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來到西域才發現,這是跟漢朝完全不同世界!

歷史很繁,我來把它簡化;歷史很亂,我來把它梳理;歷史很枯燥,我來讓它有趣起來!

張騫來到西域才發現,這是跟漢朝完全不同世界!

漢武帝時代的事情,寫的有點多,不過還請各位忍耐一下,因為這還沒說完。我們還要繼續繞圈子,繼續逆時針,就到了北方。北方的匈奴早就被打跑了,我們就不重複了,再繼續逆時針,來看看西邊。

說到西邊,我們就要把時間往前調上一調,那個時候漢武帝還沒有真正掌權,漢朝也沒有真正和匈奴開戰,可漢武帝心裡明白,漢匈之間遲早要有一戰,所以對匈奴的情況一直比較關注。

在當時有不少匈奴人會因為混不下去,來投奔漢朝,漢武帝就和人家打聽匈奴的情況,生活習慣如何,飲食習慣如何,喜歡什麼東西,有哪些仇人?這匈奴人就告訴漢武帝,說以前啊,有個月氏國,實力和匈奴差不多,可後來被匈奴打敗了,他們就往西邊逃跑了。可聽說啊,這月氏國一心想向匈奴復仇,可一直找不到盟友。

漢武帝高興了,既然匈奴又這麼一個強大的敵人,也應該是我將來強大的幫手啊,就想派人和月氏國取得聯繫,以便以後和匈奴動手的時候,能多一個幫架的。可問題是,現在漢朝的西邊歸匈奴管,要想和月氏接上頭,需要從匈奴的境內穿過去,這就需要有膽有識的還要運氣好的人才行。這些當然難不住漢武帝,大漢朝那麼多的人,於是張騫就被選中了。

公元前139年,張騫帶著一個少數民族嚮導,還有一小撮手下就出發了。要說這張騫有膽有識不假,就是運氣差了點,因為他們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單于一詢問,什麼?月氏在我匈奴的北方,你們還想穿過我的地盤去和他們聯繫,那我要是想和南越結成同盟,你們漢朝會不會也同意我的使者過去啊?不過他很佩服張騫的膽識,就把張騫留在了匈奴。

大單于待張騫不薄,不但供他吃住,還給他娶了個媳婦,生了個兒子。這一晃十幾年就過去了,匈奴人都忘記張騫是漢人了,也就慢慢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張騫可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他抓住了個機會,就帶著幾個人逃跑了,不過沒有逃回漢朝,而是繼續向西,去尋找月氏國。

這一走就是幾十天,張騫終於來到了一個較大型的城市,一打聽,原來這裡是大宛國。大宛就大宛吧,總要歇歇腳了,大宛國的國王聽說張騫是漢朝的使者,非常高興,早就聽說漢朝又強大又富有,一直想派人過去看看,只是礙於匈奴擋路過不去。還是你們漢朝人厲害,聽說我們過不去,就派人過來了。什麼?不是來找我們大宛的。哦,想找月氏!

張騫趕緊解釋,雖說我們是出使月氏,可大王只要派人幫我完成心願,我回到漢朝之後,一定會稟奏皇帝。大漢皇帝向來慷慨,必有重謝。

大宛王很滿意張騫的這個許諾,就派出人馬和翻譯,一路把張騫送到了附近的康居國。您放心,這個康居國不是出來打醬油的,以後還會繼續出現。康居國繼續接力比賽,把張騫一行送到了月氏國。

這個時候的月氏國,已經不是當年的月氏國了,他們已經有了新的領袖。而且這個新家土地肥沃,附近還有一個叫大夏國的伺候著他們,日子過得很舒服,已經無心找匈奴復仇了。再說這裡距離漢朝太遠了,實在也沒有放棄眼前的生活和漢朝聯合復仇的必要了。

張騫是用盡了辦法,也沒有能說動月氏人,既然自己已經盡力了,也只好回去覆命了。既然出來一趟了,張騫也不著急馬上往回走,還是在這地方多轉一轉,回去給皇帝講一講這西域風情也好嘛,他先到了附近的大夏國,而後在大夏國待了有一年多,這才往回走。

為了減小被匈奴二次抓住的風險,張騫決定走另外一條路,這次依舊運氣不夠,又被匈奴人抓住了。都是老熟人了,張騫繼續待在匈奴,一年之後,匈奴單于死了,匈奴內部為了爭單于的位子打了起來,張騫的膽識再次起到了作用,他帶著老婆孩子,還有當年從漢朝出發的嚮導逃走了,回到了漢朝。

張騫的出現,著實給了漢武帝一個大驚喜。雖然他花了十多年的功夫,也沒有能把月氏拉攏過來,可這份執著和耐心著實難得,張騫就被封為太中大夫。張騫這趟西行可沒白去啊,他詳細的給漢武帝講了一回西域的風光。

在西邊啊,我最先到達的一個較大型國家,叫大宛國。這大宛國的具體位置,大概就在匈奴的西南,差不多就是我們大漢的正西面吧。這些都不是重點了,除了大宛以外,我還到過大月氏、大夏、康居。這些國家都不小,聽說附近還有五六個差不多大小的國家,不過我沒有去過。

不好意思,有點跑題了,還是接著給您講大宛。大宛那個地方,也和我們漢朝差不多,老百姓以種田為生,那裡的人幾乎都會騎馬。大宛的馬是相當的特別,它的汗都是血紅色的,據說是天馬的後代。

大宛國內也有城市,城外也有圍牆,城內也有房屋,他們大概有個十幾萬人口吧。當然作為一個國家,他們也有自己的軍隊,主要是以騎兵為主。在大宛的北面是康居,西南面是大月氏,西面是大夏,東北是烏孫。這是和大宛比較近的國家,還有一些稍微遠一點的,像什麼樓蘭拉,姑師拉。

