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實體經濟爲什麼十分困難?

奮進153381035


當前實體經濟為什麼十分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自從2007年我國簡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就結束了,可是很多人依賴過去簡單的經濟發展模式,不願意也不敢進行產業升級,於是,我國經濟進入了錢炒錢的怪圈,炒房炒地、炒煤炒礦、錢炒錢,只要能炒的東西,哪怕是大蒜也要炒一炒。

當錢炒錢成為了習慣後,參與錢炒錢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就越來越少,實體經濟是雪上加雙。

二是壟斷,國企壟斷,地方壟斷,行業壟斷,但凡有利潤的大小生意都被各路勢力壟斷著,外面的人是針都插不進。

三是融資難,傳統產業利潤都很低,利潤就幾個點,融資成本能拿到的銀行貸款也是超過10%的,其他的渠道融資成本最低是15%,超過20%能融到資金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就算不錯了。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企業還不賺錢。

四是這次產業升級的難度係數之高,超過了所有企業家的預期,90%的一流企業都感到無能為力,這次產業升級對企業家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太高,99%的企業家都覺得跟著不上這個時代。

五是新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科技對傳統產業衝擊也很大,如何將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科技與傳統企業融合,將傳統產業升級成為獨角獸企業,這不是中小企業的企業家憑自己的能力就能做到的事情。因此,解決實體經濟的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地拿出系統性整體解決方案。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嚴格地講,目前實體經濟的困難,主要表現出這樣幾個特點:小微企業比大型企業困難,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困難,出口型企業比內需型企業困難,下游企業比上游企業困難。

小微企業比大型企業困難,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融資難融資貴。絕大多數企業都得不到金融部門的有效支持,導致企業因為融資問題而陷入困境;二是負擔沉重。雖然減稅力度很大,收費問題也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勞動力成本、環境保護支出、原輔材料價格等,都是小微企業的主要問題。相反,大型企業這方面的問題要少的多。

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困難。這主要源於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和競爭性企業,而國有企業則主要是大型企業和壟斷行業的企業,自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出口型企業比內需型企業困難。則是與目前國際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出口難度越來越大,加上貿易保護加劇,導致出口型企業困難加大。內需型企業則相對較好,困難少一點。

下游企業比上游企業困難。主要原因是上游企業,如鋼鐵、煤炭、有色等,都是上游企業,在去產能下,都出現了價格上漲現象,盈利能力上升。而下游企業則在市場需求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上游企業價格上漲,給下游企業帶來成本增加、風險加大的危險。


譚浩俊


在很多情況下,實體經濟難也分很多種,民營企業肯定要比國企更艱難、競爭性行業要比壟斷性企業更艱難,下游企業要比上游企業更艱難。而且中國實體經濟的艱難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觀的。

1、各種稅費繁雜,讓企業頗感壓力山大,儘管政府出臺了營改增,但是營改增只是讓一部分企業的稅負壓力減輕了,而還有一些服務性行業的稅負壓力反而加重了。而且減稅向高科技企業傾斜,普通中小微企業沒享受到實惠。如果全面給實體經濟減稅,那麼中國的實體經濟就能輕裝上陣。

2、製造業的用工成本節節攀升,由於現在高房價帶動了高房租,而高房租又促使了物價的上漲。那麼企業就要年年給員工加工資,否則就留不住人才,前些年招聘一名員工也就是3000至4000元,現在5000元以上,都不一定招得到人。本來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是不錯的,現在人口紅利已經消逝殆盡。

3、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頑疾,特別是今年上半年,資金偏緊的情況下,企業既無法從銀行貸到款,又沒有辦法在債券市場發行低等級債券,同時,上市IPO進程又放緩。這使得實體經濟倍感生存艱難。同時,就算好不容易獲得了融資,但是成本太高,也是一些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因財務費用巨大,而使企業感到難以承受。

4、由於人民幣匯率開始了貶值模式,這使得一些進口原材料的企業叫苦不迭。進口原材料的成本上升,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格卻不能漲幅上大,因為現在同行競爭激烈,漲價無疑於自殺,但是不漲價,原材料的成本只能分攤到本已微薄的利潤中去,日子真的不好過。

5、現在對於壟斷行業來說,過得挺滋潤的,但是對於完全市場化的行業來說,同行競爭激烈,大家生產出來的產品又差不多,而且都不願意進行產品升級換代,所以各種生產成本上升後,大家都不敢提價格,這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利潤越來越薄,苦幹一整年,不如抄一二套房子賺的利潤多呢。


不執著財經


原因很多:

1)大量的實體公司依靠在政府大力投資的基礎上,是靠銀行過日子的,所以攤子鋪得很大,現在銀行大力整頓資管產品,以前能放的錢現在沒有了,所以很多公司得所減開支,重要的是找到足夠的錢維持以前的攤子,如果是其他渠道的錢又很貴,所以得做減法,降薪裁員,感覺就有點難了;

