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消失的古國之第四章月氏

第四章 月氏——域外的逍遙國

月氏(yùe shì)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早期以遊牧為生,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其後西遷至中亞,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支。

歷盡艱辛,張騫讓月氏王國重現

漢武帝即位之後,一直圖謀反擊匈奴,徹底消除匈奴人對中原的威脅。碰巧這時,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投降的人說:當年有一個月氏國,跟匈奴發生了戰爭。匈奴王率部擊敗了月氏,殺死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頭蓋骨做成了喝酒用的杯子。戰敗的月氏人逃到了西域,對匈奴王侮辱月氏先王的事深感屈辱,一直想報復。但是月氏勢單力薄,自己不敢討伐匈奴,又苦於沒有盟友,因此復仇的心願難以實現。

漢武帝聽了匈奴人的報告,覺得月氏現在既然到了匈奴的西邊,又與匈奴人有血海深仇,實在是討伐匈奴大業不可多得的好幫手。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就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臂,還可以讓漢朝少花許多人力、物力、財力。於是,他下令貼出榜文,召募敢穿越匈奴控制的地區,尋找月氏並建立關係的使節。

當時,人們只知道月氏國在在西域,具體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更何況,在漢朝與西域之間,阻隔著強大的匈奴。也許不能走到西域,就被匈奴人殺了。因此,沒有人敢瑩募而來。

這時,張騫挺身而出了。張騫是陝西城固人,此時正擔任漢武帝的宮廷侍衛。他覺得這是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也是一件對中原有重要意義的事,於是首先應徵。漢武帝很高興,為他挑選了100名勇士隨行,還讓歸順的匈奴人堂邑父給張騫做嚮導。

公元前138年,張騫開始了尋找月氏的行程。

要到西域尋找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溜進匈奴人的地盤,儘可能隱蔽地行進。但沒走幾天,他們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全都做了俘虜。

張騫一行被送到了匈奴王庭,軍臣單于很容易地得知了他們的目的,惱怒地斥問:“月氏在我的北方,你們漢朝人憑什麼可以不經過我的同意,就越過匈奴與月氏通使?如果我派人出使南越,漢朝也允許嗎?”雖然很惱怒,但不知道為什麼,匈奴人並沒有殺掉張騫等人,而是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堂邑父被分配跟張騫住在一起。匈奴單于還把一個匈奴女子強行嫁給張騫為妻,一來可以方便就近監視,而來也希望借女色和妻子之情讓張騫投降。

張騫被軟禁,度日如年,但並沒有放棄,一直在尋找脫身的機會。

日子久了,匈奴對張騫的監視也就慢慢鬆懈了。張騫跟堂邑父趁匈奴人不備,帶著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孩子逃了出來,繼續向西行進。由於是倉促出逃,他們沒來得及準備乾糧和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來到了大宛國。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語。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語,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很快被引見給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有心結交,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一直未能如願。現在聽說漢朝的使者到了,大宛王立即表示了最熱烈的歡迎。瞭解到張騫此行的意圖後,大宛王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

康居東接烏孫,西接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接大宛和月氏。張騫在康居國打聽到了月氏國的位置所在,異常激動,立即啟程。他們一行經過龜茲、疏勒、于闐,幾天後抵達月氏。

張騫等人被帶到了位於媯水之北的月氏王廷。在路上,張騫從隨行陪伴那裡得知,自從月氏王被匈奴人殺死後,因為王子當時年幼,大月氏就由王后乃真爾朵暫時代理王位。因乃真爾朵是女人,所以大月氏國的一切事物都由幾位王公大臣主持,王后並沒有太多權力。

大月氏王后乃真爾朵聽說有漢朝使者來訪,也非常高興,隆重接待了張騫。張騫被帶進一個大氈帳裡,王后向他詢問了漢朝的情況,顯得興致很高。聊了一會,王后問張騫:“漢朝離我們這裡很遠,你為什麼要來我們這呢?”

張騫立即解釋了自己的目的,請求大月氏與漢朝一同抗擊匈奴。

大月氏王后嘆了口氣,說:“匈奴太強大了,沒有人可以打敗他們。先王確實被匈奴人殘忍地殺害,但那畢竟是過去很多年的事了。現在,我們已經遷徙到了這裡。這裡離匈奴很遠,中間隔著幾個國家。這裡水草豐茂,碧原來的地方更能養育牛羊。你也看見了,我們在這裡是大國,沒有人敢侵襲我們,無論是大宛、大夏,還是安息、康居、身毒,他們都不敢像匈奴那樣侵襲我們。我們很喜歡這個地方,我們在這裡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有無數的羊只馬匹。我們不想冒著可能失去現在的幸福的危險去攻打匈奴。更何況,我是個王后,有些事,我即使想幫你也無能為力,很多事情上我都要聽其他王公大臣的意見。而問題就在於,我們所有人都很滿足現在的生活,沒有人希望這樣的生活被打破。”

