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沈從文開福行(有聲)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文化無言卻最觸及心靈

名人有聲更能引領風尚

《湘江北上》有聲雜誌

帶你聆聽名人筆下的開福風情

△點擊上方按鈕,聆聽有聲雜誌(朗讀/亞坤)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四,長沙五一路,省政府招待處,凌晨四點左右,天還未亮,有三位客人匆匆而來。

他們是昨晚八點從武漢坐汽車來的。

年紀最大的李老先生,年六十七歲,在北京做度量衡局長。個子較胖的查阜西,年六十一歲,古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沈從文、巴金、張兆和合影)

年輕些的叫沈從文,時年五十四歲,作家,文物研究專家。

這是十九年後,沈從文再次來到長沙。

儘管這次出行成了“病號”,但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舊地重遊,和上次完全不同,心情還是不錯。

“長沙天氣極明朗。空氣溼溼的,許多樹葉子還綠綠的,芭蕉葉也長得好,葉子還未吹破……”

在給愛人張兆和信中,他繼續寫道:“陽光下一片片白牆黑瓦,給人印象很新。”

到長沙看了一天博物館,因“高血壓心臟病”,他又兩次去了醫院。

二十九日,病情加重,沈從文住進了湘雅醫院,且一住就是五天。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晚年沈從文與孫輩)

第一天,他還感覺病房“空氣冷冰冰的、毫無性格、無情感”。第二天,因為小蔡醫生的到來,心情好了不少。

他給張兆和寫信說:小醫生“生長得眉清目秀,人又聰明又有意思,晚上還和我們談天。”

“我如是個有女兒的老太太,一定就看中了。”

住湘雅醫院四樓病房,沈從文很開心:“從窗口望去早晚都是極好風景畫樣子,遠近房屋和樹木在溼溼霧氣中,非常溫柔。”

他還發現,樓下是院校中一條大路,每逢早晚上班散學時,有上千學生走過,且學生以湘廣鄂三省為多。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黃永玉1947年為沈從文小說《邊城》所作木刻)

出院後,沈從文除了到博物館開會,還去了一大廟,看見有百十尼姑在織帳羅,“每人月可得四十元,比許多小學教員好。”

他聽說這廟裡有唸經例行法事的,也有生產模範,年青的尼姑還可自由還俗。知客的“穿得乾乾淨淨,充滿了人情味。”

“聽說方丈是大學生改業的,可惜人到北京開會去了,見不著。”

今年是沈從文先生去世三十週年。我已寫了一系列文章,《紀念沈從文先生去世三十年:長沙行》是第九篇了。按慣例,我到沈從文先生去過的幾個地方走走。

盤點一下,不知不覺,我來長沙生活整整二十四年了。畢業後分配在長沙國有企業當工人,然後下崗,再創業,無論做什麼,我都沒有離開過長沙。可對於長沙,我感覺還是有些陌生。

就說六十二年前沈從文先生住過的湘雅醫院吧,總以為老房子早已毀掉,現在就是高樓大廈了,真不知還有四層樓的病房。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但最吸引我去湘雅醫院的還是蔡醫生,按照沈先生的描述,年紀和大兒子沈龍朱差不多,一九三四年左右出生。

前不久在北京,我聽作家顏家文先生說,八十四歲的龍朱先生還在堅持晨跑、冬泳。

那麼,我猜想,曾給沈從文先生留下美好記憶的蔡醫生,也應該活得精神虎虎的。

我給原中新社同事劉柱打電話,他現在的“湖南醫聊”新媒體健康平臺做得風生水起,醫院人脈資源廣泛。

劉柱很爽快地幫了忙,但幾天下來,沒確切的音訊。我在找熟人聯繫的同時,便直接去了醫院。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沈從文題、黃永玉作 木刻版畫《妹仔的大事情》

醫院院辦梁主任很熱情,引見了黨辦唐主任,她們還安排院史館黃素娟,帶我去看了老住院大樓。

無奈,這些紅白相間的房子正在進行整修,被安全網包裹著,不準人進入。我想到沈先生住過的四樓去看,也就只好等下次了。

小黃邊走邊告訴我,查了相關資料,目前退休醫生沒有發現姓蔡的,她說如果在世的話,一九五八年籌建湘雅二醫院可能過去了。

她還說,蔡醫生也有可能調到全國別的地方去了。“湘雅醫學院老校址還在,有不少老房子,值得一看。”

七月長沙的炎熱天氣,室外溫度高達四十度左右,在這樣的日子裡,哪怕醫院附近,街上的行人都很少。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我背起相機,轉過一道巷子,在寫有“湘雅醫院”的灰字白底裝橫的紅牆下,看見矗立著一塊灰白色水泥廣告牌。

廣告牌上,寫著毛主席的話:“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暗紅色的字,橫斜豎直,揚撇抑捺,蒼勁有力。

二OO二年,創辦八十八年湘雅醫學院,整體搬遷到長沙河西。

老校址很安靜,紅色的牆壁剛翻新不久,掩映在翠色的樟樹下。陽光滑過茂盛的樹葉,在地上篩下斑駁的光影。

漫步其中,真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不過,沒有找到蔡醫生,我的心情還是有些失落。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文化名人話開福》有聲雜誌,更多精彩點擊專題收聽↓↓↓

刘明:沈从文开福行(有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