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

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指引了历代无数医家成为一代名医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但由于伤寒论的时代离我们太过遥远

而医圣仲景言简意赅语言、灵活多变的组方

也让伤寒论成为一部难懂的经典,困惑着无数医者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比如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般会认为太阳病是外邪直接侵犯肌表,身体感受风寒邪气所致,根据虚实选用桂枝或麻黄类方剂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但是体内有水湿、痰热、湿热、痰湿、瘀血等致病因素,或伴有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火上炎等病理情况,此时感受外邪,会是什么情况?该如何遣方用药?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临床常见壮热、口干、口渴、大便干结不通等表现,似乎是一派实症。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但是否没有口干、口苦、渴欲饮水,二便也正常的人,就一定没有阳明病呢?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厥阴病往往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但上热中的热是什么热?实热还是虚热?是少阳病半表半里之热,还是阳明病之里实热?下寒中的寒是虚寒还是实寒?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乌梅丸、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对应的病机都是寒热错杂,这些经方对应的寒热错杂病机有什么区别?临床上该如何区分和应用?

如果这些问题理解不清楚

那就算学用经方多年

也只能看着别人将经方用的出神入化

张仲景写下了伤寒论,而你却不会运用?遇到了这种病人,你怎么办

自己却的临床效果却时好时坏

难以取得患者长期的认可

就像:

某女,43岁,主诉慢性胆囊炎,右侧胁肋部疼痛伴腹胀满3周,其他临床症见纳少、口干、偶有口苦、眠差、偶有头痛、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滑。

某医处方: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柴胡15g 黄芩8g 清半夏10g 党参10g

生姜10g 大枣10g 川芎10g 桂枝10g

桃仁10g 白芍10g 丹皮10g 生甘草6g

茯苓15g

结果:患者服完后胁肋部疼痛未明显减轻,但口干咽痛明显,然后,患者就另找高明了……

为什么会这样?胁肋疼痛、口苦、脉弦不是小柴胡的症么?

痛者,不通也,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为何不起效?

如果现在您遇到这个病人,您该如何为这位医生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