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集團涉嫌造假 騙取十多億科研資金 科技部介入 調查

常林集团涉嫌造假 骗取十多亿科研资金 科技部介入 调查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繼遠 北京、濟南報道

“得液壓者得天下”,液壓件是工程機械行業的核心部件,我國目前高達70%的高端液壓產品依靠進口。整整6年前,工程機械行業知名主機制造企業山東常林集團高調宣佈其成功突破國外對液壓件的技術封鎖,掌握核心技術並通過國家級鑑定。

打破國外數十年技術壟斷的突破不僅讓常林集團獲得了諸多榮譽和政策支持,其在後續科研課題的申報上更是如魚得水。

然而僅僅3年時間,常林集團的液壓件不僅未能走向市場獲取利潤,反而在2015底陷入資金鍊斷裂的危機之中,之後於2017年7月25日經當地法院裁決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詭異反差背後隱匿的真相是,常林集團不僅在當時並不具備完成實驗的基本硬件條件,其實驗數據也遠遠達不到技術標準裡的要求,所謂國際領先的產品因為“不可靠”更是無法獲得市場認可。

不過,常林集團卻依靠“國家級鑑定”的光環並通過涉嫌科研造假、財務造假的手段接連獲得來自國家以及省市多個部門給予的十多億元的科研資金支持以及數十億元的銀行貸款支持。

常林集團最終在不斷下行的市場形勢下一敗塗地,然而數十億的銀行貸款以及十多億元的科研資金的損失又該由誰來承擔責任?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臨沭縣已經成立專案組介入調查常林集團。“主要是查資金問題。”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科技部也已著手對常林集團涉嫌科研造假的情況進行調查。

試驗檯無法滿足試驗要求

2012年8月7日,這是常林集團掌門人張義華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就在這一天,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在山東臨沂舉行的“高端液壓元件新產品及產業化發佈會”上宣佈,山東中川液壓有限公司(下稱“中川液壓”)的高端液壓產品通過了國家級鑑定。

此前一天,國家工信部委託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組成11名專家的鑑定委員會,對中川液壓兩款液壓軸向柱塞泵、一款迴轉馬達、一款主閥進行了鑑定。

中川液壓是常林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0年2月1日,總投資26億元,一期投產於2011年10月份,主要生產液壓泵、馬達、迴轉裝置等挖掘機用液壓主件,這也是當時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液壓產品項目。

“我們常林集團一定要打破外國人的壟斷,打造自己的液壓產品。”張義華曾對這個項目滿懷期待,2012年8月7日這一天,張義華的夢想得以實現。

“掌握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重大突破”、“填補國內空白”等溢美之詞鋪天蓋地的出現在媒體報道中,與常林集團產生鏈接。

從具備較為完整的工藝流程能力, 到可以進行液壓主件的生產製造,再到通過國家級鑑定僅用了10個月時間,常林集團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可謂神速。這曾是四大國有液壓研發和生產企業數十年來的孜孜以求的目標。不過,面對市場的考驗,常林集團所謂打破國際壟斷的液壓件就現了原形。

“從通過鑑定到現在,基本上沒有主機生產企業採購。”7月28日,曾在中川液壓工作過的常林集團中層劉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當年發佈會當天還邀請了眾多主機生產企業老總,但是並沒有企業簽訂採購訂單,“山河智能的老總說你們家這麼做,就通過鑑定了?”

實際上,雖然斥巨資購買了多臺進口試驗設備,然而這些試驗檯尚不能滿足產品研發的試驗要求。

按照國家標準規定, 在液壓產品研發的規範流程中,柱塞泵的研發需要完成衝擊試驗、耐久性試驗、超載、高溫試驗等規定的型式試驗,還要裝到主機上進行考核。一位曾在常林集團工作的專家馬川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型式試驗是指在液壓產品研發過程中, 為考核產品一系列設計指標以及可靠性和穩定性等必須要做的驗證性試驗,在隨機小批量元件滿足所有型式試驗指標後, 還需要元件裝到主機上進行實際工況下的考核”。

