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魚台有家合作社帶動1000多農民致富

了不起!鱼台有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农民致富

了不起!鱼台有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农民致富

樹影斑駁、夏蟬高唱,7月27日正午,穿過微山湖西的大堤和小路,記者來到位於魚臺縣王莊鎮大奚村的魚臺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陰涼的菌棚下,毛木耳菌包成垛成排,合作社理事長馬漢友正操作著遙控器在為菌包澆水。棚外的水泥地上,收穫的毛木耳攤曬了足有百米見方,幾位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老農負責管理,他們說,活不累,幹一天能掙60元。

“我種毛木耳已經種了20多年了,種植規模達到1500萬袋,現在合作社已經有82戶社員,帶動周邊十幾個村子的1000多人就業,人均增收過萬元。”馬漢友說,2016年,合作社和41戶貧困戶簽訂就業協議,如今已經全部脫貧。

老馬的合作社只是濟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濟寧市堅持把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紮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載體和抓手,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規範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每年定期開展市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示範社、家庭農場示範場評選,累計評定市級以上重點企業589家、示範社(場)581家。培育出龍頭企業基地、土地託管、合作互助、土地股份合作和聯合發展5種類型經營發展模式。

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領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廣應用先進農業科技、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馬漢友介紹,合作社每年冬天用工量較大,一冬天光發工資可達400多萬元。一位農村婦女在合作社打工一冬天至少能掙4000元。合作社將大棚建成後,無償給社員使用,並提供菌包,社員按照“五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種植,合作社負責所有社員的銷售問題。按照一個大棚種4—5萬袋的話,每個棚的純利潤能超過4萬元。

“知道加入毛木耳合作社能掙錢,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就很少再去外地務工。”馬漢友介紹。村裡的“90後”馬騰之前在外打工,4年前加入合作社種植毛木耳,如今的種植規模達到25萬袋,今年純利潤達25萬元。“現在是家裡有車、城裡有房,前不久,剛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城裡。”馬騰說。種植效率非常高,拿智能噴灌技術來說,原來為菌袋澆水,一個人管理一個棚都費勁,現在利用智能噴灌設施,一個人拿著遙控器、聽著音樂就能輕鬆管理20多個菌棚。

據統計,濟寧市農業龍頭企業自建或聯合共建種植基地460萬畝、參與農戶110萬戶,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實現了農業產業縣域集群發展。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自身獲得了規模效益的同時,又增加了農民土地及打工收益。經調查分析,濟寧市及家庭示範場,每戶示範場的年均純收入14.2萬元,是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11.2倍。

與傳統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是當前引領帶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力量。“原來農村有句順口溜,‘莊稼活最好學,人家咋著咱咋著’,現在要是還按老思想種地那就只能等著賠錢了。”在金鄉京信合作社總經理劉青峰看來,現代農業要向技術要效益、向融合要效益。京信合作社在金鄉縣建立了13出為農服務中心,農業服務則覆蓋了金鄉縣所有的鎮街,社員已經發展到2.6萬餘戶、近10萬人。他們利用合作組織規模優勢,從廠家直接訂購農資,把各級批發商的利潤返給老百姓。與此同時,合作社每年為社員提供先進的農機、植保等服務,每畝節省40元。每年培訓農民4000人次。合作社還開辦了“雲農網”,開闢電商渠道,解決老百姓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目前社員平均收入是非社員收入高9%。

濟寧市搭建土地流轉交易、農產品質量監管追溯和農業品牌宣傳“三個平臺”,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園,打造一批農業新六產示範點,爭創一批國家省市級項目。加大政策扶持,每年評定50家市級龍頭企業、100家合作示範社和家庭農場示範社。開展農村雙創活動,引導外出務工農民、大學生等回鄉創辦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全市共發展合作社14457家、家庭農場2340家,自建或聯合共建種植基地460萬畝、參與農戶110萬戶。

在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李小剛看來,鄉村之所以和城市差距大,就是失去了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輕人這一階層。6年前,他懷揣著“鄉村振興”的夢想,和30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接手了位於魚臺縣的山東鶴來香食品有限公司,重塑鄉村階層。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制定了詳細的“五步走”規劃。按照第一步,他們目前以電商為主要銷售渠道,2017年的年銷售額就突破了2000萬,整合當地土地2000餘畝,整合了70餘種全國各地特產,為當地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60 餘個。

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金鄉蒜農最敏感的話題就是蒜價。而導致蒜價忽高忽低、蒜賤傷農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蒜供求信息不對稱。“蒜通天下”微信公眾平臺能通過安裝在各大蒜產區、市場的攝像裝置,為用戶提供實時“直播市場”“語音播報”等服務,客商、小販、農戶在家裡點幾下手機就能隨時瞭解市場交易情況。“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關於大蒜的整條產業鏈都搬到線上來。”蒜通天下產業園經理徐孟修介紹,買賣雙方能互相檢索貨源和需求信息,整個交易流程更加簡單、高效。平臺2016年6月上線,如今粉絲量達到70多萬,每天的點擊量高達400萬人次。

在線下,蒜通天下建立了15萬噸蒜片、5萬噸大蒜的智能倉庫。“按土地效能使用計算,只能倉庫是常規冷倉存儲效能的10倍,由於整個倉庫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以前100噸蒜片的出入庫工作,大約需要10個工人,花費五六個小時,現在只需2個工人花費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加上電費的節省,存儲綜合成本下降60%。”徐孟修介紹,智能倉庫實現了生產、質量、設備、安全、價格等數據的深度集成與精準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