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穩中有變,今年「下半場」值得可期

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國經濟上半年同比增長6.8%,已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今年中國經濟的“上半場”可圈可點,為打好今年經濟發展的“下半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對於當前經濟形勢,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主要是指美國不斷挑起對華貿易戰。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會因外部環境的明顯變化而發生根本性變化。改革開放40年來所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有能力抵消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的嚴重干擾,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並實現穩中向好。

內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經濟穩中向好有支撐。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拉動力來自於內需。其中,消費作為內需的“頂樑柱”,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已超越投資與淨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力。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47.1個百分點。在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持續增強的同時,消費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居民消費整體上已呈現出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產品轉向更多的服務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轉變的趨勢特徵,消費升級正在蓄勢發力。我們擁有13多億人口和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其爆發的市場潛力非常巨大,會有效支撐和推動國民經濟穩中向好。

我國產業體系門類齊全、獨立完整,抗風險能力強。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相關產業在自主創新能力、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我們自主發展經濟、進行全方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是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有力支撐,也為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種產業體系抗風險能力強,即便某些產業受到一定影響,但另外一些產業可能還在加快發展,能夠對沖其他產業受到的影響。在這種產業體系下,大量的熟練勞動力、廣覆蓋的基礎設施,以及高中低搭配的生產製造企業等,構成了當今中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這是其他國家目前所無法具備的優勢。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經濟發展潛力大。在創新驅動戰略的推動下,創新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創新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我國正在逐步縮小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快速發展,促進了新動能加快成長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2017年,我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12%,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5%。上半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分別高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4.9、2.5和2.0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光纖、智能電視等新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增速均超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可以說,創新驅動,增強了我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也提高了應對複雜局勢的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40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應對當前複雜嚴峻形勢,保持下半年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要繼續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篇大文章。要主動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錶,圍繞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把補短板作為當前的重點任務。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預,構建公平公正法治的營商環境,調動市場主體尤其是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要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讓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總之,雖然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多,國內外環境異常複雜嚴峻,但中國經濟韌性足,發展潛力大。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將擴內需與調結構有機結合,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今年中國經濟的“下半場”值得可期。(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