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新譯]

天下萬物都由道而產生,由德去滋養;由物賦予形體,由勢實現成功。所以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

道之所以尊,道之德所以貴,就在於對萬物從不有意作為,而是以一種順乎自然的態度對待它們。

所以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使萬物結果、成熟,對萬物滋養、保護。

道產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成就萬物而不自恃其功,長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這正是道的深沉而悠遠的美德。

[會意]

這一章老子講的是大道化生宇宙萬物的法則,即天下萬物的發育成長過程。

老子認為,萬物的生長髮展有四個階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第一階段為“道生之”:萬物由“道”而構成,依靠“道”才能生出來。老子描述萬物生長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出氣,氣生出陰陽,陰陽相合生出萬物。第二階段為“德畜之”:莊子說:“物得以生謂之德。”萬物產生之後,各自得到自己的本性並依靠自己的本性維持自己的存在。“德”是由“道”化生而來,“道”通過“德”來對萬物發生作用,“德”把“道”的能量轉化為生命養分以滋養萬物。第三階段為“物形之”:有了自己的本性之後,再有自己的形體才能成為物。“道”和“德”賦予萬物之形體,萬物從無形中生出有形並依據各自的本性而成長。第四階段為“勢成之”:“勢”者,自然之機也。勢至而生,無所不生。勢至而成,無所不成。萬物的發展和形成在周圍自然環境、外在條件中形成其內在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旦成勢,便勢如破竹,勢不可擋。馮友蘭認為:在這些階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沒有“道”,萬物無所從出;沒有“德”,萬物就沒有了自己的本性;所以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張其成說:“道德就好比父母,一個人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萬物對道德一定要尊崇。”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老子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的尊貴在於不干涉萬物的成長,而順任萬物自我化育,自我完成。“萬物皆由道生成,而道之生萬物,亦是無為而自然的。萬物之遵循於道,亦是自然的。在老子宇宙論中,帝神都無位置。”(張岱年語)

因為“道”並不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創造萬物,所以老子又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生長了萬物,卻不以萬物為己有;“道”使萬物形成,卻不以為自己有功;“道”是萬物的首長,卻不以自己為萬物的主宰。這是一種只講奉獻而不求索取的偉大精神。“這些觀點表明,萬物的形成和變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種預定的目的。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思想。”(馮友蘭語)

老子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老子把生、畜、長、育、亭、毒、養、覆八段歷程,全歸之於一道。以道設教,以道垂統,以道傳道。“宇宙、天地、萬物、萬事、萬理、萬法,一以貫之者,道也;一以存之者,道也;玄之又玄,為萬德出入之門戶者,亦道也。”(肖天石語)

老子說的“玄德”是合道之人的德性。老子對“玄德”予以歌頌,目的是倡導人們效法大道無私無慾的精神,並把它當作修身之寶、傳家之寶、傳世之寶。

馮友蘭說:“老子思維方式的精彩處,就是把天道展示出來以證人事,並以此形成自己別具特色的天人一體觀。”“道生之,德畜之”,老子這六個字博大精深,以昭示天理之道和承載人倫之德相統一創立了他的道德文化體系。萬物生長的四個階段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四個階段。“道”是宇宙的根本, “德”是做人的根本。 “道”是能量,“德”是精神。能量是生命物質,精神是生命境界。能量由道吸取,境界靠德滋養。道德傳家,最為關鍵的是傳承怎樣做人。怎樣做人,應該是人生的第一課。這些年,家庭不教怎麼做人了,學校不教怎麼做人了,單位也不教怎麼做人了。所以就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怎麼做人了,相當多的人不幹人事了。一撇一捺是個人,人有人品,有人格,才能活出尊嚴,活出品位。人的寫法很簡單,但怎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功課。一撇一捺是個人,這一撇是道,一捺是德。道德二字形成一個人的人格支撐,人這一輩子能不能活明白,能不能做一個大寫的人,全都著落在這 “道”“德”二字上。我們看看這 “道”字的寫法,上面一個首字,下邊一個走之。首者,頭也。頭者,頭腦也。用頭腦去走路,走的是思維之路,老子道學就是一部思維學,思路決定出路。人人都長著一個腦袋,但不是所有的腦袋都會思考,大多數人的腦袋長在別人肩膀上,所以我用道字起頭作個上聯叫做:“思路決定出路,道行天下全仗一副頭腦。”再看這德字的寫法,左邊是個雙立人,右邊是十四一心,十是十方,四是四海,一心是一顆心,一顆什麼心?一顆良心!德字也是說的走路,是要用心去走路,走的是心靈之路,心正不怕路歪,用德字起頭作個下聯:“心正不怕路歪,德被十方只憑一顆良心。”大道至簡。用老百姓的話說,道就是天理,德就是良心,天理即天道之理,良心即良善之心。中國人向來注重“人文”精神,“人文”就是一種心的素養,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人文精神關鍵在於人心,一切道德,全從人的心裡流出。所以修道必須先修心,養德必先養心。這顆“心”是通天融地的天心,是懷柔天下的愛心,是濟世利人的善心。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好人,首先要看他那顆心是不是一顆有良知的心。進入良心的境界,人心自然安樂。良心一旦變成貪心,好心就變成了壞心,好人也就變成了壞人。一旦天理泯滅,良心泯滅,道德也就崩潰了,就什麼壞事都敢幹。

[道歌]

道生德蓄物賦形,

順乎自然大勢成。

人格支撐唯道德,

天理良心是證憑。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誦讀者簡介:何豔紅(明荷)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編導;世界老子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國學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禮學中心特聘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近年來,積極組織、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主持省內外千人以上大型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近百場。多次受邀主持伏羲祭祖大典、祭孔大典等大型活動。2017年4月11日創建“明荷經典誦讀”平臺,用聲音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作者簡介:董延喜,號延熹道人,外號老道。《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他創辦的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被譽為“網絡弘道第一人”;他先後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策劃創意,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是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策劃師;他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接地氣的大眾讀本;他在全國各地講授老子文化390多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他所研發的“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1章:人格支撐唯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