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所謂的殲20發動機短板是否還依然存在,爲什麼?

江湖夜雨思歸人


作為中國最先開發設計製造的最新一款第五代殲-20戰鬥機,該機型的目前狀態,引用該款戰鬥機的設計師的話來說還是A型,未完全達到當初設計指標狀態,但這也不意味著現在已經服役的殲-20戰鬥機,不論是武器性能還是實際作戰能力上都沒有任何缺陷或不足,並且殲-20憑藉著極其優異的氣動佈局,和為了保證整個項目順利完成而使用俄製發動機的基礎下,是依舊可以和美製F22戰鬥機一較高下。

至於提問中的渦扇-15發動機,該款航空發動機才是原設計之初殲-20原配的動力來源,同時也受制於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與水平的限制,該款航空發動機在殲-20這個項目技術凍結時,並未趕上,也因此被迫使用了俄製航空發動機。不過,在其殲-20A服役中國空軍不久,就有網上的新聞媒體爆料,殲-20已經開始試安裝渦扇-15發動機,開始測試相關的數據與參數,更重要的是檢驗該款發動機的可靠度與成熟性。

一旦該款發動機徹底成熟可用,殲-20也就很快就用了B自用版這個型號了,也就不存在提問之中,殲-20還存在發動機短板這個說法,雖然該款航空發動機核心性能只有9這個級別,與美製逆天的10多一點這個等級,還有差距,但這也不代表著殲-20戰鬥機就不如F-22戰鬥機,航空發動機只是第五代戰鬥機綜合項目的一個,未來激烈的空戰,不是比賽汽車,不是誰跑的快就能贏得勝利的,強調的更多是綜合作戰實力,這一點上殲-20佔優。同時也希望,國人能給予中國自己研製設計開發的武器裝,充分的耐心與信心,讓其能在不斷進步與發展之中,走得更遠。


航空君


如果WS15真的研發成功了,那麼殲20的發動機短板真就不存在了,可是現在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WS15已經服役了,實際情況是,就目前的消息來看,WS15都還才到了核心機交付,臺架測試開始的階段,離上飛機都還有一定距離。

現在的殲20是萬事俱備,只欠動力了。


WS15的指標是18噸的推力,10--12的推重比,油耗進一步降低,採用三維矢量發動機尾噴,其子系統也就是那個三維矢量尾噴已經在殲10B上機測試了,可是發動機本身仍然沒有上天,所以就目前來看,殲20還是隻有AL31F和太行WS10A/B系列兩款發動機在服役,所以飛機的發動機短板依然存在。

殲20的發動機是AL31F和太行兩種。


WS15核心機研發成功是在2012年,那一年的中航人大代表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我國第四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核心機研發成功,交付部隊測試大概是在2016年,目前經過兩年時間,WS15據說查出不少問題,曾經有部分子系統被推倒重來,目前還在臺架測試階段,還沒有真的上飛機測試過。

圖為我國新的軸對稱矢量尾噴發動機的設想圖。


假如說這款發動機能夠交付使用,那麼殲20的動力水平將會超過目前的F22和F35,因為WS15單發推力是18噸,殲20是雙發,總推力在36噸左右,而F22是單臺推力15.5噸,雙發總推力為31噸,F35單發推力時18噸,但是他是單發飛機,不是雙發飛機,所以一旦殲20的WS15交付使用,那麼殲20在動力性能上將會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海事先鋒


“峨眉”(渦扇—15)發動機已經研製成功,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央視曾經作過報道。之所以很多人仍然說“殲20存在發動機短板”,這種說法並沒有錯:渦扇15雖研製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並沒有正式服役,還沒達到定型生產的要求,殲20更沒有裝備渦扇15。
安裝WS10B發動機的殲20

央視報道的“殲20換裝新型國產發動機”這個消息,讓很多人相信了“殲20裝備了渦扇15發動機”,這不過就是誤解:這裡的“新型發動機”指的不是渦扇15,而是渦扇10B型發動機。目前我們小批量生產的殲20裝備的都是渦扇10B型發動機,在CCTV—4的軍事節目中,我軍事專家已經多次證實了這個消息。央視還報道過“殲10試換裝矢量發動機”的消息,這裡的“矢量發動機”指的也是渦扇10B型發動機,和渦扇15沒一毛錢關係。