2)因為上下游掙錢都不易,所以就都省著花了,然後大家就更掙不到錢了,但是各種稅費還是挺貴的,尤其人工,五險一金算下來是工資的1.44倍,這個支出是要的,勞動法很嚴格,公司和個人打官司基本都輸,明年起社保由稅務徵收,一般企業的成本增加30-60%,因為很多中小企業都是靠剋扣過日子,錢不夠就更難了;

3)終端沒錢也是問題,大家手頭的錢基本都買房了,剩下的要還貸,所以都是數著花,能節省的都節省,不消費,實體的當然很難了,客流少,收入少,那就不能多生產了,日漸萎縮。

4)說的減稅,其實不算多,央行發了錢但是商業銀行都不敢貸款出來,所以實體會更艱難。


大貓財經


幹活的沒監工多,食利階層太龐大,唐僧長得再肥,也會被吃成排骨。


徐德文


朋友,導致實體經濟困難的原因很多,也很寬泛;具體有內外兩大原因。

從外部因素,融資環境不暢,融資難加劇了融資困局。一是實體經濟間接融資不理想。現在不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實體經濟到銀行貸款難,且銀行貸款手續相當繁瑣,而且還有部分不能擺到桌面的支出,使得貸款成本較高。

二是資本市場門檻相對較高,中小微實體經濟無法企及;債市發債也有較大困難,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渠道往往被堵塞。三是不得已大量的實體經濟將借貸的希望寄託到民間借貸身上,但由於民間借貸的利率高,大都超過10%甚至20%以上,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經營利潤往往只有百分之幾,所以實體經濟不少在為民間借貸組織打工,有一句話形象地刻畫了實體經濟之困:“融不到資金不能生產是死,靠高利融資生產則死得更快”。

同時其他負擔也較重:比喻實體經濟的稅費雖經過多次減稅或實施全面營改增試點,稅賦有所減少,但整體稅賦依然較高,不少中小微實體經濟被稅費壓得喘不過氣來。同時,物流交通費、房租、土地價格、水電、勞動力成本等生產要素資源價格也不斷趨高,成了實體經濟難以承受之重。

從內部看,由於不少中小微實體經濟家族企業管理方式,管理理念陳舊,管理方式相對落後,無法適當新的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而且企業由於缺乏足夠資金,產業轉型升級緩慢,產品不斷老化,都給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帶來較大的壓力。尤其,部分中小微實體經濟內部財務管理不健全,致使一些融資機構對其經營“一頭霧水”,不放心給其融資,對自身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制約。

還有社會“不健康”的意識也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全社會重虛擬輕實體、重高利回報輕低利回報,大量資金和投資注意力放到了虛擬產業領域,一部分實體經濟也放棄了主業,對實業前景充滿擔憂,這樣更加劇了全社會對實體經濟的輕視,使實體經濟生存的環境變得比較浮躁。

顯然,解決實體經濟之困,需要政府、銀行機構及全社各部門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建立幫助實體經濟解困的社會系統工程,才能真正產生推動實體經濟脫困的整體功效。


財經深思


實體經濟一直就沒容易過,或者說,對於不會做生意的人來說,實體經濟十分困難,電商生意也容易不到哪去。相信我,是人的問題,別怪實體經濟。


被電商擠壓

當年淘寶當道,網購崛起,實體經濟將死的言論不絕於耳。據說受到電商衝擊,大量實體店鋪倒閉。砍掉了店租,導購,分銷商等層層盤剝的電商,比實體店產品要便宜很多,迅速將人們的購物慾吸引到網絡上。

雖然很多網購商品接連出現質量問題,但是網購已經成為大趨勢。沒多久,淘寶推出天貓商城,各大品牌接連入駐。接著又出現爆料,說品牌商品實體店和網店賣的是不同質量的產品,網絡版質量更差。但這並不妨礙網民對網購的熱衷。


與電商和平共處

幾輪過招之後,網購併沒有幹掉實體店。雙方分別覆蓋了不同需求的人群。追求物美價廉的用戶選擇網購,追求高品質和可見效果的選擇實體店。並且實體店是我們日常生活、出行逛街不可或缺的存在。網購與實體經濟並行,這樣的經濟體系才是正常的。


互聯網向線下獲取用戶

移動互聯網浪潮,智能手機走入千家萬戶,電商霸主淘寶的主戰場轉移到手機淘寶上。此時,淘寶用戶有了新一輪的暴漲。

但如今,人口紅利消退,智能手機市場也開始滯漲,互聯網獲取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天花板已經來臨,此時,馬雲提出了新零售概念。說白了就是從線上領域殺入線下,獲取線下用戶。

比如盒馬鮮生,淘寶心選體驗店,天貓各種體驗店,各類快閃店,走的就是為用戶提供優質體驗,轉化為平臺用戶的路線。



實體經濟的運營策略

此外,喜茶、答案茶、7-11這類網紅實體店越來越紅,年輕人對這類品牌毫無招架之力,排幾小時隊,只為買一杯奶茶。喜茶更是將連鎖店開遍大江南北。同樣都是實體經濟,怎麼不見別人難做呢。

所以,說實體經濟難做的,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行吧。

實體經濟的環境從來都不樂觀,房租成本從來不低,如今更是節節攀升,高昂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也同樣影響到了電商行業。

成本支出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利益增長點就在運營戰略上。整合供應鏈,管理員工,看款選款製造爆款。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經濟,其實都是一樣的策略。喜茶、答案茶是把自身品牌打造成了爆款,紅的是整個品牌,而不是單個產品。奶茶也非常適合開實體店。

所以,說實體店不行的,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吧,你可能連做生意的門都沒入,裡面的門道多著呢。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當前實體經濟的痛點在哪裡?

