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易守難攻,滅蜀之戰時,卻在一月之內失守,與姜維有關嗎?

微笑琳----



姜維守漢中為何一個月就被鍾會佔領?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期蜀國著名將領,天水翼縣人,自幼喜愛如家學說,其父姜冏戰死沙場,後來姜維被任命為曹魏中郎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軍將領馬遵曹梁緒等人懷疑姜維謀反,天水和翼縣均不放姜維入城,無奈之下,姜維只能投靠諸葛亮。建興七年,諸葛亮上書為姜維請功,姜維被任命為義將軍,封當陽侯,後來升任為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姜維依照諸葛亮計策斷後,成功回到成都,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後來姜維便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也曾先後九次北伐中原,景耀六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漢中不到一個月即失守,姜維被困劍閣。魏延曾鎮守漢中十年,然而一直固若金湯的漢中,為何在姜維手中頃刻灰飛煙滅,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魏延鎮守漢中十年。劉備數次與曹操在中原鏖戰,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漢中拿下。接下來就是誰鎮守漢中的事了,關羽在荊州已無可能,趙雲為劉備的貼身保鏢,要防禦成都,更不可能。張飛性情暴躁,愛打罵士卒,最主要是有勇無謀,於是劉備果斷任用魏延防守漢中,劉備也曾問過魏延如何防禦漢中。魏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很是滿意。


魏延採用錯守諸圍之法,將蜀軍分散到每一個險要的關口(如駱谷,斜谷,子午谷等)重兵防禦,剩下的軍隊主要留在漢中城內。這樣魏軍沒有有利的作戰地形,在山川峽谷中,縱然有千軍萬馬也難以施展,魏軍十年不敢正視漢中。後來王平又採納了魏延的防禦策略,堅守待援,曹爽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兵。因此漢中在魏延王平手中幾十年安然無恙。


其次分析為何姜維防守漢中一個月內就失守。

其一姜維採用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思想,撤回了險要關隘的防守。姜維鎮守漢中也有幾年的時間,沿用魏延的策略,漢中不曾有失。256年,姜維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好北上伐魏,在上邦回合。但胡濟並未如約而至,導致姜維在段谷大敗。於是姜維開始檢討自我,認為漢中的防守有很大漏洞。姜維認為雖然外圍設置據點有利於防禦,但魏軍不能大舉進攻,根本無法消滅,更無法組織有力的反攻,於是姜維上書劉禪,將險要隘口的重兵全部撤回,企圖將魏軍吸引到漢中平原,依靠漢城、樂城堅守待援,並嚴密把守陽安關,趁敵人山山路崎嶇糧草不濟的時機出擊,一舉殲滅。姜維把這種防禦方法叫斂兵聚谷。


然而鍾會並沒有按正常套路出牌,集中優勢兵力重點進攻陽安,陽安守將蔣舒因寡不敵眾投降,陽安失守,魏軍十餘萬在漢中與蜀軍展開決戰,防守漢中的蜀軍既沒有戰鬥力也沒有數量上的優勢,而姜維卻被困在聯合與諸葛緒和鄧艾周旋,這樣整個漢中很快就被鍾會佔領。

其二姜維誘敵聚殲的方法很好,只是蜀國當時的國力已經日薄西山。魏延防守漢中之時,正是蜀國的強勝時期,兵精糧足,士氣正盛。劉備夷陵之敗,損失了幾十萬兵力,精兵猛將和文臣謀士基本犧牲殆盡。諸葛亮受白帝城託孤之時,蜀國已經積貧積弱,人才不濟,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諸葛亮曾先後六伐中原,把蜀國僅有的一點國力幾乎消耗殆盡。姜維掌握軍隊後,又先後九次北伐中原,再加上劉禪重新宦官黃皓,朝政頹廢,整個蜀國已經日薄西山,姜維能調動的軍隊也只不過五萬,而司馬昭伐蜀動用了將近二十萬軍隊,曹魏毅然有幾十萬軍隊在後方。姜維此時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無異於自殺,是自取滅亡。


