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得名由来 竟和“祁连”同出一源

在新疆北部的广袤地带上,是匈奴崛起前的草原霸主是月氏人。

半游牧的月氏(先秦称“禺氏”)人很早就生活在这里,操一种被称为吐火罗语的古老印欧语系语言,历史上的龟兹人、焉耆人、楼兰人等都也使用这一语言。他们是历史上新疆境内的欧罗巴人种居民。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合月氏抗击共同的敌人匈奴,这时月氏已经被匈奴打败,迁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交界的阿姆河流域。

“昆仑”是吐火罗语klyomant的音译,原意是“神圣的”。远在张骞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之前,月氏人就与中原建立了玉石贸易,将昆山之玉输入中原地区。《管子》中屡见“玉起于禺氏”、“玉出于禺氏之旁山”等语,屈原《九章》“登昆仑兮食玉英”,可见月氏和他们附近的昆仑山是玉石的故乡已经流传开来。但对于当时的中原人来说,昆仑是西方一座虚无缥缈的神山,《山海经》也语焉不详,具体位置少有人知。其实月氏较固定的居所是今哈密北部的东天山地区,月氏所谓的昆仑也是指这座山。

“昆仑”山得名由来 竟和“祁连”同出一源

巴里坤县兰州湾子大月氏王庭遗址

巴里坤草原都处于巴里坤盆地,目前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草原或巴里坤古城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巅。东、西、北山均为天山的支脉,南北两山大约相距三四十公里。两山的地下水溢出带集中在盆地中间,无数泉眼的泉水竟然汇聚出一条条小河,自东向西流入到巴里坤湖。古诗《疏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说就写的是巴里坤。古人也称这里是“甘露川”。自古以来中原与西域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汇萃,迸发出灿烂夺目的火花。

“昆仑”山得名由来 竟和“祁连”同出一源

巴里坤草原

那么为何殷墟妇好墓等先秦遗址出土玉器的确是产自今昆仑山和田地区的和田玉,而不是产自天山或一般的昆仑玉?原因是月氏人为半游牧民族,活动范围非常大。

“昆仑”山得名由来 竟和“祁连”同出一源

殷墟妇好墓和田玉玉器

“昆仑”山得名由来 竟和“祁连”同出一源

先秦玉石之路(公元前13世纪--前4世纪)

到了汉代,klyomant音译为祁连,所以汉代的祁连也是指哈密北的东天山。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有“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的记载。到唐代,klyomant译音又变为“祈罗漫”、“析罗漫”。

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返程选择经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路线,终于搞清楚和田玉的确切产地,由于昆山之玉已经成为固化的概念,并且张骞观察到“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 ,认为这里就是黄河源头,回来后汉武帝更断定此与《禹本纪》等古书记载河出昆仑也一致,从这时起,和田所在的巍峨山脉也就被称为昆仑山,沿用至今。

“昆仑”山得名由来 竟和“祁连”同出一源

中国西部山脉

今天的祁连山,古代一般叫走廊南山或南山。匈奴人称为“腾格里大坂”,意思是“天之山”,所以也有天山之称,唐代李白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的“天山”,指的就是祁连山。然而月氏人的“神之山”的音译祁连又一次成为这座大山的名字,匈奴的天山则用来命名东西横跨中亚、全长约2500千米,包括他们曾与月氏争霸所在巴里坤山的巨大山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