渦扇10B型發動機是渦扇10的改進型,單臺推力達到了14—14.5噸,其在可靠性、使用壽命、後勤維護等方面都略優於俄製AL—31F發動機。其也是我國第一款運用矢量噴口的發動機,採用的是三維矢量技術。但是其在單臺推力、推重比等方面還達不到世界領先水平,更無法與下一代發動機渦扇15相比。



所以說,在渦扇15批量裝備殲20之前,發動機仍是殲20的短板。網上總有人拿發動機“說事”,一方面這是事實,另一方面也是有人惡意貶低。在殲20剛剛批量生產的時候,網上就有人說“殲20就是一騙局,其戰鬥力都不如美帝的F16”,這種人是什麼心態,不說大家也都應該知道。

渦扇15一旦開始批量生產,裝備在了殲20身上,那殲20就擁有了更強勁的動力,性能也將達到其設計指標。尤其是在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這兩方面會有很大的提升,殲20將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第四代戰機,F22能否是殲20的對手都很難說。美軍高官提出了F22的升級計劃,還有種說法再建造100架F22,想要升級、再建?還是先把生產線的問題解決了再說吧。



即便渦扇15入役,我們在發動機領域還是存在著短板。想要在發動機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美、俄等國平起平坐,僅憑一款渦扇15還遠遠不夠。

渦扇15在推重比、耗油率、響應速度等方面還沒達到美、俄同類航空發動機的水平。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水平不足,其次才是發動機的材料問題、工藝水平。我們同類的發動機在體積、重量上,都遠超美、俄,全部歸咎於材料問題、工藝水平?明顯說不過去。還好,這些設計師們認識到了這一問題。



使用壽命、維護保養、大修時間等方面,也還有待提高。渦扇10系列發動機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終於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距離領先的美國還差一些。渦扇15在這幾方面到底能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現在還沒法說:沒有相關數據,估計得等服役之後才能知道。
小批量產的殲20


儒道之主


WS-15發動機在試飛時的推重比是9,而後期發展計劃是10,水平大體在中上游。單按推重比和推力(dan)來算,排名如下

美F-119為11.7(推力15568)

俄AL-41為11.1(推力20000)

美F-135為10+(推力17800)

歐EJ-200為10.2(推力9000)

中WS-15為9-10(推力18500)

至於發動機的壽命、可靠性等指標不好比較。

但是ws15發動機和AL31fn發動機比較起來就有明顯的差距了。所以殲20換裝ws15發動機的性能絕對有跨越式的進步的。


YF永恆


你好,我是迷彩派軍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很遺憾的說即使渦扇15發動機研製成功,殲20發動機短板依然存在。相關資料顯示,為了發展高機動性、超音速巡航的第五代戰鬥機,國外航空強國在上世紀90 年代就發展了推重比10一級的新型發動機,這一代發動機具有高推重比、高渦輪前溫度、低函道比等特點。而從“渦扇15 發動機驗證機”的公佈來看,渦扇-15應該已經走完了“預研——核心機——驗證機”這些流程,正處於“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部件、系統、整機地面試驗以及發動機高空臺試驗,驗證發動機是否適合進行有限飛行包線的飛行試驗。如果這些試驗順利,我們有望能夠看到渦扇-15“峨眉”轉入科研試飛階段,出現在目標型號,如殲-20上或者其它飛行平臺,如伊爾-76、轟-6等飛機改裝的飛行臺上。

圖:渦扇-15發動機驗證機總設計師江和甫

在近期中國航空工業部門的學術期刊在關於航空發動機設計專家江和甫的訪談中,透露江和甫是“中推核心機和驗證機總設計師,推重比十發動機預研總設計師組組長,渦扇15 發動機驗證機總設計師。江和甫稱:我國的發動機行業是從仿製、測繪仿製起家的,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在行業內形成了一種頑固的思維模式,而從測繪仿製的思維模式到自行研製的思維模式的轉變,還在過程中,還需要繼續努力。江和甫還透露,一項新的概念或技術,從開始研究到達到工程可用的成熟度,有時需要幾十年時間,比如第二代單晶合金DD6和線性摩擦焊技術,