第一次會談就這樣無果而終了。但張騫還不死心,想等待時機再一次勸說月氏王后。在月氏逗留半個多月後,月氏王后又召見了張騫。張騫再次向月氏王后陳說了結盟之事,月氏王后並不關心張騫所說之事,她只是詢問了漢國的事物,並仔細詢問了漢國皇帝的傳承以及執政等一些事物,張騫依自己所知如實回答。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期間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最終還是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返回。途中,再次經過匈奴地界,張騫等人又被匈奴人發現並被扣押。幸好匈奴內部突然發生了內亂,張騫等人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從向西域出發到回到長安,張騫張騫這一次行程足足花了13年時間。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並提到他在大夏看見中國邛山(在今四川)出產的竹杖和蜀地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蜀地不遠。

雖然沒能完成聯繫月氏人共擊匈奴的任務,但已經對匈奴打了許多勝仗的漢武帝並不在意。張騫13年裡不忘使命已經讓漢武帝非常感動,更何況張騫還帶回了西域諸國的情報。漢武帝認為張騫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後來又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去通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300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0000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張騫留在烏孫,與烏孫王商討抗擊匈奴事宜,同時打發,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等國。不久,張騫回到長安,一年後病故。之後,張騫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他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從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在兩千多年前成功的外交活動,加強了西北邊境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友好團結關係,為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發展了我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友好關係和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首次交流,開創了“絲綢之路”。

而這條絲綢之路的形成,卻是起源於漢朝對月氏國的尋找。因為一個偶然的消息,張騫遠赴西域,使月氏國重新出現在歷史上,還為漢朝與世界的溝通打開了方便之門。這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一次奇妙的旅程。

月氏的歷史,第一次被中原人翻開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月氏國的變遷

通過張騫的西域之行,人們找到了被匈奴擊敗後遷居西域的月氏人。那麼,西遷之前的月氏國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人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說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有時候會向反面轉變,難以預料。事實確實常常如此。雖然西域的月氏國視匈奴如洪水猛獸,但其實月氏人當年也曾有過讓匈奴人低頭的風光。

月氏是我國古代河西一帶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古代史書中稱其為析枝、禺氏或禺知。《史記·夏本紀》曾記載說:“弱水既西……三危既度……織皮、崑崙、析枝、渠搜,西戎即序。”其中的析枝,就是指月氏了。《逸周書》“王會”篇中也記載說:“禺氏陶塗。”這是指禺氏向西周成王朝貢的事。《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十三年,周穆王西巡,來到黑河流域的“禺知之平”。有學者考證,“禺知之平”就是今天甘肅的張掖一帶。當時,張掖一帶叫做蒯邦,是月氏首領蒯柏綮統轄的地方。周穆王那一次訪問受到蒯柏綮的熱烈歡迎與款待。蒯柏綮奉獻給穆王豹皮10張、良馬26匹。穆王讓他的寵臣井利接受了這些禮物。

雖然月氏在世人面前以一個民族的形象出現,但究竟是什麼種族,說法卻五花八門。有人認為月氏人是韃靼族,有人認為是藏族,有人認為是日耳曼族的哥特人,有人認為是突厥族,有人認為大月氏與匈奴同種。

月氏人的由來也是一個不解之謎。有人認為月氏人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民族,有人認為月氏人是北方民族,有人認為月氏人是秦漢時從雁門西遷到河西的,有人以為月氏人是從塔里木盆地西南角帕米爾一帶遷來的,還有人認為月氏人是從鄂爾多斯遷徙過來的。

月氏人的活動範圍相當大,從天山中部一直延伸到賀蘭山甚至黃土高原,但活動的核心則在河西地區。有人據此提出,月氏的故鄉應當在天山北麓東段的巴里坤草原。但月氏人又不僅僅是遊牧民族,他們過著一種築城定居與遊牧相結合的生活,這與吐火羅人非常相似。月氏人在河西留下了眾多的地名,這些地名中有很多都能用吐火羅語去解讀。也許,月氏人就是吐火羅人的一支。月氏故都昭武城的“昭武”二字,其實就是“張掖”的異譯,兩者都是吐火羅語王都、京城之意。

