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水肿的重要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我们看原文:“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因于气”,“气”指代是风邪,因为风邪所伤,就会引起浮肿。“四维相代”,“四维”指的是我们过去几节课所讲的:“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这是“因于寒”;“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因于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这是“因于湿”。第四个是“因于气”,后来的很多注家认为,这里的气指的是风气。寒、暑、湿、风,四个气,这四种邪气相互交替而伤害人体,就会产生阳气衰竭,整段话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段条文非常短,但是有几点需要请大家注意,因为前面都是“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最后“因于气”,很多人问这个气是不是指的是气郁?气机不通或者是气虚?不是这意思。这里的“因于气”就是风邪,因为《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所讲的“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所以,前后文要联系看——这叫“以经解经”,就理解为这地方的风和气,它两个是相通的,是一个意思。(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素问直解》里边也注解为这个气指的就是风,这是“因于气”,其实就是因为风邪。风邪伤人会产生肿,这里的肿大多数指的是关节的肿或者是下肢的肿,很多人说不是因为水气引起身体的肿吗?没错。我们要是再深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水会引起肿?水正常应该是流动的、循环的,它不流动了,或者是流动的速度慢了,循环不好了,就会引起肿。最常见的肿是腿肿,有的人是眼皮肿,按照现在医学来讲,这种身体的浮肿第一是与心脏的衰竭有关系,老年人心脏的阳气不足了,就是心脏的动力不足了,就会引起水肿。第二点水肿可能是因为肾脏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水液排不出去,这也容易引起肿。还有一种肿是肝硬化导致的腹腔的积水,容易引起水肿。这种肿从中医眼光看来是因为水代谢不好,水为什么代谢不出来呢?是因为这个风气——也就是身体的气机,流通不畅,气机流动不畅,水液代谢就慢。

所以,我们看到好多祛除水肿的方剂大多数都是辅助阳气,让气的动能增加,所谓的气的动能增加,实际上就是增强、恢复身体的代谢功能。身体的代谢功能,按照中医的眼光看来,可以理解为“气化”,就是气的这种运化。张仲景一般用五苓散、猪苓汤还有苓桂术甘汤,等等,这些方剂来治水肿。这个肿是因为水聚集引起的,什么能够推动水液代谢呢?那就是气,气的流动,就是风。我们身体自然而然会有这种风气,也就是这种气的动能所产生的一种运化。这个东西,中国古人把它叫做“气机”,其实很多词汇是互通的,也叫做风。我们看印度的医学,印度医学认为身体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的。“地”就是固体,像骨骼等;“水”就是水液;“火”就是火,就是动能,就是阳气;“风”就是风能,就是动的,这种让身体气机能够产生动的这种能量。这叫地、水、火、风,“四大”。对应到我们中医,是金、木、水、火、土。“金”指的就是固体,有形、有象、具体、坚固的东西;“木”指的是树木,对应的就是风,流动的、舒展的叫木;“水”就是流动的这个水液;“火”就是火能;土就是“主运化”的这种气机,中焦脾胃叫做土。金、木、水、火、土,这都是用来形容身体的不同的组成和不同的运化模式,用我们现代的词汇叫做说理工具或者是叫做理论框架。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就能把身体的很多机能,用文字解释清楚。我们都知道文字是用来解释、形容、比喻或者是阐述这个事物变化的,这是文字的功能。有的时候,文字是无法准确地形容这些变化的,只能是更加近似地来描述它。

中国古人用字非常谨慎,非常严谨,同时他用这个字来形容一件事物的时候,又是非常简单明了的,不啰嗦。所以,在这个地方气跟风是通用的。我们看《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后面的这段文字就能理解了,这个风气也就是气机,气运行的功能要是失常的话,水液代谢功能就会失常,淤积后就会变成肿,这就是身体所出现的表现。(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还会看到,除了水肿以外,还有一些是因为关节炎引发的肿。实际上这都是湿,湿多了之后变成水。我们我们看到中国古人有很多古典词汇来形容,比如严重了、黏滞不爽了,这是湿;如果要是堆积、淤阻了,那就是水气。以后我们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病叫做“水气病”,水气聚集在心这个部位,那么就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这是水气病,其实是水气和湿。它俩个最重要的根源实际上都是因为阳或者气,推动无力。所以,张仲景曾经说过一段重要的话,叫做“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痰饮这种病当用什么药来治?当用温药。温药就是温补通行阳气的这种药来给他治疗,叫做“当以温药和之”,讲的就这道理。

所以,学中医一定要把我们看到的条文与我们临床遇到的实际的情况和用药情况,连贯起来理解,就能理解得很透彻。反过来,我们看到肿病,从什么论治呢?肿病很好办,水肿,那是温阳化气,用化气行水的方法来治疗。再用比如说化湿利水的药,像茯苓、泽泻、猪苓、白术这些药,用这些药同时还要添加一些像桂枝,有的时候需要用一些麻黄,有的时候需要用附子,用这些温阳气的药来增强化湿行水的功效。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对应到临床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后世医家有很多人在温阳、化湿、行水的同时,还会用到一些风药,像防风、荆芥、苏叶这些药,来增强消肿的功效,尤其是我们看到近、现代的医家,喜欢用风药来行气、利水。这就是肿病需要用一些风药,用一些气药来治疗。

这段经文虽然只有五个字,“因于气,为肿”,能让我们在临床上打开思路。(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治疗下肢或者下焦小便不利的这种病的时候,有些医家就喜欢用木香、砂仁这种行气的药来开气、理气、行气,让水液迅速地代谢出去。就在五苓散、猪苓汤的基础上,再加上像砂仁、木香、苍术,这些气分的药,把这个气给行开、散开。有的人喜欢加陈皮,当然每个医家,用药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它的基本的医理是相通的,都是来行气。这样一来,水湿就容易代谢出去。所以,我们理解了这段话,就能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