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已生產5個批次卻仍未定型 機尾正修型處理

中國殲20已生產5個批次卻仍未定型 機尾正修型處理

2018年,F-35隱身戰鬥機開始就進入全速生產階段,這不僅意味著F-35的產量將大幅增加,而且單價也在隨之下降。環顧周邊,日、韓都已開始接收F-35A,其中日本的接裝速度明顯超過原來外界的預想。至於美方,在亞太部署F-35也是在不斷增加。除了海軍陸戰隊的F-35B部署到日本巖國基地之外,美空軍的F-35A也部署到了沖繩嘉手納基地。面對周邊迅速增加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我方的空防壓力是很嚴峻的。因此,人們很希望看到國產殲-20隱身戰鬥機批量裝備我空軍作戰部隊,以應對F-35以及綜合性能更好的F-22所帶來的挑戰。然而,殲-20自從去年服役到現在,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去年網上出現的1架編號2021的殲-20到現在還是黃皮機狀態,表明其正進行著試飛。與其他殲-20不同是,這架殲-20的尾噴管收斂/擴張調節片是鋸齒狀的,機身後部的隱身性能得以提高。

普遍分析認為,殲-20應該是換裝了國產渦扇-10B發動機進行科研試飛。渦扇-10B在推力上要比俄羅斯的AL-31FM發動機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殲20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能,而且渦扇-10B的技術成熟度、可靠性也比之前的渦扇-10有了提高。不過,將AL-31FM換為渦扇-10B,殲-20必須對發動機艙、機身尾部等處進行修型處理,然後進行試飛驗證。從2021號殲-20換髮試飛就可以知道殲-20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批量生產,因為還達不到批量生產狀態。如果再梳理一下殲-20從技術驗證機發展到現在的換髮試飛,就能發現殲-20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外界分析稱,在已經生產的大約20架左右殲-20戰鬥機中,大致可分為5個批次,每個批次在外形上都有一些明顯區別。這也就是說,殲-20的技術狀態其實到現在還沒有固定下來,即沒有達到定型狀態。實際上,殲-20的發展模式與美方的F-35比較相似,就是邊試飛、邊生產、邊列裝、邊改進、邊定型。所以,殲-20儘管已經正式列裝空軍作戰部隊,但還沒有在技術狀態方面達到定型要求。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投入批量生產。美方的F-35也是如此,這些年已經生產了200架,同樣是有很多批次,直到今年才真正達到最初的設計狀態,開始投入大批量生產。

而殲-20沒有投入批量生產,還說明我國空軍對於裝備發展是嚴格遵循客觀規律,而不是急於求成。讓殲-20保持低速率生產,進入部隊服役,同時繼續進行改進,這種發展方式更有利於殲-20的技術性能不斷成熟。一方面,部隊可以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髮現殲-20的不足,迅速反饋給生產廠家,隨後進行改進。由於生產量不大,不會造成集中改進所帶來的時間、資金等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生產廠家在此期間可以只用一條生產線進行生產,調整起來也容易,從而讓生產線、工藝、人員素質不斷提升,變得日臻完善。那麼再建新的生產線就能大大減少調整次數和費用。而當殲-20技術狀態定型之後,生產線也將隨之固定,那時才會投入大批量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