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說,

“手藝人靠的是手,

手上就必得有絕活。”

人與動物的分離就是從“手”開始的,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通常被稱為“手藝人”。

“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這是千年農耕社會留下來的古訓。手藝人組成的三百六十行,豐富了物質生活,推動著社會發展。

他們靈動美妙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間,手的力量在一動一靜之間完美呈現;手的背後,則是一個個平凡的民間藝人在演繹他們的手藝故事。這雙手,或許長滿幹繭,也許彎曲不直,卻締造出屬於中國匠人的榮耀!

拉胚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多年的拉胚,指甲被鹼性的陶土腐蝕,彷彿被土吃了般,這一雙溝壑縱橫的手是蔡炳盛一輩子的勳章。

福建建陽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炳盛對傳統工藝的追求,從15歲拉胚開始就沒有改變。每個盞都經由他進行純手工揉泥,用以復甦泥性。全手拉胚,胚體更是一氣呵成,乾淨利落,憑藉手對泥的感覺,拉出的胚體幾乎不需要精修,只需要修底足落款。

玩黑泥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見慣了黃泥拉坯,來看看黑泥。17歲初中畢業,張文亮就開始學習製作平定刻花瓷,成為了專職“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燻烤,十分質量十分苦。”他跟父親學會了黑釉配料,跟大爺學會了燒窯,跟舅父學會了手工拉坯。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頭卻依然是輕巧的、靈動的。

制鼓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作為彭氏傳統手工制鼓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關節突出,這正是長期制鼓反覆拉伸繩子留下的。即便隨兒子進城安家,他也一個不落地帶上了所有制鼓工具。只要有人訂製,他便操刀獻藝,自己也能樂上好一陣子。“只要有人需要,我都會做,直到拿不動刨刀了。”

雕龍頭杖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從40歲那年迷上雕龍頭柺杖至今,陳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柺杖。如今,他不畫稿,拿到一塊木頭,看一眼形狀和天然紋理,適合雕刻什麼樣的龍頭,心裡就有數了。拙木一塊,從他的手中卻能龍頭躍然而起,拿著刻刀,沾著刨花的手,比千萬人更懂年輪。

打剪刀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安徽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68歲的張尚志是唯一一位還在打製剪刀的手藝人。打一把正宗的後山剪刀,要經歷24道工序,錘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張尚志早上6點到作坊,晚上6點才回家。這種習慣,他保持了整整50年。

做油紙傘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在雲南滎陽村,還有4個人做油紙傘,80多歲的鄭家朝是手藝最精良的人。他選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傘骨、傘頭和傘眼都是親手車出來的,包括最後一道工序蓋印。鄭老做一把油紙傘需要4~5天時間,售價15元。

開臉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徐家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靠著家傳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畫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鑑,他在數十年的落寞中印出梁平年畫的復甦,也在一道道工序裡復活了老輩的記憶。梁平木版年畫最獨特的一招就是套印完後的點彩,又叫開臉。徐家輝這一點,就決定了人物的喜怒哀樂。

這一雙雙手藝人的手,承載著快時代的慢技藝。

制香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編織柳編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木匠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畫糖人的手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曾在《民藝論》裡說到:當今的時代正在急劇的變化著,所有的事物也許會匆匆流逝。時、心及物都迅速地成為過去。因循守舊的重荷而使之沉淪,而在我們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轉過來。

未來是新的,過去也是新的。原先習慣的世界現在是不可思議的世界。在我們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迴歸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過的鏡子一般,照出來的都是新而鮮亮。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是啊,世界是浮躁的,

但手藝人是安靜的。

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

先成就它,

才有可能成就自我。

他們從不問什麼是“工匠精神”,

卻默默地用雙手

承載著這個國家的溫度。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

最珍貴、不能代替的,

就只有一個字——“人”。

因為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

我們都應該

尊重每一位擁有匠心的手藝人。

尊重每一件手工作品。

手藝人|一片丹心照玉壺,汙濁雙手鑄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