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说,

“手艺人靠的是手,

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人与动物的分离就是从“手”开始的,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通常被称为“手艺人”。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千年农耕社会留下来的古训。手艺人组成的三百六十行,丰富了物质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

他们灵动美妙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间,手的力量在一动一静之间完美呈现;手的背后,则是一个个平凡的民间艺人在演绎他们的手艺故事。这双手,或许长满干茧,也许弯曲不直,却缔造出属于中国匠人的荣耀!

拉胚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多年的拉胚,指甲被碱性的陶土腐蚀,仿佛被土吃了般,这一双沟壑纵横的手是蔡炳盛一辈子的勋章。

福建建阳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炳盛对传统工艺的追求,从15岁拉胚开始就没有改变。每个盏都经由他进行纯手工揉泥,用以复苏泥性。全手拉胚,胚体更是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凭借手对泥的感觉,拉出的胚体几乎不需要精修,只需要修底足落款。

玩黑泥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见惯了黄泥拉坯,来看看黑泥。17岁初中毕业,张文亮就开始学习制作平定刻花瓷,成为了专职“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他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头却依然是轻巧的、灵动的。

制鼓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作为彭氏传统手工制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关节突出,这正是长期制鼓反复拉伸绳子留下的。即便随儿子进城安家,他也一个不落地带上了所有制鼓工具。只要有人订制,他便操刀献艺,自己也能乐上好一阵子。“只要有人需要,我都会做,直到拿不动刨刀了。”

雕龙头杖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从40岁那年迷上雕龙头拐杖至今,陈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拐杖。如今,他不画稿,拿到一块木头,看一眼形状和天然纹理,适合雕刻什么样的龙头,心里就有数了。拙木一块,从他的手中却能龙头跃然而起,拿着刻刀,沾着刨花的手,比千万人更懂年轮。

打剪刀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68岁的张尚志是唯一一位还在打制剪刀的手艺人。打一把正宗的后山剪刀,要经历24道工序,锤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张尚志早上6点到作坊,晚上6点才回家。这种习惯,他保持了整整50年。

做油纸伞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在云南荥阳村,还有4个人做油纸伞,80多岁的郑家朝是手艺最精良的人。他选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伞骨、伞头和伞眼都是亲手车出来的,包括最后一道工序盖印。郑老做一把油纸伞需要4~5天时间,售价15元。

开脸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徐家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靠着家传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画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鉴,他在数十年的落寞中印出梁平年画的复苏,也在一道道工序里复活了老辈的记忆。梁平木版年画最独特的一招就是套印完后的点彩,又叫开脸。徐家辉这一点,就决定了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一双双手艺人的手,承载着快时代的慢技艺。

制香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编织柳编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木匠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画糖人的手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在《民艺论》里说到:当今的时代正在急剧的变化着,所有的事物也许会匆匆流逝。时、心及物都迅速地成为过去。因循守旧的重荷而使之沉沦,而在我们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转过来。

未来是新的,过去也是新的。原先习惯的世界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回归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过的镜子一般,照出来的都是新而鲜亮。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是啊,世界是浮躁的,

但手艺人是安静的。

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

先成就它,

才有可能成就自我。

他们从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却默默地用双手

承载着这个国家的温度。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

最珍贵、不能代替的,

就只有一个字——“人”。

因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我们都应该

尊重每一位拥有匠心的手艺人。

尊重每一件手工作品。

手艺人|一片丹心照玉壶,污浊双手铸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