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乃漢景帝玄孫,落魄至此,竟是漢武帝造成的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的玄孫,是根正苗紅的皇族。按說這樣顯赫的家世,應該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過處於末世,家道中落也有可能,人常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最起碼也應該是衣食無憂的吧。可劉備一出場卻是以“販履織蓆為業”的窮苦人,家住幽州涿縣樓桑村,父親早喪,是靠叔父的接濟長大的。劉備為何落魄至此?這得由漢武帝的一項政策說起。

西漢時期自文、景兩代起,諸侯王勢力日益膨脹,如何限制和削弱他們的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漢景帝時就採用了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書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吳王劉濞覺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聯合起來抗爭,他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就被平定。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劉備乃漢景帝玄孫,落魄至此,竟是漢武帝造成的

漢武帝即位後,他看到景帝雖然平定了七國叛亂,但是侯王及其子弟依然獨霸一方,仍然擁有各種特權,成為政治上很不安定的因素,就實行了《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但就在推行“推恩令”不久,淮南王劉安勾結衡山王劉賜謀反的陰謀敗露。漢武帝處死劉賜和劉安妻,劉安自殺,兩國被廢為郡,黨羽死者數萬人。由此可見,勢力被削得再小但還是存在著。

在元鼎五年九月,武帝由於列侯無人響應號召從軍赴南越,覺得劉氏後裔太多了,只要有點權力無論大小聯合起來就是大患。漢武帝是什麼樣的人啊?只要是阻擋他前進的絆腳石他都有辦法排除。剛即位後由於母親的“掣肘”,把親孃都囚禁起來了,幾個小小的諸侯能奈他何?他靈機一動,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劉備乃漢景帝玄孫,落魄至此,竟是漢武帝造成的

在漢文帝時規定了一項政策,就是每年八月在首都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酎是一種酒),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國人口數獻黃金助祭,每一千人貢金四兩,餘下的人超過五百的也是四兩,由少府驗收。諸侯獻酎金時,皇帝親臨受金。如發現黃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則要受罰,諸侯王削縣,列侯免國。酎金的成色光憑肉眼觀察出入太大,那就全憑皇帝一張嘴了。漢武帝就趁此機會,藉口諸侯進獻的酎金成色不足一口氣奪去了一百零六個諸侯的爵位。天子說你進獻的酎金成色不足就是不足,你還不敢辯解,削去你的爵位就活該你倒黴。中山靖王的兒子劉貞本來被漢武帝封為了涿鹿亭候,但“後坐酌金失侯”,至此劉備的先人只能“衣食稅租”,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一代一代傳下來,到劉備這兒就成了“販履織蓆”的草民。

劉備乃漢景帝玄孫,落魄至此,竟是漢武帝造成的

漢武帝的這一舉動著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鞏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但是由於權力過於集中,也為後來弱小的君主即位後掌權大臣的濫用職權奠定了基礎。說白了,就是給曹操等奸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創造了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