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前天在新浪微博,看到一個熱搜,杭州一個媽媽花了三個月工資,送孩子去英國進行為期兩週的遊學。

  • “孩子唸的是私立學校,之前一直沒有帶孩子出國,一來假期不多,二來出一趟國費用挺高的……但我突然發現,全班只有我兒子一個人,沒參加過遊學了。”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這件事引發了熱議,很多諷刺聲音,說矯枉過正。

  • 崇洋媚外,果然從小開始。完整句子都說不出一個,去那兒半個月學到什麼了?
  • 那麼多語言學家從來沒出過國,不照樣把語言學得棒棒的。
  • 月收入一萬叫做工薪媽媽,那月收入四千的我,是不是赤貧媽媽?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遊學好不好?

遊學分兩部分,遊歷和學習。

今年暑假,因為我的工作關係,幼兒園中班放暑假的兒子葫蘆,去了三條線路遊歷——松贊(滇藏線)、日本(參加了京都的祉園祭)和新西蘭(來漢密爾頓一所蒙特利索幼兒園當插班生)。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葫蘆在奔子欄參加篝火晚會,在京都看衹園祭

在遊玩的過程中,我發現他記不得景點的名字,任何風景、美食和新鮮事物的魅力,在某款手機遊戲面前,都黯然失色。

但回北京,全家人還是都意識到了葫蘆“有點不一樣了”,有了變化。

在雲南,他了解到姥姥廣場舞的音樂《香格里拉》實際的樣子,收入不高的藏區的人如此淳樸親切,他太喜歡藏民們了。他實際地瞭解如何初步對抗高原反應:累很正常,休息就好。

在日本,他知道了“地鐵不要大聲說話,車裡不要吃東西,桌面最好保持整潔,哪怕是餐廳吃飯,離開前也要簡單收拾一下,予人方便。”

新西蘭我們剛到三天,不好評價,至少知道了“就算英語不好,也可以跟草坪上的孩子玩,不用膽怯。”並且飛快適應了寄宿生活,能迅速跟不同的人做朋友。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葫蘆今天在漢密爾頓蒙特利所幼兒園自己洗碗

生活自理能力也加強了,自己刷牙洗澡,守時意識也增強了。

這是遊歷的意義——在細節中改變,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去改變。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至於學習,我對所有短期學習,都不抱很高期待,任何一種學習都是滴水穿石、堅持不懈的藝術,遊學充其量找到新的興趣點打開內驅力

所以,遊學到底好不好?我覺得有條件的前提下,遊學挺好的,不用鄙薄遊學,遊學從不是為了學語言——

遊學是最大半徑擴大孩子的眼界,甚至也迭代家長自己固化的想法,見到不同的人和生活,會懂得寬容,參透百態,乃幸福本身。

以及,看得出,國人對遊學還是有一定陌生感,在微博的評論裡,我注意到一條——

  • 有個家長抱怨自己孩子報了遊學項目,結果一直住在宿舍,天天吃麵包(其實是漢堡)條件艱苦;交流的高中“學生不到100人,太少了吧。”

正式的遊學,就是跟某所學校的,同學們,同吃同住上下鋪,或者HOMESTAY,寄宿在當地人家庭,生活習慣入鄉隨俗,見到改變,學會適應,增強交流能力,自理能力,才是遊學的目的。

以及,100人高中在歐美算學生很多的高中了,這完全不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點。

去年暑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家長群瘋轉。我們號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我就說過這個觀點——

  • 精英教育需要金錢做支撐。有條件的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資,不止於一個月三萬,但前提是這個是他的生活常態,這個消費比例符合他的收入水準,無可厚非。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遊學鄙視鏈好不好?

有條件的話,遊學是好的,但時下日益興起的遊學鄙視鏈,是毫無意義的。

任何教育,一旦陷入功利、攀比和目的性,就足以抵消它的全部價值。

遊學本質更多的是“沉浸式體驗”,感受萬物的不同,與靈性、自然、宗教等無形和有形的力量做更多的連接。而父母的態度、理解、支持,允許孩子全然的體驗和感受這些時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平時做到這些的父母,本身教育就不會太差。

教育的變量太多,不是一擲千金定終身的。所有“不做這個就完了”,“不這樣就輸了”的二元論都值得警惕。

一雙有認知的眼睛,帶孩子去農村過暑假也是可以找到意義的,李亞鵬就這麼幹了。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哈佛有一項調查表示,決定孩子成為誰的,從來不是父母說了什麼,用什麼方式教育他,而是“父母自己究竟是誰”

遊學鄙視鏈怎麼形成的?