春秋時期,月氏逐漸強盛。這一時期的月氏人曾活動到隴西,與秦國建立物物交換關係。秦穆公時,月氏成為秦與西方各族貨物交流的中介。

戰國時期,月氏進一步強盛,趕走了原本居住在敦煌一帶的烏孫,統一了河西,正式建都昭武城。西域康國人的商隊就常到昭武城去做生意。當時,中國絲綢通過昭武城由康國商隊轉往西域與歐洲,甚至遠到非洲。因此可以說,月氏人是最早將中國物質文明傳到中亞甚至歐洲和非洲的古代部族。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期,月氏更為強大,所謂“東胡強,月氏盛”。當時月氏已經成為有“控弦十餘萬”的強大的遊牧民族,在今天的民樂永固一帶修建了都城。這一時期的月氏人在河西的統治處於全盛時期。而匈奴的頭曼單于因為入侵秦國,被秦國大將蒙恬率軍殺得大敗而歸,元氣大損。此消彼長的經歷使月氏成為匈奴身邊的強國。月氏的存在直接威脅到了匈奴安全。因此,匈奴人不得不一面對東胡唯唯諾諾,一面對月氏時時退讓。

後來,頭曼單于將兒子冒頓送到月氏為人質。這一方面是為了討好月氏,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頓,以便立繼娶的夫人生下的兒子為繼承人。所以,在將冒頓送到月氏不久頭曼單于就起兵襲擊月氏,以激怒月氏。

果然,月氏人被匈奴偷襲後非常憤怒,要殺冒頓。勇敢機智的冒頓早就得到了風聲,偷了匹快馬逃回匈奴。

回到匈奴的冒頓心懷怨恨,經過周密準備,於公元前207年射殺了父親以及繼母、同父異母的兄弟,自立為單于。公元前203年,就在劉邦剛剛建立漢朝的時候,冒頓單于打敗東胡,獲得了勝利。解除東胡的威脅後,冒頓立即對月氏發起攻擊。他沒有忘記,自己曾經屈辱地被送到匈奴做人質,還差點被月氏人殺死。匈奴經過冒頓的苦心經營,已經強大到不可一世的地步。月氏人抵擋不住匈奴猛烈的進攻,遭受了極大的損失,開始衰落。月氏人大部分人經過這次慘痛打擊,不敢再與匈奴人為鄰,被迫離開河西,傾族西退,這些月氏人被稱為大月氏。

月氏國的西邊是烏孫國。大月氏人向西進發,就自然侵犯了烏孫的領地。戰爭再次暴發。月氏人雖然敵不過匈奴人,但實力卻不是烏孫等國能比的。烏孫很快戰敗,國王難兜靡被殺死,大片國土被月氏人侵佔。烏孫人對此敢怒不敢言,匈奴人趁機主動找上門來,收養了烏孫王留下的新生王子獵驕靡。對於大月氏,匈奴也沒把握能一口吃掉,自然希望能與其他勢力聯合。烏孫既對月氏人有仇恨,又不是個能動搖自己地位的大國,匈奴王於是豪爽地援助了烏孫,使烏孫的實力迅速得到增強。獵驕靡長大後,在匈奴幫助下重新統領烏孫部眾。在老上單于死前不久,獵驕靡為報殺父之仇,率部西進,攻破大月氏。從此,烏孫留居伊犁河流域。月氏王國迅速被毀滅,月氏王也在戰爭中被殺掉。匈奴王取來月氏王的頭蓋骨,外蒙牛皮,內嵌金箔,將這塊頭蓋骨做成酒杯,以此炫耀匈奴的武力。還有一種說法稱,匈奴王將月氏王的頭骨做成了供便溺的夜壺,以羞辱月氏。

大月氏人在受到雙重打擊之後再也無法在當地立足,只好穿越西域跳躍性地西遷。他們歷盡坎坷,經大宛南下,擊敗大夏,使大夏降附,建王廷於媯水北,定居下來,建立了大月氏國。

在大月氏人西遷的時候後,月氏人還剩下一小部分不願到西域去。這些月氏人往東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一帶,與羌族雜居,被稱為小月氏。當時的甘肅和青海,尚在中原統治區域之外,為匈奴所管治,小月氏人中部分融入匈奴,被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他小月氏人則到多被羌族、漢族同化。三國以後,小月氏人的名字逐漸消失,不再見於史書了。

月氏大事記

公元前989年,周穆王西巡到甘肅的張掖一帶,受到月氏首領蒯柏綮的歡迎與款待。蒯柏綮獻上豹皮、良馬,以示友好、敬服。

戰國時期,月氏人驅逐了居住在敦煌一帶的烏孫人,統一河西,正式建都昭武城。

戰國末期,月氏強盛。匈奴頭曼單于將兒子冒頓送到月氏為人質,並起兵襲擊月氏。憤怒的月氏人要殺掉冒頓,但由於月氏人的疏忽大意,冒頓事先得到風聲,騎快馬逃回匈奴。為報此仇,殺父奪位消滅東胡後,冒頓進攻月氏。月氏人大敗,遷離故土。後又遭烏孫、匈奴聯合襲擊,月氏王戰死,大部分月氏人繼續西遷,定居媯水北,建立大月氏國。

公元5世紀後半葉,大月氏國被曮噠人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