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是樓市的「遮羞布」,暫時無解!

地產圈子裡,常常會突然冒出“匪夷所思”的熱點。

比如最新,大家正在討論的是“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碧桂園的“塌樓+公關危機”,以及廈門房價。但突然間,一個冷門話題冒了出來,炙手可熱:為什麼存在“公攤面積”?這公平嗎?

當然不公平,而且是樓市“最大的不公平”。但它存在了20年,堂而皇之地成為重慶之外,所有內地城市的“陋規”。

在這兩天討論中,大家一致的觀點是:應該廢了這個“陋規”。

的確應該廢除!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暫時做不了這件事,甚至三五年內做不到。

什麼是“公攤面積”?按照“學術的口徑”,是這樣的:

產權人共同所有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築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築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注意,一般來說,公攤面積是不包括車庫的。如果包括車庫,就意味著車位已經被小區業主“購買過一次了”。如果開發商膽敢把車庫納入公攤面積,你就要聲張自己對車位的權利了。

公攤面積有多大?一般來說,不帶電梯的多層頂多10%,帶電梯的看“梯戶比”,一般來說佔總面積的20%左右。當然有更狠的,超過50%。一會兒我給大家看一個案例。

於是,對購房者來說至少存在“三個面積”:

1、開發商告訴你的面積:相當於“套內建築面積+公攤面積”;

2、套內建築面積:相當於“套內實用面積(可以鋪地毯的面積)+牆體面積(部分計算一半)+陽臺面積(封閉全算,不封閉算一半)”。

3、套內實用面積,扣除了牆體、柱子等真正能使用的面積。

當然,還有更復雜的情況:開發商偷來的面積,還有斜坡閣樓、非標準層的面積等等。

不管怎麼說,中國樓市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你買房子的時候,開發商告訴你這套房子是120平方米,但實際上你永遠搞不清楚真正的使用面積是多少。即便你自己拿尺子量出來,跟開發商論理,人家還可以告訴你:你沒有測量的資質,你的尺子不算數。

這就是樓市最大的不公平。你去買幾斤大米,都可以帶上自己的電子秤,跟小商販理論一下,最終搞明白自己到底花50塊錢買了多少大米。但你一輩子最大的消費,你幾乎沒有機會、沒有資格、沒有能力搞懂,你到底買了多大的房子。

你不動產證上的公攤面積準確嗎?不知道。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傳聞:一個小區,每家每戶的公攤面積之和,是遠遠大於“小區總的需要公攤的面積”的。當然,普通業主永遠沒有機會來驗證它、監督它。

所以,你即便是到死,自己住的房子到底有多大,都可能是個“羅生門”。

但是,你又必須為這個“羅生門”買單、納稅。未來,你還有可能以房地產稅的方式,為這些不屬於你的面積年年買單。

有人說,重慶為什麼能使用“套內面積”?其他城市為什麼不能學?當然可以學,但至少5年內都沒有機會。或者說,相當長的時間裡,重慶的經驗無法推廣。

為什麼?因為會帶來更大的社會焦慮,並對樓市產生價格上漲的刺激、暗示作用。

給你看兩個例子,就明白了。

公攤面積是樓市的“遮羞布”,暫時無解!

上圖是深圳海上世界“雙璽花園”的一套房子,也就是此前朋友圈刷屏的“5000萬蹲”的那個樓盤。截屏來自“深圳規土委”的“一手房源公示”,所以是貨真價實的。

可以看出,這套2棟34A的房子,總建築面積是425.28平方米,其中公攤面積是65.57平方米,公攤面積佔比是15.4%,應該說在高層裡非常合理了。

但根據超過15萬平方米的單價,我們可以推算出來:購買這套房子的業主,在花了將近1000萬的時候,還沒有“進門”。或者說,他為公攤面積支付了將近1000萬!

如果取消公攤面積,按照套內建築面積計算,這套房子的單價應該是:17.94萬元。也就是說,轉眼之間,這套房子單價就從15萬元變成了大約18萬元!

這將怎樣拉昇新房成交單價?深圳控制房價上漲的努力還能奏效嗎?

即便國家允許使用“套內面積計價,給老百姓的心理刺激也是非常強烈的。

更何況,還有下面這種“奇葩”:

公攤面積是樓市的“遮羞布”,暫時無解!

這是“僑城一號”的一個單位,房屋性質是“宿舍”,它的公攤面積竟然佔了總面積的60%!

77.26平方米的總面積,只能得到一套“戶內面積”(包含牆體)29.48平方米的小房子。如果按照總價折算,套內面積的單價將達到26.2萬元!

這又將給普羅大眾帶來什麼樣的心理衝擊?!

所以,“公攤面積”還會在較長時間裡存在,因為它是高房價的一塊“遮羞布”。(劉曉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