從開始預研到現在已經20 多年,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江和甫還稱,其實俄羅斯的軍用發動機水平也非常高,而且是在相比較低的工業水平下實現的,這一點很需要我們學習。

這些消息表明,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和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各種“亢奮”相比,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和研究工作的專家們顯然異常冷靜。


迷彩派軍事


在之前的一個回答《ws-15“峨眉”航空發動機是什麼水平?》中W君提到ws-15是我國航空工業的一次超水平發揮。其意義甚至要大於殲-20的橫空出世。

但這次超水平發揮僅僅是針對於我們自己的航空工業而言的。並不具有普遍性。同時在後期的回答《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W君依舊會告訴大家“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20-30年”。落後不可怕關鍵要在於清楚的知道自己落後在哪裡以及如何彌補落後的差距,想辦法如何趕上去。


寫這些話是因為題主的問題中提到“難道說渦扇15依然無法滿足殲20的動力要求嗎?還是這些人對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成功選擇性的無視呢?”


愛國之心我所欲也、腦子亦我所欲也。


實際上說到發動機和空氣動力學方面的問題,經常看W君的問答的讀者可以知道這兩方面實際上是W君的主修專業。因此如果客觀回答那麼就是WS-15依然是殲-20的一個短板。

發動機主要參數推重比我們做到了10,但是現在國際上先進的發動機已經開始向12挺進,並且油耗率也在逐漸的降低。目前我們的WS-15發動機很難做到在低油耗上提供大推力。說簡單一些就是國外的戰鬥機可以少裝燃油達到和我們相同推力和相同航程。在戰鬥機上哪怕是少裝一千克的燃油也可以提高戰鬥機的機動能力的。

另外,噴氣發動機所讓人不熟知的一個特性是響應速度,從50%節流閥瞬間調整到100%節流閥的流量後,發動機是否能在瞬間提供最大推力也是發動機的重要特性。目前我們在材料上的落後導致發動機的機械重量還是過高,因此發動機的響應速度不夠快。W君拿到的數據WS-15的響應速度是11.3秒而對標的F119發動機僅僅需要2.7秒。俄羅斯的AL-41F也僅僅需要5.1秒。這個差別相信大家都有體驗,開車的時候踩下油門車的反應速度是不是靈活,如果不靈活給人的感覺叫做——“肉”。同樣在航空噴氣發動機上也有這樣的體驗。過長的反應時間會讓駕駛員的機動動作難以發揮到極致。


再說發動機維護性。

WS-15的維護性數據W君這邊還沒有,畢竟剛剛研製成功的發動機維護性數據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積累。

上圖拍攝於2013年是F119發動機擴散器的維護現場照片,F119發動機的燃料擴散器可以再兩個人的操作下手工維護/更換部件。這樣的設計在噴氣發動機設計上是逆天的。F119依靠模塊化設計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擴善器噴射模塊進行更換以維持發動機的最佳推力狀況。而我們的大部分發動機出現此類問題的時候需要返廠大修。這樣對戰鬥機的出勤保障哪個更好呢?


綜上,發動機不僅僅是看推力或者是看推重比,這些僅僅是一個方面。更多的細節也就不多說了。仔細想想是不是我們還有更多的路要走呢?


