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得名由來 竟和“祁連”同出一源

在新疆北部的廣袤地帶上,是匈奴崛起前的草原霸主是月氏人。

半遊牧的月氏(先秦稱“禺氏”)人很早就生活在這裡,操一種被稱為吐火羅語的古老印歐語系語言,歷史上的龜茲人、焉耆人、樓蘭人等都也使用這一語言。他們是歷史上新疆境內的歐羅巴人種居民。漢武帝時派張騫出使西域就是為了聯合月氏抗擊共同的敵人匈奴,這時月氏已經被匈奴打敗,遷至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交界的阿姆河流域。

“崑崙”是吐火羅語klyomant的音譯,原意是“神聖的”。遠在張騫通西域,開拓絲綢之路之前,月氏人就與中原建立了玉石貿易,將崑山之玉輸入中原地區。《管子》中屢見“玉起於禺氏”、“玉出於禺氏之旁山”等語,屈原《九章》“登崑崙兮食玉英”,可見月氏和他們附近的崑崙山是玉石的故鄉已經流傳開來。但對於當時的中原人來說,崑崙是西方一座虛無縹緲的神山,《山海經》也語焉不詳,具體位置少有人知。其實月氏較固定的居所是今哈密北部的東天山地區,月氏所謂的崑崙也是指這座山。

“崑崙”山得名由來 竟和“祁連”同出一源

巴里坤縣蘭州灣子大月氏王庭遺址

巴里坤草原都處於巴里坤盆地,目前行政區劃屬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在草原或巴里坤古城極目遠望,四周與藍天相接的是連綿不斷的山巔。東、西、北山均為天山的支脈,南北兩山大約相距三四十公里。兩山的地下水溢出帶集中在盆地中間,無數泉眼的泉水竟然匯聚出一條條小河,自東向西流入到巴里坤湖。古詩《疏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說就寫的是巴里坤。古人也稱這裡是“甘露川”。自古以來中原與西域文化、草原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匯萃,迸發出燦爛奪目的火花。

“崑崙”山得名由來 竟和“祁連”同出一源

巴里坤草原

那麼為何殷墟婦好墓等先秦遺址出土玉器的確是產自今崑崙山和田地區的和田玉,而不是產自天山或一般的崑崙玉?原因是月氏人為半遊牧民族,活動範圍非常大。

“崑崙”山得名由來 竟和“祁連”同出一源

殷墟婦好墓和田玉玉器

“崑崙”山得名由來 竟和“祁連”同出一源

先秦玉石之路(公元前13世紀--前4世紀)

到了漢代,klyomant音譯為祁連,所以漢代的祁連也是指哈密北的東天山。所以《史記·大宛列傳》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的記載。到唐代,klyomant譯音又變為“祈羅漫”、“析羅漫”。

公元前128年,張騫出使西域返程選擇經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路線,終於搞清楚和田玉的確切產地,由於崑山之玉已經成為固化的概念,並且張騫觀察到“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 ,認為這裡就是黃河源頭,回來後漢武帝更斷定此與《禹本紀》等古書記載河出崑崙也一致,從這時起,和田所在的巍峨山脈也就被稱為崑崙山,沿用至今。

“崑崙”山得名由來 竟和“祁連”同出一源

中國西部山脈

今天的祁連山,古代一般叫走廊南山或南山。匈奴人稱為“騰格里大坂”,意思是“天之山”,所以也有天山之稱,唐代李白詩《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中的“天山”,指的就是祁連山。然而月氏人的“神之山”的音譯祁連又一次成為這座大山的名字,匈奴的天山則用來命名東西橫跨中亞、全長約2500千米,包括他們曾與月氏爭霸所在巴里坤山的巨大山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