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被皇帝表彰,並賞穿黃馬褂特權,成爲天下美談

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官服,只有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在任職時有資格穿黃馬褂,有時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而賞穿黃馬褂就成了終身制的榮譽,所以,對皇宮大臣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山東被譽為“千古奇丐”的武訓走進皇宮,清廷皇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

清朝末年,李鴻章在出國訪問期間,在國外隨時都穿著大清皇帝欽賜的黃馬褂,來炫耀自己在清王朝的地位與榮譽。根據大清規制,只有對朝廷有重大功勳的元老大臣才可以賜穿黃馬褂。在清朝二百多年間,有此殊榮的沒有幾人。

乞丐被皇帝表彰,並賞穿黃馬褂特權,成為天下美談

李鴻章憑著他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功勳,獲得了朝廷賞賜的黃馬褂。對此李鴻章非常珍惜,只有重大節日或者皇上召見他才捨得穿上。這次出使歐美,李鴻章覺得非常榮幸,同時也覺得是炫耀自己的最好時機。

光緒年間,一個衣不遮體的乞丐在山東堂邑縣沿街乞討,只見他口中唸唸有詞,連說帶唱,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與好玩的唱段,引得圍觀者一陣陣鬨笑。這個乞丐叫武訓,一個非常普通的乞討之人,卻以非凡的人生名垂千古澤被後世,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很大。

乞丐被皇帝表彰,並賞穿黃馬褂特權,成為天下美談

武訓的乞丐靠著乞討,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多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武訓的事蹟後來被編入《清史稿》列傳,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只有武訓一人。

武訓是清末山東冠縣人,自小家境貧苦,七歲時父親死了,生活更困難了,幼小的他隨著母親乞討為生。少年武訓最後給富人當長工三年,不但沒有領到工錢,還打得頭破血流,並被掃地出門。這次的遭遇對他打擊太大了,明白了自己之所以受盡欺辱,都是因為不識字。而周圍象他這樣的窮人還有很多,如果不念書,將永受人無端欺負。於是他萌發了興辦義學的念頭,讓人們都能讀書識字,不再受人欺。

乞丐被皇帝表彰,並賞穿黃馬褂特權,成為天下美談

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掀開了自己人生嶄新的一頁。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這個日後在教育史上名垂千古的乞丐,就這樣拉開了行乞集資辦學的非凡人生之序幕。

多年的辛勞,武訓終於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在自己身上一文錢都捨不得花,傾其所有都辦了義學。他晚年聲名遠播,贏得了廣泛的敬重。

光緒年間,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並賜名武七為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武訓的絕世奇行轟動朝野。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從此武訓聲名大振。

乞丐被皇帝表彰,並賞穿黃馬褂特權,成為天下美談

武訓去世十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併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劉繼興考證,當時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

民國時期,為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義學正”武訓,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重建了武訓祠。何思源還在武訓祠堂立了尊武訓漢白玉雕像,這座雕像比真人略大。

1932年,當時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紀念在臨清倡辦義學的武訓,建造了“武公紀念堂”,並在紀念堂兩側建造了兩個“武公紀念廳”。江蘇南通的一所師範學校還將武訓像、孔子像並列。山東民眾甚至稱其為“武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