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但凡涉及到教育,就要回答清楚一个问题: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少儿编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行业所有的从业者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上去大同小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专注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等等。但是如果你能看到发心,便知道哪些是教育机构真正在追求的,哪些是招生话术。有的教育机构回答这个问题是为了讲给学生家长听,有的是为了讲给投资者听,每个月小码王的管理者也会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清楚我们是讲给自己听的。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孩子选择一个学习方向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家长来说这个答案是不断变化的。在孩子年幼时,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孩子得到发展。然而随着孩子长大,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压力,家长越来越倾向于为解决眼前的问题让孩子学习,教育整体上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于是,人们将青少年的教育划分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成了中国家长的必选项,素质教育仅成为学有余力的孩子能力的补充项,甚至素质教育都在努力地准备出各种各样的比赛评级,尝试着让教育的结果和升学择校挂钩!这是一个扭曲的价值观,倘若家长、教育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被这样的价值观裹挟着,将从根本上影响孩子努力学习的选择。更让人忧虑的是,这样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过程,学校、培训机构、课程设计、授课老师为了迎合也变得急功近利,去研究如何快速地提升成绩,如何拿到奖项以便解决家长眼下的焦虑,却忘了发展孩子一生的初心。

一家教育机构无力改变整个社会,这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但是,坚守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和家长的诉求并无冲突:在我们坚守的教育理念下,不但这些诉求的实现水到渠成,而且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想了很多办法,绝大多数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很多家长前赴后继、重蹈覆辙、乐此不疲,却从没考虑这些方法失败的原因——他们关于孩子改变的期望从来都是基于短期目的,而不是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不同孩子体现在学习成绩上的不同,我认为以下三个因素绝对重要:一是孩子的学习效率,二是创新能力,三是自律品质。其他因素,比如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家庭支撑等等,只是影响,而非决定性因素。

学习效率是学习成绩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虽然其他很多品质影响着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但孩子的学习时间是大体相同的,甚至读清华北大或是常青藤TOP10的学生,在读大学前真正投入课本学习的时间还少于一般人。如果你见过清华大草坪上,或是北大未名湖畔那些弹着吉他唱着歌的学子,见过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校园内坚持练习皮划艇的精英,你便会感叹他们的爱好多么广泛!这些爱好毫无疑问会挤压掉多数家长希望其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让牛娃们一路绝尘而去的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效率。效率引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1921年创办的夏山学校不强制要求孩子上课,很多孩子到了14岁才开始考虑未来读一所大学,才主动到教室里学习,通常学个三、四年便去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结果竟有很高的成功率。一个孩子在自我意愿的驱使下,四年便能掌握原本12年该学的内容。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效率相去甚远。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美国常青藤大学】

