行、觀察時的變化、利用時的時機。幾乎可以說人的道德修養就在與對時的認識把握。但是如何去做到這些呢?也就是洞察事物的微妙前兆,在事物發展的萌芽階段就準確的分析它的趨勢,把握住其微妙的時機,說白了就是防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