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一年能讀幾十本書,且要義不漏,而你只讀幾本還記不住

為什麼有人一年能讀幾十本書,且要義不漏,而你只讀幾本還記不住

最近幾年,也不知道是不是年齡越來越大的原因,總感覺時間過得比以前更快了。

特別是當你把時間用在一些喜歡做的事情上的時候,這種感受就更加強烈。

每個人喜歡的事都不一樣,對我來說,閱讀勉強算是其中之一。

每次只要打開一本愛看的書,就彷彿坐上了時間穿梭機,一轉眼幾個小時就沒了。

可遺憾的是,刨去正常的工作、休息、處理雜事的時間,人生沒有多少“幾個小時”能讓你這麼揮霍。

我沒事的時候愛看會兒閒書,並非我天生骨骼清奇、勤奮好學,而是在年輕時做下的後遺症。

在我小的時候,只要一閒下來,家長就會逼迫我去幹家務活,為了推脫,我想盡了各種辦法。

發現最有效的應對策略就是——打開一本書,

課本也好,閒書也罷,也不管書是正著擺還是倒著拿,有沒有真的在看,他們都不再說什麼了。

在那個年代,好像只要讀書,就是在幹正經事。但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

在現如今信息爆炸、知識焦慮、終身學習的時代,讀書未必是幹正事,有效率有效果的讀書才是,否則很容易陷入到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在讀書學習這方面,厲害的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往往能以最高的效能,獲取最精華的知識資源。所以方法很重要。

為什麼有人一年能讀幾十本書,且要義不漏,而你只讀幾本還記不住

01

根據讀書的目的,採取不同的策略

關於怎麼讀書,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就是要帶著問題去讀,否則還不如不讀。

對此我個人並不完全不認同,帶著問題去讀固然很好,可人生哪有那麼多問題,沒有問題我就不能讀書了?不讀書好問題又從哪來?

讀書不一定要有問題,但一定要有目的,哪怕就是為了打發時間也算,否則你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讀什麼,怎麼讀。

認知心理學認為,高效學習需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目標導向、即時反饋、難度適當(在舒適區外的最近發展區)。

根據讀書的不同目的,可以把閱讀分為3種類型:娛樂性閱讀、知識性閱讀、經典類閱讀。

娛樂性閱讀屬於舒適區內的閱讀,不怎麼費力,內容主要包括小說、熱點新聞、時事八卦等等。

目的是為了放鬆或者怡情,所以也不必講究什麼方法,怎麼舒服怎麼來就好。

但是要知道,除了一些有思想境界的小說之外,娛樂性閱讀的作用,最多也就是讓你在人前飯後多一些談資,並不會在學習、思考和認知能力上有多大幫助。

很多人在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總感覺自己腦子轉不動了,就是因為這類東西看的太多,真正有用的東西看的太少了,所以偶爾看看換換腦子還行,平時還是要有點節制。

讀經典要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精讀”。

經典類的書籍雖然不一定都讀,但也要有所涉獵。

和看小說、暢銷書不同,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因為它凝聚了人類最美好的思想創作,彙集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財富,邏輯嚴謹、深入,

必須細細品味作者的意圖和思考方法、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微妙關係,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伍迪·艾倫曾開過一個玩笑,說他參加過一個速度培訓班,學會了一種方法,能在十分鐘之內讀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他的讀後感是,這是一部關於俄國的著作......

02

學會造反,先拆再讀

最為普遍的閱讀,是知識性閱讀,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為了獲取知識而讀書。

這個時候,首先要明確一種態度,讀書是為了滿足我的需要,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我才是書的主人。

是“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

以前每次買來一本新書,對書和作者總是有一種特別敬畏和仰視的態度。

覺得這都是專家、學者、教授們寫的東西,自己只是菜鳥,要恭恭敬敬地就從書的第一頁開始,一字不落地讀才行,生怕錯過了有價值的內容。

後來發現,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很多作者在寫書的時候,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讀者的角度去寫的,

力圖以有一種完美主義態度,儘可能做到表達充分、滴水不漏,有時甚至會把自己思考過程,做實驗的細節全都寫進去。

一本書看起來很厚,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論點,也就那麼幾個,

更多的篇幅都是圍繞這些論點所做的鋪墊、以及論據、論證。

特別是一些國外的作者,最愛犯這個毛病,

就拿《超越智商》這本書來說,的確是一本好書,裡面有很多新穎和顛覆性的觀點,

可作者在開篇用了上百頁的篇幅,其實就說了一句話:智商測試並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因為它忽略了人的理性思考能力。

所以在閱讀這類書籍的時候,就要用快速拆解的辦法,直接根據目錄找論點。

如果某個論點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再仔細閱讀相關內容,否則整篇內容就可以直接忽略,繼續找下一個。

有時候你會發現,一本書當中,對你真正有用的部分,也就只有幾頁,甚至用幾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書。

03

為寫而讀,用輸出倒逼輸入

教導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李敖曾經說過,要想弄明白一個題目,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一本關於這個題目的書。

寫一本書倒是沒必要,但寫一篇簡短的讀後感或者讀書總結,多數人還是能做到的。

寫作就像做教導一樣,獲益最多的不是受眾,而是你自己。

它能讓你進一步對所掌握的內容捋清思路,深入理解。

原來覺得天衣無縫的道理,當你打算把它寫出來的時候,會發現竟然漏洞百出。

如果沒能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你是很難把它表達清楚的。

當你為寫而讀的時候,就不再像旅行一樣走馬觀花,看完就過去了,

而更像是在一個山洞裡尋寶,眼中只盯著哪裡有寶貝,發現一個,用錘子敲敲打打把它取下來收入囊中,讓你在讀書時更有主動性和趣味性。

如果實在沒時間寫怎麼辦,還有一種簡單的辦法,就是在你看完一本書之後,把書合上,想象對面有一個人,給他講一遍。

你能講出來的內容,就是你已經學到的,知道但講不出來,其實並沒有真正掌握。

讀書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一本書、一杯茶,就能讓你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寫作就很痛苦,就像農民種地一樣枯燥、乏味,但這種艱苦卻能為你帶來超出你預期的回報。

就像《聖經》裡所說的:凡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希望你能在2018年裡,多讀書、讀好書、有收穫。

為什麼有人一年能讀幾十本書,且要義不漏,而你只讀幾本還記不住

《聖經》提莫太后書3: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

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