國家標準裡面規定, 型式試驗裡的衝擊試驗所要求的最高壓力等級是元件額定壓力等級的1.25倍或者最大設計壓力, 取兩者高的作為實驗壓力。 常林集團在此次鑑定中的液壓泵是仿製日本川崎公司的K3V112泵, 其額定壓力是343公斤,最大壓力392公斤。按國家標準規定, 做衝擊實驗的試驗檯應該達到的壓力等級最少是428公斤, 而常林集團當時所擁有的三個試驗檯的最高壓力達不到428公斤, 試驗檯主泵的最高設定壓力是350公斤。 馬川表示,“壓力等級達不到也意味著標準裡面規定的衝擊試驗沒法完成。”

那麼,當時的實際試驗情況是怎樣的? “衝擊試驗當時做的是50公斤5秒,瞬間加壓到300公斤保持5秒,做了有幾十個小時。”劉明表示。

而按照國家標準規定,衝擊試驗需要做十萬次。“如果按照衝擊試驗的高低壓及過渡時間計算, 10萬次的試驗時間最少在幾百小時,幾十個小時肯定是不符合規定要求的。”馬川表示,“428公斤的壓力也是超載試驗的要求壓力,超載試驗還是產品出廠試驗的要求科目,也就是說,中川液壓出廠的產品是沒有辦法完成規定的超載試驗。 所以十個月時間,連基本的研發流程都走不完, 何談通過鑑定,實現技術突破的。”

正常的試驗標準都無法滿足,中川液壓的所謂高端液壓件又是如何順利通過國家級鑑定的呢?

“私下操作。”劉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鑑定組前往臨沂之前,常林集團已經向各大主機廠商發出邀請函。 也就是說,常林集團對中川液壓的產品通過國家級鑑定已是胸有成竹。

賣一臺泵賠4000元

試驗條件都無法得到滿足,常林集團所謂國際領先的產品真的靠譜嗎?各地趕來的主機廠商老總通過行動給出了回應。

“沒有一家下訂單。”劉明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大型主機廠從沒有采購過,而僅有的一些銷售也是面向山東本地幾家小型主機廠。

《華夏時報》記者獲得一份數據顯示,中川液壓2013年的含稅銷售額是2600萬元,2014年含稅銷售額突破1億。

“這裡麵包括6噸、8噸、20噸和40噸多個產品,所謂核心技術突破的主要是20噸的泵。”劉明表示,中川液壓的產品在主機市場始終無法獲得銷售,最後只能去做配件維修市場,這也是為什麼2014年銷售額過億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便宜,賠著賣,一個兩聯泵賣8000元,實際綜合成本在1.2萬元左右。”

劉明表示,由於產品可靠性差,在保修期只有短短三個月的後市場,中川液壓液壓件產品的返修率高達5%-7%,而一線國際大牌的返修率只有千分之一左右。中川泵的返修率是國外廠商的幾十倍。

事實上,常林集團董事長張義華對於中川液壓液壓件的可靠性也心知肚明。

在2016年年底的一次職工代表大會上,張義華曾公開向員工表示:“我們的液壓件,如果能把可靠性問題真正解決,我們就能實現......”。

雖然所謂的高端液壓件產品在市場上始終未能獲得認可,但是這並不妨礙常林集團憑藉這頂“國家級鑑定”的光環去獲得各種科研資金和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

“有其他液壓企業聽說常林集團在申報項目,基本上就主動迴避了。”常林集團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至2015年,常林集團至少申報了30個項目。其中,獲得國家專款資助的項目至少13個,累計獲得國家專款支持資金近15億元,年均2.5億元。

其中,常林集團獲得資助的省級與國家級項目當中至少有 8個項目與液壓元件和系統技術相關,如“山東省液壓技術重點實驗室”、“工程機械高端液壓元件及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50噸及以上挖掘機成套液壓系統研製和應用示範”等。

其中2015年6月份,以常林集團為主體申報的臨沂市高端液壓元件及系統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方案獲得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式批准。批覆方案顯示,國家、省、市將組織專項資金3億元,通過風險補償、股權投資等方式,對試點產業重點扶持。

2015年9月分,山東常林集團節能液壓元件及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獲得科技部的批覆,常林集團因此獲得的專項資金支持為1.59億元。此外,常林集團還曾多次獲得山東省以及臨沂市幾千萬乃至上億元的項目支持資金。

技術實力徒有其名、產品不可靠,常林集團為何又能連續多年獲得國家以及山東省的各種項目支持資金呢?