  • 跟學校日益增高的要求有關係,很多小學生被要求寫一些體驗作業,暑假去到哪些地方,有了什麼感受。家長也開始暗暗較勁。
  • 與商業模式也有關係,中國中產對教育的重視在這個時代簡直前所未有,機構多了,產生一種“人人都去了除了我”的錯覺。
  • 但最大的問題,跟家長的恐懼有關。

這次來新西蘭很大一個感觸,這裡免費的東西在中國是昂貴的奢侈品。

在新西蘭北島,這樣的草地和遊樂場,是常態。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在北京,它分別非常像某所國際學校的草坪,以及一個奢侈早教的放大版。

這些本應該公立的教育資源,在國內,你需要進入某個階層 才可能把這個當作常態。

在去年寫“暑假攀比的家長們”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只看到家長的攀比,但今天,我看到了家長的恐懼。

所有狂熱、非理性、一窩蜂的教育現象,不僅僅侷限遊學熱,都是恐懼。

家長在恐懼什麼?互聯網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好的標準,更看到大環境離好的東西差多少。

大家拼命想提高的起跑線,但事實上,起跑線不只取決於自己。

繼限制生育和奶粉之後,香港開始限制疫苗,我身邊的中產朋友,開始討論購買相應保險,在日本打疫苗。

我們當然可以嘲笑他們矯枉過正,至於嗎,

但是,不值得理解嗎?

你當然可以說,要相信國貨,徐崢在《我不是藥神》裡說,未來會越來越好的,但,這都是理性認知,有條件的時候,我們不都在用錢,為自己感性的潛意識投票嗎?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在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不知道怎麼辦的家長是可憐的,自己負重千斤行走,但一路走到了今天,

咬碎鋼牙,也不能讓孩子輸了啊。

我們在一個飛速迭代的大時代進程中,教育、醫療、住房資源、全面跟不上互聯網帶來的心理認知。

這一代人用恐懼做內驅力,做了很多看似瘋狂的事,去彌補“所得”和“所知”的差距,期間表現的過猶不及也好,矯枉過正也好,都是必然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月薪一萬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條熱搜下面最大的評論是,一個月一萬收入,報個班就別那麼糾結了吧。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以低價造假的APP“拼多多”上市,引發大量指責,但也有窮人求理解拼多多,大家問得最多的是,到底什麼人在用拼多多?

答案:大部分中國人。

拼多多里,折射了真實的中國。

  • 中國80%的居民,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如果你家庭的人均月收入超過了5412元,就能躋身全國前20%的行列。
  • 10000的月薪收入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打敗了90%的中國人,儘管他們沒有任何感覺。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媽媽被逼急:花幾萬去遊學到底值不值?

作為生活在北京的媽媽,我當然理解一萬月薪對於養孩子意味著匱乏:房貸、車貸、撫養費用、教育費用、如果沒老人幫忙,還有阿姨的僱用費用……

但是,作為一個痛苦的中產,在各種對比的漩渦裡打轉,恭喜,你已經是時代的幸運兒,你有話語權的——“你的抱怨,是被聽見的”。

你當然可以選擇不去遊學,與其說,孩子必須去遊學,不如說,在這個艱難的時代,你強迫自己進入你想像的階層,不是打敗大多數,而是打敗大多數中的大多數——那你就老老實實付出代價。

說到底,所有教育心態,本質都不是為了孩子,而是自我的投射。

如果覺得做不到,就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畢竟——

教育投入與錢有關,但不是正比例關係,更多關係是,父母本身是誰;父母的專注力和時間,有沒有真的花在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上。

暑假怎麼過,就跟父母怎麼做一樣,是一個永恆的廢話問題。

閉上嘴,抬起腿。

選你可以承受的,承受你選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