軍武數據庫


2017年5月25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型紀錄片《走遍中國》——“匠心第四集-工匠之家”中,在介紹瀋陽黎明發動機公司技術工人孫家滄時,片中表示:中國第五代“峨眉”(渦扇-15)渦扇發動機研製成功,雖然節目中並未明確指出殲-20裝備的就是WS-15,但廣大軍迷迫不及待地認為殲-20已經裝備了國產航發。節目一出似乎使互聯網上殲-20到底用的哪種發動機的爭論暫時休止,但人們似乎又多了期待。是不是WS-15行了?殲-20什麼時候服役?
央視視頻截圖:終於坐實了WS-15的研製成功
WS-15有多牛?
首先,衡量發動機的重要指標為推重比。儘管有關WS-15的數據撲朔迷離,但是作為我國新一代發動機,特別是與殲-20配套的發動機,其推重比將會達到世界領先水平。WS-15的目標是要朝美製F-119發動機看齊,推重比將達10以上。放眼全世界,推重比達到10以上的發動機型號屈指可數。俄製AL-41以及美製F-119和F-135都是推重比過10的渦扇發動機。而一旦WS-15研製成功並裝備服役的話,可能將超越俄羅斯,僅次於美國。(AL-41項目尚未定型,其進度仍落後於WS-15,說多了都是淚:沒錢)。
那麼殲-20裝備WS-15將會收到什麼效果?配合機動性超強的鴨翼佈局以及高推重比的WS-15,殲-20可能在機動性上較之前中國空軍所裝備的戰鬥機有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一旦WS-15成熟之後裝上矢量噴管,殲-20擁有與F-22一樣的矢量機動也將成為現實。同時,因為WS-15的高推重比,殲-20也將與F-22一樣擁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儘管有人質疑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實際作用,特別是超音速巡航的高油耗性,但對於擁有廣闊領空面積的中國而言,超音速巡航能使戰機能夠快速抵達空域戰場實行國土防空任務。可以這麼說,裝備了WS-15之後的殲-20才完全具備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戰鬥力。
展臺上的太行發動機
當然,WS-15的研製成功不僅體現在對戰鬥力的提升方面,跟體現了國產的獨立自主方面。自新中國成立以及中國空軍誕生以來,中國戰鬥機發動機往往都要受制於人。時至今日,國產戰鬥機中使用俄製發動機的比例仍然較高。WS-15的研製成功也使我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終於能夠站在世界前列。而之前無論是西歐還是俄羅斯,以及美國在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上的優勢明顯。同時WS-15的成功研製將會帶動航空發動機相關的衍生產業。《2015-2020年中國航空發動機市場運營態勢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一文指出,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市場空間為年均46.5億美元,民用航空發動機市場空間為年均161.5億美元。WS-15的研製成功無疑有利於國產發動機在發動機市場的立足,逐漸取代外國產品。甚至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向外輸出創造效益。而遙想當年,中國求購俄羅斯AL-31F以及RD-93還有後來購買蘇-35的117S發動機時處處受制於人。而WS-15研製成功後,或許至今AL-41還未定型的俄羅斯有一天會跑過來向我們求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殲-20什麼時候裝備WS-15?
發動機領域是相當精密與複雜的,即使在研發上有重要突破,仍需要時間去技術定型與完善。即使是裝備F-119發動機的F-22戰鬥機實際列裝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也是在2005年,而之前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都在做相關技術測試和完善。而裝備F-135發動機的F-35目前也尚未形成戰鬥力。去年9月美國芒廷霍姆空軍基地一架F-35A發動機起火,可以看出F-35要想完全形成戰鬥力還需要一定時間。F-119以及F-135尚且如此,WS-15就更需要時間了。
我國軍用飛機的研製程序一般分為五個階段:論證階段、方案階段、工程研製階段、設計定型階段、生產定型階段。從目前殲-20項目的進展程度上來看已經走完了上述五個階段。至於生產定型階段,儘管有不少專家學者以及媒體表示殲-20已經完成了生產定型,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張高清照片來證實裝備WS-15發動機的殲-20進行了試飛,目前殲-20所使用的發動機可能仍然為俄製AL-31發動機。所以殲20實際上面臨著是等還是不等的問題:
等:等待WS-15設計定型進入生產,然後迅速裝備於殲20上進行測試生產。可是外界也無法準確推測殲-20到底要等多長時間。目前中國周邊國家裝備的第四代(原第三代)戰鬥機愈來愈多,美國F-22以及F-35進駐日本。實際上中國空軍已經面臨很大的防空壓力。若不是對於先進戰鬥機的急切需求,也不至於採購蘇-35。採購蘇-35是有對“雪豹-E”相控陣雷達以及117S發動機的興趣,但筆者看來更多是應急措施。用來應對殲-20服役之前“五代機”的真空階段。
F-35的進入給我國周邊國土防空造成了一定的防空壓力,因此空軍有其迫切需求
不等:殲-20接近或已經完成了生產定型。這從數架帶有空軍編號的殲-20試飛,則表明殲-20不等WS-15先裝備服役,這也是外界普遍的看法。因為WS-15即使研發成功,還需要數年的時間進行測試、反饋以及裝機試飛。但空軍對殲-20有迫切的需求,因此殲-20先服役之後,等待WS-15技術成熟後與殲-20再進行搭配,形成新的B型改進型。從目前看來,這種方式的可能性最大。
不可否認,中美之間在軍用航空發動機上仍存在不小差距,但我們正在迎頭趕上
不可否認,發動機一直是我國航空工業的最大短板,國產戰機的研發往往都受制於此。但我們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航空發動機就開始成為國防科技重點研發領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對軍用及民用航空發動機研發的投資仍是巨大的。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未來二十年在軍民用發動機上的投資將超過萬億。在國家如此重視、投資如此之大、科研工作者如此拼命的情況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近些年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上所取得的成就,中國也正在補齊這一最後的短板。WS-15服役只是遲早的事情,但之前我們的等待仍然是有些焦慮的,或者說是幸福的煩惱。軍迷們就像站在嬰兒產房外面的父親,在等待自己孩子的降生。雖說沒啥可擔心的,可是仍然來回踱步。等到殲-20裝備著WS-15真正馳騁在藍天之上,我們或許便會忘卻之前略顯焦慮的等待。
未來在東亞的上空,F-22以及F-35將於殲-20直接對話。

