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武则天当上女皇帝,看似是她个人能力超群所致,实际上也实属侥幸成功。试想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一个本应温婉贤良深居简出的妇人,却非要夺取大唐皇权,高高在上,让一群大丈夫男子汉俯首帖耳跪在她脚下,她挑战的不仅仅是李唐皇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简直是在挑战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底线”,一度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面对的阻力之大、经历的危险之多,简直多不胜数。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大权在握,身为唐朝重臣,两次威胁到武则天的安危,几乎让武则天的女皇梦毁于一旦。此人就是唐朝宰相裴炎。裴炎是唐高宗李治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在开耀元年被任命为宰相。永淳二年,唐高宗病危时,裴炎临危受命,“受遗辅太子”,成为托孤重臣,辅佐唐中宗李显登基。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要说这个裴炎,对唐朝的忠心程度无可挑剔,就是能力一般,《旧唐书》评价他“见迟而虑浅”,头脑迟钝目光短浅。唐高宗后期开始,武则天已经明显表露出夺权的勃勃野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裴炎身为宰相,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傻乎乎地成了武则天的帮凶。

唐高宗死后,唐中宗李显继位。李显虽然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但在称帝心切的武则天眼里,他就是摆在自己登基之路上的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时刻想找机会废掉李显。但唐朝开国以来,从来没有太后废立皇帝的先例,武则天也不敢贸然出手,害怕激起朝野公愤,只得隐忍不发等待时机。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谁知关键时刻裴炎却帮了她的大忙,把一个天赐良机给了武则天。唐中宗是个昏聩柔懦之人,让老婆韦皇后一手调教的服服帖帖。为了让老婆高兴,他决定把岳父韦玄贞破格提拔为侍中,也就是宰相。韦玄贞无德无能,根本就不是宰相的材料,就因为女婿是皇帝而当上大唐宰相,简直要贻笑千古。裴炎知道后极力反对,唐中宗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当场端起皇帝的架子发怒说:“我就是把国家让给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是个侍中!”

裴炎一看反对无效,顿时慌了手脚。要不说他见识短浅,唐中宗这句话分明就是句气话,当不得真,裴炎却忧心忡忡,赶紧跑去找到太后武则天告状。武则天一听简直狂喜,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当即传下懿旨,以唐中宗“将天下让与韦玄贞”为罪名,废掉了唐中宗,让他弟弟李旦当上皇帝,并从此临朝听政,成为大唐无冕之王,李旦完全成了傀儡。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武则天任意废立皇帝,夺权野心昭然若揭,朝政大权完全落在她手里,宰相裴炎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好心办了件大蠢事,肠子都要悔青了。为了亡羊补牢,弥补过失,裴炎从此成了反武势力的骨干成员,软硬兼施,不遗余力,跟武则天作对,想阻止她的称帝计划。《新唐书》记载,他先后多次劝谏武则天“独不见吕氏事乎!”,让她不要效仿西汉的吕后,武则天想杀害唐朝宗室亲王,满朝文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裴炎一个人站出来横拦竖挡不让杀。

裴炎一看武则天铁了心要称帝,九头牛也拉不回,于是横下一条心,要跟武则天来个鱼死网破。他曾经两次制定了危险而大胆的计划,图谋杀掉武则天。《新唐书》记载,裴炎第一个计划是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之时,途中埋伏人马杀掉武则天,为大唐除掉祸患,也算弥补自己的过失。结果老天不开眼,连绵大雨下了好几天,武则天取消出游计划,裴炎功亏一篑。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光宅元年,武将徐敬业在扬州公然起兵造反,武则天慌了手脚,裴炎赶紧趁机进谏:“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让武则天还政于皇帝李旦,义军师出无名,自然消散,结果惹得武则天大动肝火。《朝野佥载》记载,裴炎一看这是除去武则天的大好机会,开始实行第二个计划,决定与义军徐敬业联手,里应外合除掉武则天。他与徐敬业频繁书信往来,商讨动手时间与细节。为了防止泄密,裴炎挖空心思,采用“密码”方式与徐敬业通信。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结果还是出了岔子,裴炎派出的送信人被武则天的人截获,供出了裴炎。好在裴炎在信中只写了两个字:青鹅,谁也弄不清这是什么含义,于是裴炎决定来个死不认账。武则天把这封两个字的信交给大臣们商讨,结果满朝大臣面面相觑,不解其意。还是武则天脑子活泛,终于识破了其中奥妙,当即勃然大怒,下令杀掉裴炎。她对大臣们解释说:“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原来,裴炎写青鹅二字是通知徐敬业他动手的时间。“青”字从上到下拆开来看,是“十二月”三个字,“鹅”字的古代繁体字是“鵝”,从左到右拆分,类似“我自与”三个字,连起来意思是告诉徐敬业,他将会在十二月间参与举事,对武则天动手。故此武则天才会勃然大怒杀掉他。

宰相写了“青鹅”二字,众大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勃然大怒杀了他

可惜裴炎一招失误,铸成大错,让武则天借机上位,虽然后来竭力弥补自己的过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落下骂名,后人认为“武氏之权,裴炎实起之”,“裴炎真庸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