其三蜀國人心渙散,恢復漢室已無可能,劉禪在蜀國已經不受擁戴。益州勢力分為本土勢力和劉備攜帶的荊州軍,但隨著劉備夷陵戰敗,諸葛亮連年北伐,荊州勢力幾乎消耗殆盡,而益州本土勢力與曹魏並無深仇大恨,益州強勝之時,本土勢力還想著恢復漢室。但蜀國連年征戰,死傷無數,錢財也有巨大的損耗,再加上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忠臣良將被打壓,蜀國尤其是益州本土勢力,都不願意做蜀國的犧牲品,這就是為什麼鄧艾區區三千人馬就能佔領成都。而防禦漢中的蜀軍也不願意誓死抵抗,因此鍾會大舉進攻漢中之時就有很多投降派,再加上姜維的防禦策略,漢中不到一個月九失守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防禦漢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有一定關係,但全把責任推在姜維身上,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滅蜀之戰時,蜀國全國的軍隊大約也只有10萬人左右,姜維手中只掌握其中一部分。姜維一直無法得到劉禪和蜀漢朝廷對諸葛亮那樣的信任和支持。主要原因是因為姜維要堅持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但是蜀漢朝廷的多數大臣都不支持姜維的北伐。朝堂之上要求以他人代替姜維大將軍職位的聲音一直不斷。姜維幾次北伐,後方的文官在後勤上扯皮、不願意配合,這也是姜維幾次北伐都無法建功的原因之一。雪上加霜的是,姜維和深受劉禪信任的宦官黃浩已經是勢不兩立。


影視劇中的姜維。

滅蜀之戰時,姜維的軍隊主力不在漢中,而在沓中沓中地理位置約在今甘肅省舟曲縣,是一個處於岷山、迭山環抱中的小型盆地,離漢中直線距離大約有300公里。姜維選擇駐軍這裡原因有三,一是因為拉長和蜀漢朝廷的距離,減弱朝廷對軍隊的影響;二是在這裡屯田,減輕軍隊的後勤和經濟壓力;三是這裡臨近魏國隴右,方便北伐。

但是駐兵沓中的選擇,說明姜維的戰略眼光也有問題。姜維自己帥軍偏居一隅,漢中守軍群龍無首,一旦姜維軍被分割包圍,就對全局失去了影響力。——到底是姜維缺乏戰略眼光沒有意識到這個危險,還是姜維意識到了危險,但迫於政治壓力被迫選擇沓中,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判斷。

魏滅蜀形勢圖。圖中可見沓中和漢中距離很遠,且中間夾雜崇山峻嶺,很難做到及時支援

顯然魏國也很明白這個形勢,魏軍滅蜀時,西路鄧艾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拖住姜維的主力,東路鍾會的軍隊則直撲漢中,中路諸葛緒軍的任務則是隔斷蜀軍沓中和漢中可能的聯繫。

此時因為蜀漢朝廷甚至不相信魏軍即將進攻,並沒有什麼作戰準備,各地軍隊面對魏軍的大舉進攻手足無措。

等到姜維好不容易擺脫鄧艾的糾纏時,漢中守軍已經投降了。姜維只好帶領軍隊去守衛劍閣這個成都平原的門戶。在劍閣與鍾會大軍奮戰多時,沒想到鄧艾的軍隊卻突進成都,擊敗成都諸葛瞻的大軍,蜀漢朝廷也選擇了投降。

滅蜀之戰示意圖。注意左上角的藍色圈中的沓中,那就是姜維軍,受到了鄧艾、楊欣、秦弘、王顏、諸葛緒多路魏軍的重點“照顧”。

面對這樣的朝廷和隊友,姜維也無可奈何。所以說主要責任在蜀國朝廷和劉禪,不在姜維。姜維作為大將軍,主要的責任是沒有儘早組織蜀國前線的防禦,尤其是漢中的防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