鐵血視角


應該看到在推重比10一級,單發最大加力推力超過15噸,軍用推力超過10噸的第五代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及配套的矢量推力系統研製成功並裝機之前,殲-20的部分指標是無法達到其設計指標的。

殲-20目前的三個階段試飛機,均沒有裝備第五代大推力發動機和矢量推力系統,這表明在殲-20第一階段生產型上,將不會採用相關係統和技術。而根據資料,中國第五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WS-15和配套的矢量推力系統,目前仍在研製和試驗過程中。這意味著,殲-20與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T-50一樣,將分成兩個階段研製和裝備。第一階段殲-20將於2017年進入小批量生產試用階段,並隨後量產。而第二階段殲-20將同步進行研製,並將在不遠的將來推出相應的原型機。我國在殲-20的研製上,採取的是“分步推進,不求一步到位,小步快跑實現目標”的務實策略。這一策略不但有利於縮短研製週期、節約研製成本,也有利於迅速形成戰鬥力,讓部隊儘快拿到裝備。

但殲-20第一階段因未裝備渦扇-15,而缺乏兩個對於五代機而言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超機動性和超聲速巡航——這兩者都被列入五代機的4S標準中。超聲速巡航,是通過飛機的相關氣動設計和發動機推力匹配這兩點來實現的,目前殲-20從氣動設計角度已經滿足超聲速巡航條件,但裝機發動機的軍用推力指標過低,暫時不具備“不開加力”超聲速巡航能力。而超機動性需要依靠矢量推力技術來實現,渦扇-15配套的矢量推力系統此前已經經過了技術驗證,但仍需與渦扇-15一起安裝到殲-20上。

也許在2020年前後,我們便能看到殲-20第二階段原型機驚豔亮相,到那時殲-20將裝配目標發動機——渦扇-15,並全面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特徵,成為一款不遜於F-22的頂級戰鬥機。


兵工科技


渦扇15還沒有裝上殲20戰鬥機,何談研製成功?殲20裝上渦扇15,最快也得等年底或明年,小批量產裝備三年搞定已經是超人的速度。大批量產至少三年以後。一個還沒有試飛暴露問題,一個還沒有小批量產裝備解決問題的發動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稱得上是研製成功。



很多軍迷以為渦扇15已經裝備,可能是來源於兩點,第一就是飛行員在央視採訪的時候說殲二零進入超音速,是無敵的。第二就是目前已經公開報道了殲十換裝推力矢量發動機。其實這兩個事兒說的都是渦扇10B,而不是渦扇15。

渦扇15使用初期,肯定會暴露出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性能不達標,可靠性差,壽命短,某些部件設計製造不合理。但是各位軍迷要有平常心,一款新的發動機從開始裝備到最終成熟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渦扇15出現這些問題都很正常,大家不能因為遇到了一點小問題,就開始從捧到天上把他罵到地上。美國的F15服役初期就是因為發動機不可靠趴窩了很久,被稱為機庫皇后。