所有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兴趣。我坚定地认为,有无兴趣,是评价某个学习活动是否适合孩子的唯一标准。太多的孩子学过钢琴之后再也不想碰钢琴,太多的孩子学过围棋之后再也不想碰围棋,无论他们曾经考到多少级、打到多少段,这个教育过程都是彻头彻尾的败笔!而成功的教育,就如孩子学习绘画的结果是一直喜欢画画,相信自己只要想,就能画好,那么家长希望在绘画方向上带给孩子的培养都能实现。兴趣本身没有好坏,任何兴趣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注力等品质,基于热爱这些品质的成长超乎想象。反之,如果孩子厌恶,那就什么都没了。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另一个家长必须心中有数的问题,是孩子在学习中遇挫后是否要求他们继续坚持。不同的孩子对困难的承受力不同:一方面,热爱的程度改变着孩子的承受力;另一方面,不随便放弃塑成孩子坚韧的品质。作为家长,理应知道孩子能够承受与不能承受的临界点在哪里,必要时宁可保守放弃,也不坚持让结果适得其反。特别是在孩子内心分明非常抗拒的时候,家长还固执己见要求孩子坚持,那么绝无可能让孩子收获坚毅的品质。家长会疑惑,为什么孩子不热爱某个学习活动?原因之一,在于这不是孩子天生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无比独特,或许家长真正的使命就是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原因之二,在于糟糕的教学能力。纯理论灌输,无聊地重复,即便再有天赋也会抗拒。原本有兴趣的孩子排除万难自己找到了学习乐趣,令人庆幸,更令人痛心不已——教育毁掉了多少天才!如果孩子因为第一个原因不喜欢,那么果断放弃吧,他学这个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是第二个原因,家长需要给孩子找到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或机构,因为,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机构的课程研发能力,是把教育做好的基础。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影响学习效率的另一个因素是学习能力。我们说一个孩子一点就透,指的就是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抽象思维,总结归纳和记忆理解,共同构成了学习的模型。两个学习能力都很强的孩子,有可能学习的模型差别很大,因此,我们需要更具包容性的教学过程,来兼顾不同的孩子。传统的教育认为,孩子生来即为空的容器,老师的工作就是将新的知识填充到容器中。但现在大家意识到,老师要教授的东西应该和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合作,理想状态是提供给孩子最符合他发展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而这内容和进度恰恰落在其学习能力前面一点,这样他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也最容易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多说几句,分学科教学如今是公认的落后僵化的教育形式,国际教育中IB体系甚至整个芬兰都在进行纯粹的跨学科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炙手可热的Stream、PBL既不是什么专门的课程,也不是少数有理念的学校和家长时髦的选择,跨学科教育、学生能力培养教育模式是革命性的,分学科、知识体系灌输、重复记忆、基于科学权威的标准答案这些传统势力不堪一击,教育领域正酝酿着和互联网同等效应的变革,大多数家长认为这是未知的、可怕的,看似安全的做法是从众。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回到主题,谈谈影响学习成绩的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孩子的创新能力反映了他探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未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是优秀,还是卓越。优秀可以确保一个人活得很好,但挑战科学权威价值观的卓越才能成为变革的推动力量。此外,探究和批判性思维决定了孩子触类旁通的能力,强大的记忆能力可以得到“标准”答案,在短时间内提升考试成绩,但是浮于表面的答案过度依赖学习习惯和记忆能力,不能让孩子深入学习和思考其他知识,而主动思考、触类旁通的能力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帮助孩子真正认清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加速获取新的知识。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影响学习成绩的第三个决定性因素是自律品质。自律品质决定了孩子对时间的管控能力,即决定事件的优先级能力。很多孩子学习效率低,不是学习时间不够,理解能力差,仅仅因为时间被白白浪费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天然是有自律品质的,只不过后来被家长、学校等破坏掉了。当孩子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时,他内在的驱动力发展维护着自律品质;相反,当孩子的生活、学习被外界推动着、要求着、监督着、评判着,孩子的内在便没了发展空间。在疲于奔命地应对外界反馈的过程中,孩子他律了,一旦外界的力量消失,他内在的驱动力也早已不复存在,于是孩子便终日无所事事,消极面对人生。家长需要估算一下,孩子有多少学习效果是外界评价产生的,有多少学习活动是外界要求和监督的,这些来自外界的力量越多,孩子的自律性品质就会越少。

「观点」你进行的,究竟是不是成功的教育?

少儿编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这个观点我在其他文章中讨论过。回顾一下,为什么说编程只是学习工具?我们要明确,让孩子学习编程,并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短期目标,比如培养孩子成为软件工程师。因为仅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上大学学编程就可做到,没必要从小开始学。少儿学习编程,目的是为了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严谨的习惯、探究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哪个学科有如此完美的培养过程,这不但是编程内容特征决定的,甚至跟什么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课程体系都关系不大,只要孩子开始实现自己的创意、编写自己的程序,上述的能力就会被推动着成长,加上编程带来的成就感,孩子的自律品质也会得到发展。在此之前,只有蒙特梭利教具能与编程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