在這些個國家中,烏孫國和匈奴有點相似,他們也是一個遊牧國家,跟匈奴人一樣,隨水草和牲畜遷移,他們的戰士也都是騎兵,估計整個烏孫國,能有個幾萬騎兵吧,戰鬥力還是蠻強的。

我聽人說啊,以前烏孫國也不怎麼樣,是匈奴的附屬國。可後來慢慢強大起來了,就脫離了匈奴的控制獨立了。除了這個烏孫,還有幾個小國也有幾萬人馬,也是遊牧國家,比如康居。不過我覺得您最感興趣的,應該還是這月氏國,下面我就給您講講這月氏國。

還是拿大宛做個地標吧,現在的月氏國,在大宛西邊大約兩三千里,他南面是大夏,西面是安息,北面是康居。因為月氏人以前和匈奴是鄰居,理所當然的,他們和匈奴的生活習慣差不多,現在實力也比較強大,大概有個一二十萬的騎兵吧。

我先喘口氣,您慢慢消化一下,我再給您講講這月氏國的來歷。想當年月氏國那是十分的強大,根本就沒把匈奴這個鄰居放在眼裡,正好那幾年匈奴出了一個天才的冒頓單于,憑著實力,憑著月氏的輕敵,就把月氏從老家給攆走了,一直趕到敦煌祁連山那一帶。您別覺得這冒頓單于狠,這還不算完,等老上單于繼位之後,又帶兵衝了過去,把當時的月氏王給殺掉,還把月氏王的頭骨用來當了酒杯。

月氏人一看,這匈奴人是盯上自己了,為了美好的明天,就拼命的往西跑,路過大宛的時候,看人家強大,沒敢動,就繞過大宛繼續走,結果就遇到了大夏國。看著大夏國比較孬種,月氏人就向大夏發動了進攻,一方是為了生存,一方是為了生存不至於太差,結果大夏就向月氏稱臣。月氏就在這裡落下腳,建立了新的月氏國。因為當年在西遷的過程中,有些月氏的小部落跟不上大部隊,就留在了南山羌族那裡,他們被稱為小月氏,這個馴服了大夏國的月氏,叫做大月氏。

大月氏基本就是這樣一個情況了,在它的西面幾千裡,有一個有意思的國家,名字叫安息。安息國的人民以種地為生,主要就是稻子和麥子,還會釀造葡萄酒,他們也和我的座標大宛一樣,建造了自己的城市,面積那也是相當的大。比較有趣的是,他們的錢幣上是國王的像,要是換了新國王,就重新鑄造新錢。還有一點比較特別,就是他們是在皮和草上寫字的,而且寫字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寫字的順序是橫向的。安息的事情還有很多,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更多,這一時半會也說不完,我還是返回來給您說一說,這個被月氏搞定的大夏國吧。

大夏和大宛的生活習慣差不多,他們用土石建造城市,蓋起來房屋,不過他們沒有統一的領袖,只有各個城市的長官,因為不容易團結起來,所以他們很害怕打仗,估計這也是為什麼落難的月氏都能打敗他們的原因。不過大夏人有一個特長,就是特別的會做生意,雖然他們歸月氏統治,可他們的日子過的照樣滋潤。

大夏國的人口能有一百多萬,我曾經在大夏待過一年多,在它的首都藍市城,有一個非常大的集市,在那裡各種各樣的貨物都被出售,我在就曾經在那裡見過我們蜀地的東西。我當時很奇怪啊,就問他們這是從哪裡來的,他們說是從身毒國進的貨。據說這個身毒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在大夏的東南幾千裡遠的地方,面積和大夏差不多,他們那塊地勢比較低窪,而且潮溼炎熱,那地方的人比較特別,他們是騎著大象打仗的。

而且身毒國周圍都是海,這個事情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就琢磨啊,大夏大概在我們漢朝西南一萬兩千多里,那身毒國又在大夏東南幾千裡的地方,而且他們有蜀地的東西,那估計離蜀地不太遠。

說到了這裡,張騫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陛下,臣覺得,西域的這些國家有強有弱,但不少都是為農業為主,而且有很多我們漢朝沒有的東西。特別是大夏,那裡的商人更是販賣西域各國的物品,如果能派人出使大夏,和他們接上頭,那對我們好處是很多的。

漢武帝點了點頭,既然已經想了這麼多,那你來說說,我們該怎麼和大夏聯繫吧?

張騫看漢武帝贊同了自己主張,趕緊拿出了自己的主意,現在出使大夏的話,要是從羌地走羌中,不但路途險惡,羌人也不好對付。要是從北面走,根據我之前的遭遇,還是過不了匈奴那道關。我覺得,還是從蜀地走更好一些,那地方人煙稀少,危險也更少。

漢武帝現在已經徹底明白張騫的意思了,他想了想,你說的很有道理,西域有不少大國,地盤也不小,反正匈奴遲早會被我打跑的,要是能把我們的勢力範圍再往西擴展一下,那肯定是更好了。聽你說,他們很多國家軍事力量不足,還對做生意特別的熱衷,就是你說的那個大夏,我估計,憑藉我大漢的天威和實力,他們就會順從我們的。

至於大月氏和康居那些國家,他們是有些兵力的,我們也可以多給他們一些財物嘛,這樣也能讓他們歸屬大漢。嗯,如果真的能這樣,待我趕走了匈奴人,打通了西邊的路,那西域就都成了我大漢的附屬,大漢的疆土就要大上不少了。好吧,就依你的意見,派出使者去和西域各國接頭。

就這樣,漢武帝讓張騫全權負責此事,而後從蜀地出發,從四個方向向大夏國進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