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歷史上黃袍加身第一人,出身行伍卻是鮮為人知的亂世仁君

郭威:歷史上黃袍加身第一人,出身行伍卻是鮮為人知的亂世仁君

在中國古代,每逢亂世,仁君聖主總是少得可憐。尤其是“民生其間,直是中國以來未有之慘境”(錢穆語)的五代十國,雖然天南地北有無數帝王你方唱罷我登場,但能夠得到後世稱頌的,就只有後唐明宗李嗣源和後周世宗柴榮兩位。然而,有一個人,他的作為完全不遜色於上述兩人,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就不可能有後來周世宗的一系列改革,也更不可能有北宋的繁華似錦,但今天卻很少被人提及——這便是後周的開創者,周太祖郭威。他雖出身行伍、信奉武力,在亂世中靠拳頭打出了一片天地,可就是這個在龍椅上只坐了不到三年(951年二月到954年正月)的人,不僅努力地革除了唐末以來的種種積弊,為深陷水深火熱中的百姓開啟了一扇充滿希望的光明之窗,更用自己博大的胸襟為後世仁君樹立了典範。

01

對仇人,他心懷寬容

關於郭威的發跡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曾經混得一塌糊塗的兵頭,卻因風雲際會被推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然而,在通往最高權力的路上,郭威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的滿門老小都被政敵誅殺,連襁褓中的嬰兒也沒被放過。然而,等他黃袍加身後,面對那個下令屠殺其家人的開封尹劉銖,雖然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但他最終還是隻殺劉銖一人,赦免了他的所有親屬。即便是對那個把他逼上造反之路的蘇逢吉,郭威也放過了他的家人,一個沒殺,甚至一個都不曾投入監獄。在當時,就算郭威將這兩人滿門抄斬,輿論也不會有任何話說。但他卻沒有憑藉至高無上的權威舉起復仇的屠刀。

後來,郭威還專門頒佈法律,一人有罪者,其九族無辜,嚴防連坐害民。以前官府沒收的違法人員的財產田地,一律發還給其家屬,讓他們有資本活下去。這一指令讓幾百年後的我們讀罷,也能感到其中濃濃的人情味。

後來照葫蘆畫瓢、同樣的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被後世無數文人捧為仁君,但是對那些曾經給過他不愉快回憶的人,老趙一個都沒放過,最不濟也是當眾折辱一番。如果不是潘美死諫,他甚至還要殺掉周世宗四個年幼的兒子以絕後患。漢宣帝劉詢也是被史家津津樂道的仁君,但他在清算“太上皇”霍光時,沒有放過一個霍家的人。都是面對仇人,這些仁君們和郭威相比,是不是有些相形見絀呢?

郭威:歷史上黃袍加身第一人,出身行伍卻是鮮為人知的亂世仁君

02

對百姓,他愛之如子

郭威的“仁”,不僅體現在對仇人的寬宏大度上,更突出體現在他對待百姓、對待天下蒼生的表現上。可以說,郭威為讓飽受戰火荼毒的百姓過上安穩日子,確是操碎了心。

郭威來自社會底層,他深刻地明白亂世之中百姓最需要什麼。為此,他剛剛掌握後漢大權、還沒有即位為帝時,就下令禁止的方向中央進貢奇珍異寶。登基後,他又下旨,不僅是奇珍異寶,一切地方物產統統不能進貢。苦出身的郭威明白,這些貢品沒有一件不是浸滿百姓的血與汗的。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朕起於微寒,備嘗艱辛,遭時喪亂,一旦為帝,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資治通鑑·後周紀》富貴至極卻不忘百姓,相當難得。

此外,郭威讓各州務必妥善安置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無地者由官府給予土地和作物種子,並減免三年賦稅,以便讓其安心從事生產。對於那些不願意在周朝、想去別國就食的饑民,郭威讓邊境關卡一律放行。

要知道戰亂年代,各路豪傑無不是想盡辦法儘可能地擄掠人口,因為有人就有兵,人多了才有戰鬥力。可郭威卻沒有這麼幹,他知道強留百姓,只會讓自己的民心喪失得快些而已。有人說他此舉是收買人心,是政治作秀。我們不排除郭威有這種想法,但當時很多人連這個秀都懶得做。況且作秀作到這個份上,也值得人們起敬了吧?

不僅是對本國百姓如此,對待敵國百姓,郭威也是以誠相待。南唐與周是仇敵,可南唐發生災害後,郭威卻第一時間命令沿邊地區可以與南唐百姓貿易,允許南唐購買周的糧食和衣物。就像對待自己仇人那樣,郭威並沒有因為這些人是敵國百姓就不顧他們的死活。有人上疏說此舉有利於唐而不利於周,望其收回成命。他卻慨嘆道,國與國之間的恩恩怨怨,關百姓何事!

郭威:歷史上黃袍加身第一人,出身行伍卻是鮮為人知的亂世仁君

03

對國家,他鞠躬盡瘁

郭威昔年領兵時,一有閒暇便捧書苦讀。他知道沒有文化是不行的,雖然亂世之中武力至上,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靠武力擺平。所以,他對才學有加的文士十分敬重,將他們奉為上賓,讓其教授自己學問。即便是蒞臨九五後,他仍然謙遜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動來改變從後梁以來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先後提拔了王樸、範質、魏仁浦、王溥等一批能臣,這些人中很多到北宋初年仍在政壇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常對這些大臣們說:“朕生長於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大家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只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

在郭威的努力下,後周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雖然天不假年,郭威沒有能夠使後周產生比後唐、後晉、後漢更為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正是他這如蜻蜓點水般的舉措,激活了唐末以來死氣沉沉、腐朽不堪的政治氛圍,為後來周世宗轟轟烈烈的大改革拉開了序幕,更為宋朝的繁榮奠定了基調。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臨終的前一刻,郭威仍然在為國操心。他再三囑咐繼承人柴榮,自己下葬時什麼陪葬品都不要,穿紙衣入殮,用瓦片做棺材,不修地宮、不留守陵宮人。他明白如果沒有這番囑咐,那不知道將會耗費多少國帑、勞煩多少百姓疲於奔命。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郭威的墓都保存得完好無損。因為人們知道,那裡面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

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以軍事實力作為自己掌權的支撐,取後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然而正是這個依靠拳頭打天下的大老粗,卻憑藉自己的至仁之心扭轉了唐末以來北方社會的混亂局面,讓飽受創傷的中原走上安定的道路。他的仁,為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轉向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仁,使中原帝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他的仁,更為周世宗和宋太祖的事業築牢了根基。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在古代仁君排行榜上絕對能夠數一數二的人物,卻很少被人提及,這確實是很不應該的。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