不要指望渦扇15一出生,就趕得上美國20年前,f22所使用的f119發動機。從追趕到看其到超越,這是一個過程,飯要一口一口吃。渦扇15雖然不見得一直會出到Z型,但是出個abcd型,指日可待。每一型都會比前一型有所進步,性能有所提高。

即使渦扇15最終成熟,也不能自滿。而是要趕緊開發渦扇25。我們一直是在追趕美國水平,美國不會原地踏步,它的第六代戰鬥機所用的變循環發動機已經快出來了。



跟F-35一樣,殲20未來是肯定要裝備激光炮的。美國固體激光武器技術,最近五年突飛猛進,從1千瓦突破到將近100千瓦。目前已經裝在阿帕奇直升機上試飛。我國最近沒有激光器的報道,更沒有裝到飛機上進行試飛的報道,這方面可能還要加緊追趕。


厲兵


根據官方媒體曝出的消息,WS-15已經研製成功。但部分軍迷仍舊較為悲觀,筆者推測有以下幾點原因,1、具體參數未知,大量數據均為民間猜測。2、能否量產態度不明。3、是否已經裝配到殲-20等戰機上不明。一款先進發動機研製成功只是第一步,還需要一段時間調試,才能正式入役。但在這段期間,發動機的領先程度能否足夠?是否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還未服役就已經落後的場景?這些都是未知數。WS-15的研製將會極大解決殲-20的動力問題,但WS-15的官方數據太少,所以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所以WS-15到底能否徹底幫助殲-20騰飛,還給進一步看官方的消息。


(殲-20隱身戰機)

那如果新型大推力發動機服役,將會有何種促進作用?現階段採用各種發動機?能否抵抗強敵?我將繼續分析一下。我國第四代隱身戰機殲20的服役,極大振奮了中國軍民。以前看美國用隱身戰機出入他國領空由入無人之境,中國現在也具備這樣的能力了。殲20擁有大型內置彈艙和側彈艙。體型與F15的相近。殲20採用俄製AL-31F系列發動機,後期將換裝國產WS10B發動機,功率和F-15搭載的兩臺F110系列發動機相近。但殲20現階段發動機總推力僅相當於F-22發動機總推力的四分之三!在起飛重量相近的情況下,殲-20的機動性與F-22有較大差距。但殲-20良好的氣動外形或許能彌補部分差距。那殲-20是否具有對抗F-35的能力?


(殲-20隱身戰機)

殲-20採用鴨翼佈局,外形科幻,甚至美國第六代戰機的概念模型都在向殲20靠攏。殲20通過外形的改變,彌補發動機的劣勢。殲20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但僅能維持較短的時間。殲20目前裝備AL-31F系列改進型發動機,後期將換裝WS-10B發動機,但這些依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第三代大推力發動機WS-15以及先進電子系統才是關鍵。WS15的研製進展依舊不明,但電子系統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殲20裝備AESA雷達、新型座艙以及頂級的飛控軟件系統。


(WS-15發動機)


根據最新公佈的數據,我們來做個比較,首先以發動機為例,F-35>F-22>T-50>殲-20(F-35裝備的F135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發動機,F-22裝備的F119發動機具有更大的推重比,F-22是雙發所以機動性更強)。第二個來說航電系統,F-35=殲-20>F-22>T-50。第三個來說AESA雷達,F-22=殲-20>F-35>T-50(殲20機頭體積較大,裝備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F-35裝備的APG81雷達陣面尺寸較小,僅有1200個發射/接收模塊)。

(世界上四種主流的四代機)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同時試飛兩款隱身戰機的國家。除了殲-20重型隱身戰機,還有另一款隱身戰機殲-31。巴鐵對中國的殲-31很感興趣。殲-31的體積要比F-22以及殲-20都要小,維護成本較低。殲-31採用兩臺俄製RD-93發動機,總推力甚至比F-35裝備的一臺F-135還要小,因此並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殲-31擁有內置彈艙以及AESA雷達,靠內置武器低空隱蔽接敵。但雙引擎是殲-31的很大優勢,在一臺發動機發生故障以後,另一臺發動機至少能讓戰鬥機回到基地。綜上所述,殲-20與殲-31的發動機都存在很多問題,希望以上問題快些解決,使殲-20和殲-31早日擔負起保衛祖國領空和出口創匯的重任。



(殲-31隱身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