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有料」養老目標基金能否熨平短期波動?

8月6日,華夏、南方、博時、嘉實基金等在內的1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養老目標基金獲批,隨著完成必要程序和準備後,不久之後將進入正式發行階段。市場也比較給面子,迎來了8月份的首陽反彈,分析師一片唱多,“長錢熨平短期波動”的論調重新站上風口,但是次日又迎來了打臉行情。貌似每次大盤見低點的時候,養老金都要入市,這裡面有沒有一定的邊際效應,甚至讓股民有一種狼來了的感覺。我們今天就來詳細看看目標養老金是什麼?對市場有什麼影響?甚至適不適合可以買一些呢?

養老目標基金是指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採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這類基金屬於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推出背後也與我國養老儲備金嚴重短缺有關。截止2017年底,我國養老金總儲備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私人養老金儲備僅1.3萬億元人民幣,這對13億中國人來說,私人養老金儲備嚴重短缺,這不僅威脅著人口老齡化後的社會穩定,而且也不利於公募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做大做強。

養老目標基金的投資策略主要分為兩大類:目標日期策略和目標風險策略。兩者主要區別在於目標風險策略基金的風權益類和固收類資產的比例基本恆定,而目標日期策略基金的期限跨度會比較長,權益類資產的比例會隨著約定時間的臨近而逐漸降低,風險也會逐漸降低。所以目標日期基金更適合投資界“小白”,目標風險基金更適合有明確收益目標、有一定經驗的“老手”。

定期開放產品實則更加受到機構的歡迎,因此市場也關注養老目標基金的稅收優惠政策何時能夠落實是關鍵。美國傳統IRA養老金計劃採用了繳費時不徵稅、投資收益不徵稅、領取退休金時徵稅的模式。由於投資者一般退休前收入較高,適用較高的所得稅率,而退休後收入較低,適用較低的所得稅率,投資者通過參與養老金計劃,將這部分收入的繳稅時點推遲到退休後,從而節省了一大筆稅費。2018年4月,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保險試點的通知》。若試點情況良好,不排除進一步擴大養老賬戶的投資範圍。

截至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受託管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各類養老金1.5萬億元,在養老金境內投資管理人的市場份額佔比超過50%,總體上實現良好收益。社保基金自2001年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達到8.4%,企業年金自2007年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達到7.6%。即使養老目標基金會投放一定的公募基金等權益類品種,但整體仍然是我國養老的重要補充,包括美國、德國在內的歐美髮達國家都是按照這個方式運作的,並且第三支柱的規模要遠高於國內,這也是一個國家養老保障的重要標準。

行業人士認為現階段A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區域,細分行業龍頭企業盈利能力突出,債券票息和收益率水平也處於有吸引力的水平,目前基礎資產無論是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都有非常高的配置價值,非常適合定位長期投資的養老目標產品的運作。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嚷嚷著養老金入市這麼久,我們真正看到的資金也是有數的幾家公司看到了養老金的身影,給A股帶來的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在流動性上面的貢獻,再者,涉及民生重大問題的養老金入市是隻能掙不能虧的,所以建倉會有其自有的節奏,若是讓養老金來救市是會出大問題,所以將其定位成一個大資金操作需要按照階梯邏輯逐級建倉,並不是多少億直接在某點抄底的。

我們不能神化養老金所帶來的定海神針作用,而是以邏輯上看,養老金意圖進場,說明已經比較認可現在A股的估值,至少能說明,現在已經非常接近市場底部。假設本輪調整真的是奔著2400去的,那麼現在說養老金入市不就是買在了半山腰上嗎,這和說國家隊4000點救市有什麼區別,這是典型的決策失誤,是犯錯誤的!

掃一掃免費診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