“一些技術指標、科研人才以及財務數據都存在造假的情況。”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涉嫌多年對財報進行造假

“在常林集團用於向有關部門申報國家項目的一套財務報表(下稱A版報表)裡面,常林集團的營收和淨利潤數據與行業趨勢嚴重不符,也不符合企業運行的實際情況。”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在2013年A版報表中,常林集團全年營業收入為42.28億元,而在B版報表中,營業收入僅有1.69億元。二者相差40多億元。A版淨利潤是2.82億元, B版淨利潤是負的0.97億元, 相差近3.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B版報表中蓋有常林集團和審計機構的公章以及兩位註冊會計師的名章,也就是說B版財報是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過的。

2015年的A版財務報表顯示,常林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0.2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超過18%,淨利潤4.198億元,同比增長22%。

?而當年受實體經濟低迷影響,工程機械行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徐工機械、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三大工程機械巨頭2015年的淨利潤分別是5059萬元、8300萬元和1.39億元,降幅均超過80%。

常林集團不僅營收、淨利潤逆勢上漲,在營業總額遠遠低於徐工,三一和中聯總和的情況下, 淨利潤竟比三家工程機械巨頭總和還要多。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2015年7月份,常林集團已開始出現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拖欠的情況。

除了財務報表涉嫌造假外,常林集團在2014-2015申報《山東省高端液壓件工程實驗室》的過程中,還將已經離職的外籍專家虛報為項目參與人員。

“實際上,2013年春節後不久,常林集團聘任的8名瑞典專家就已經被常林集團解聘,日本專家也大多離開,僅剩下3-4人。”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此外,在國家批覆的重要科技攻關項目上,常林集團也存在挪用國家撥付的科研資金等違規情況。2013年12月23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50噸及以上挖掘機成套液壓系統研製和應用示範”課題啟動會在山東常林集團北京研發中心正式啟動,該項目獲得國家撥付專款700萬元左右。項目計劃書顯示,常林集團需要提供5600萬的配套資金。

然而,常林集團不僅未提供配套資金的支持,700萬元的國撥費用也僅支出不到300萬元。“這個項目並沒有專款專用,因為在2017年6月份給項目合作單位哈工大、太原理工打款的時候是從第三方公司臨沭縣精倫液壓有限公司打的款。”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科院計算所的財務專家在該項目2017年5月初的中期檢查中也曾指出,常林集團在項目資金使用方面存在違規的情況,包括沒有建立專門賬號, 專款專用等情況。

實際上,在2015年爆發資金危機後,常林集團研發人員的工資也被拖欠,2016年3月份,常林集團先後解散了“十二五”項目在臨沭和北京的研發團隊。不過,在研發團隊遭解散、項目資金去向不明、配套資金不到位、項目長期停滯的情況下,常林集團依然順利的完成了中期驗收。

“常林集團向主管部門曾申請更改關鍵技術指標和系統參數特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這些指標修改後,這個國家級的“十二五”項目也失去了進行研發的意義,“市場上就有成熟的產品和系統,還研發什麼?”

除以上項目外, 常林集團在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項目的信息也是疑點叢叢。

“您說的內容,財政部、發改委、科技部、機械聯合會多次來審計過了,相信有結論,您也可以向他們瞭解。”9日下午,常林集團董事長張義華回覆《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證實,臨沭縣也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公司現在已破產重整,您要的情況與管理人聯繫吧,他們對公司前期情況有全面系統的審計。”

“我現在不方便回答你的一些問題,時間點不是很合適,以官方公佈的消息為準。”負責常林集團破產重整的管理人表示。原常林集團總裁鍾默也婉拒了記者的採訪請求,他表示自己已早在2015年之前離開了常林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