1.房地產的威力還存在,高房價導致租房成本高

房地產調控持續加碼,房價居高不下。近年來實體店租金以每年20%的速度一漲再漲,實體店想要盈利,營業額上漲的速度,就必須得超過房租上漲的速度,而明顯,像服裝店、餐飲店的上漲速度,是很難追得上房租上漲的速度的。

2.智能機器未大面積使用,人工成本高

隨著現代化的產業升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提高,但是智能機器還沒有得到廣泛的利用,人工成本也是實體經濟的一大痛點。

3.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

實體店之間同質化競爭嚴重,當我們走進同類型的不同店鋪去看他們的產品,不管是產品種類,產品款式,產品價格幾乎都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僅僅是放在不同的地方來售賣而已。

4.區域面積內,產業嚴重飽和

中國大街小巷都是商鋪,一定區域面積內,產業往往呈現嚴重飽和之態。當我們從一條街上走過,幾乎看到的全是同一類型的商鋪,比如全是餐飲,全是服裝,或者全是手機店。

5.消防,食藥,工商,稅務各監管部門頻繁施加壓力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出於安全衛生的要求,消防,食藥,工商,稅務等各監管部門對實體店施加的壓力也造成當前很多實體店如履薄冰。

房租、人工、同質化、飽和、相關部門的施壓,構成了當前實體經濟的痛點,但實際上,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敗給了自己。實體店早已不是靠拼價格、拼門面就能生存,未來那些同質化的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商業的核心優勢正在從價格變成服務和體驗,實體經濟若還固守傳統思維,那就真的只能等待寒冬降臨了。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我是個商貿會司的會計,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在營改增之前,我們有些營業稅的項目,我們做安方監控的,以前開給客戶發票時,一個100萬的工程有70萬左右的設備,和20萬左右的人工費(找勞務公司代開3%發票)一般我們會到地稅什開工程發票,大概要交7%左右的稅,所以利潤還不錯,現再是100萬的工程,要想拿來70萬左右的設備至少要付85萬款(因為要想要專票至少要加15%-20%而且有的根本拿不來進項,還有些是小規模,人家都不原意給你去代開專票,就算給你開也只能抵3%稅,人家卻要提前交7%的稅。)剩下的,現再勞務公司給你開專票盡然要收12%的稅和2%的管理費現再人工成本相當高一天至少要300元(在工地上還管吃管住),現在甲方為了能多拿進項根本不讓我們開10%的工程發票讓直接開16%的設備款,讓我們把這些費用全部加到利潤裡,讓你們看看一個100萬的工程到底能掙多少錢! 100-85(設備成本)300*20*20(20個工人20天)-1(房租和工人飯)-2(無法找來進項的材料成本)-12*14%(勞務費稅款),最後賠了。這還沒算設備利潤差額增值稅等,我們本公司的員工房租等!現再是根本沒法做了。


星星114306996


當前實體經濟出現困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年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在美國被引爆,隨著次貸危機加深,美國房企以及金融體系受到衝擊,美國大型房企房地美、房利美以及金融巨頭雷曼兄弟急需政府輸血來度過難關,但是美國政府並沒有選擇出手相助,最終美國的房企以及金融體系經歷了一場暴風雨洗禮。

危機發生後各國選擇了貨幣寬鬆,開閘後貨幣流向了市場,但是各國貨幣流向截然不同,美國在房地產市場受到洗禮以後,資金主要流向實體經濟,其後美國經濟、股市經歷了長達十年的蓬勃發展期。

反觀我國的貨幣流向,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國啟動了3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長久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另外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柱性產業、受政策長期支持,貨幣開閘放水後,資金源源不斷流入到房地產行業,而實體經濟由於創新能力不足、盈利水平低下等原因缺乏對資金的吸引力,導致實體經濟供血不足。

從全球產業鏈分工來看,中國的產業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企業創造的附加值低,而貨幣放水抬高了地價、房租、人工、生產資料等成本,使得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生存壓力越來越高。

中國投資、出口、消費三架馬車同時走弱。經濟對外、對內都存在很大壓力,隨著貿易戰不斷複雜化,其對實體經濟影響將是全方位的,中國企業發展的外部黃金期或許已經結束,企業日子會更加難過。

2018年7月31日,中央就目前房價召開會議,會議要求控制房價上漲,此次會議後房價有可能受到比較嚴厲的壓制,政策傳遞出來信號之一就是增加老百姓消費能力、激活社會需求。

要進一步鼓勵企業創新、創造,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全球競爭能力。

要打破房地產行業對資金的過度吸引能力,實現資金在不同行業中配置均衡,另外實體經濟自身要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增強產業對資金的吸附能力,唯有如此,實體經濟才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期。

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