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密詔誅殺郭威,郭威在詔書上加了五個字,激怒三軍回京兵諫!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116篇

續:《 》

1

遼天祿四年(隱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春,後漢君臣正在籌劃郭威以樞密使之尊出鎮鄴都(河北大名),加強邊防之際,南唐元宗李璟派遣國信使趙延嗣和張福渡海訪遼,恭賀遼世宗耶律兀欲去年底征討後漢,大勝而歸!

飽受中原政權凌逼的南唐深諳“遠交近攻”之道,自開國皇帝李昪始,就加意與遼交好。無論晉、漢交替還是此後的周、宋禪代,南唐始終結遼為強援,以保持地緣均勢。

皇帝密詔誅殺郭威,郭威在詔書上加了五個字,激怒三軍回京兵諫!

早在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兩國間便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海上貿易。遼太宗耶律德光派船隊從遼東半島出發,越過後晉海域,駛至南唐海州(江蘇連雲港),出口了三萬只羊和三百匹馬,購回了等值的綢絹、茶葉和藥品等商品。

遼世宗即位後,李璟數次提議聯手伐漢。可是,李璟填詞吟詩冠絕當世,“小樓吹徹玉笙寒”傳誦千古,打仗卻是“弱雞”一枚。

遼世宗知道指望不上他。九月秋濃,他擺駕西行,考察沿線地形,遠至雲州(山西大同)境內。本來,遼軍歷年主攻方向均為鎮、定二州(河北正定、定州),因本年五月,郭威駐守鎮、定後方的鄴都,遼世宗打算避虛就實,經太行山西麓攻打河東。實地考察之後,他感覺西線道路崎嶇,且相對貧瘠,對於基本不攜帶糧秣的遼軍來說,無法因地就糧。所以,遼世宗決定還是依照傳統路線行軍,多一個郭威就當“摟草打兔子”,正好彌補上次沒有直接交鋒的遺憾。

十月份,兀欲二度南侵。郭威仍以“鴕鳥政策”應對,稍有區別的是,他去年屯兵邢州(河北邢臺),今年龜縮在離前線更遠的鄴都。

遼軍鐵騎不出意外打爆了義武、成德兩大節度戰區,先後攻克安平(河北安平,衡水屬縣)、內丘(河北內丘,邢臺屬縣)、束鹿(河北辛集,石家莊屬縣)等城,直到遼太宗駕崩的欒城附近。

三年前,遼世宗就是在這為北、南院大王等重臣擁立為契丹之君。此番重來龍興之地,兵鋒所指,無不望風披靡,何其快哉!

假如戰事持續,漢軍再敗,郭威前兩次勝利好不容易累積的聲望一旦折盡,新一代“戰神”的光環必將破滅!

皇帝密詔誅殺郭威,郭威在詔書上加了五個字,激怒三軍回京兵諫!

偏偏此時天假其便,郭威突然班師回京(我有事走先,並非打你不過),一世令名終為保全!

2

十一月十四日夜,駐節澶州(河南濮陽)的鎮寧軍節度使李洪義(李太后弟弟)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近衛軍步兵總司令)王殷遣使向郭威報告:

昨天清晨,入宮早朝的右僕射兼樞密使(宰相兼國防部長)楊邠

侍中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宰相兼近衛軍總司令)史宏肇

同平章事兼三司使(代宰相兼財經委員會主任)王章

於永福殿外的長廊中被隱帝劉承祐命武士亂刀殺死!

稍後,以上三人以及郭威、宣徽南院使(大內總管,此時在郭威軍中為其副手)王峻等五家親眷不分老幼良賤,慘被屠戮殆盡!

劉承祐另降密詔兩道,令李洪義處死同駐澶州的王殷(他是史宏肇的副手,一向親密);令抗遼前線的馬軍指揮使郭崇威、步軍指揮使曹威在鄴都發難,就地斬殺郭威,帶其首級回京繳旨。

帝國頂級勳臣橫遭滅族之禍,高祖劉知遠欽定的四大顧命大臣已去其二(楊邠、史宏肇),還要除掉手綰天下兵符的郭威等人,李洪義哪敢下手!他擔心事機不密反害己身,乾脆喚來王殷,和盤托出。王殷大驚失色,立即差人飛馬走報郭威,請其定奪!

年方二十的少年皇帝劉承祐把軍中之事想得太過簡單,李洪義不敢殺同仁王殷,郭崇威和曹威難道會忍心殺長官郭威?他倆前腳接旨,後腳就原封交予了郭威。

3

兩份“催命符”接踵而來,郭威如聞晴天霹靂,他自嘆命不久矣,又心傷闔族親人陰陽永隔,不由得老淚縱橫,嚎哭著對身邊智囊魏仁浦(此後的北宋開國三相之一)說:“天亡我也,奈何,奈何!”

天雄牙內都指揮使(天雄戰區節度使直屬部隊指揮官)郭榮聽到養父傳喚,匆匆趕來,知曉內情後,父子二人相抱痛哭。

魏仁浦看罷詔書,微一沉吟,勸止了郭威父子,慨然說道:“郭公您是國家柱石,功名素著,況且握有精兵,領有重鎮。事已至此,難道坐以待斃?在下有一計,定能讓三軍將士感奮,甘心為您前驅!”

皇帝密詔誅殺郭威,郭威在詔書上加了五個字,激怒三軍回京兵諫!

說畢,魏仁浦提筆在密詔中略加幾字,將“誅殺郭威”一句更動為“誅殺郭威及以下諸將”,給郭威過目後重新謄正封好。

夜半時分,郭威將城中將校悉數招至官署,把三位宰執大臣死難的慘狀告訴了他們,並取出“密詔”交給眾人傳閱,假惺惺地說道:“我受先帝知遇之恩,從微賤的小卒直升至顧命大臣,先帝臨終前,親自託孤給楊、史諸公和我。我等鞠躬盡瘁,共輔朝政,沒想到他們竟被無端殺害!如今聖上有旨,要取我與各位兄弟的性命。萬千大罪,自應由我一人承當,怎麼能連累兄弟們?你們速速奉旨,把我的首級送往東京,想必能夠脫罪免禍!”

諸將見詔書上白紙黑字,分明要置眾人於死地,早就炸了鍋,又聽到郭威“脫罪”一說,更為激動,以郭崇威為首的將領紛紛嚷道:“這一定是竊據權柄的小人捏造罪名,盜發聖旨。如果讓他們得逞,國家豈有寧日!?我等願隨您揮師東京,入朝當面剖白,清君側,安天下!”

一時間,鄴都三軍囂叫,“清君側,安天下”之聲響徹暗夜!(待續)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歐陽修《新五代史》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