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大增值」的年代,盛宴背後的家庭危機

【導讀】這是一箇中國人“財富大增值”的年代,也是一個家庭債務風險劇增的年代。比如在2016~2017這一年時間裡,只要買了房,財富就直線上升。財富盛宴背後,是老百姓加足槓桿,鎖定了未來25年以上的現金流。但很多人突然發現,財富增值了,錢也沒有了。

有調查機構統計顯示,我國家庭槓桿率近年來逐年攀升,2006~2016年槓桿率從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達到50%上下,10年間增長3倍。這一債務累積速度令人擔憂。

“財富大增值”的年代,盛宴背後的家庭危機

1、 從“怕欠債”到“高負債”

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這是老一輩中國人的理財觀念。 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資產增值速度過快,年輕人比從前更願意消費和貸款了。不知不覺,部分國人財務狀態已經從“怕欠債”轉變到“高負債”。

上海白領王小姐2016年在長風公園附近買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改善性住房,總價近千萬,夫妻倆月供超3萬元,這接近家庭月收入,平時開銷要蹭老人的退休金。

北京34歲的李先生感嘆,夫妻倆“啃老”買了房子,一套自住房、一套學區房,每年房貸要還20萬元。家裡6口人,倆娃上學,還要養車,合計每年支出超過40萬元,日子過得緊巴巴。

在北京這種一線城市,競爭激烈、壓力大,他們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到以後孩子長大點開銷會更大,總是很焦慮。

李先生和王小姐的生活現狀代表了一批在城市打拼的中青年“群像”。

之前,在網絡上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深圳中興科技員工跳樓和華為清退34歲以上員工等事件,暴露出“中年危機”的現實。在家庭負債壓力過大背景下,中年人需要揹負四座“大山”:房貸、車貸、贍養老人、教育子女。

很多家庭敢於高負債,是基於資產持續升值、收入不斷提升,一旦出現資產估值水平下降、收入下降,家庭負債能力就不可持續。不敢辭職、不敢生病、不敢要二孩,成為當前不少家庭的真實想法。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鋒指出,從國際比較來看,2016年中國居民部門負債和勞動報酬之比是90%,而2008年不到50%;美國這一比值2008年是140%,2016年降到118%。可見,美國居民部門在去槓桿的同時,中國的居民部門在加槓桿。

負債跟勞動報酬的比值,可以衡量一個家庭的負債程度和家庭債務風險。家庭收入越低,負債和勞動報酬之比越高,消費傾向越容易受到債務影響。 從90%的數字不難看出,快速升高的居民部門槓桿,正在對居民消費造成影響。

“財富大增值”的年代,盛宴背後的家庭危機

2、 房貸成為中國家庭債務大頭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國強認為,現在中國家庭債務風險被忽視了,監管部門應該將它跟企業債和地方債風險放到同等重視的程度上來。

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都在敲響家庭債務風險的警鐘。2017年11月,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發佈的《三季度中國去槓桿進程報告》指出,居民部門槓桿率依然延續上升趨勢,從2017年二季度的47.4% 上升到三季度的48.6% 。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家庭債務課題組發佈報告指出,2013年至2016年,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由30.7% 上升到44.4% ,已經超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前的家庭債務累積速度。

這還不包括公積金貸款等其他渠道的家庭債務,如果將這些因素均考慮其中,2016年底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可能超過60%。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家庭債務報告執筆者寧磊表示,2017年中國家庭短期貸款遠遠超過中長期貸款增速,說明一些家庭持有的現金、銀行儲蓄、金融資產等流動性資產趨緊,需要借短期貸款補貼流動性。

與此同時,像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網絡消費貸款以及大量沒有牌照的網絡小貸迅猛增長,且尚未統計到銀行短期貸款中,若將其都統計在內,家庭的債務槓桿會更高。

房貸成為中國家庭債務的大頭。 近期,西南財經大學下屬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了《中國工薪階層信貸發展報告》,報告調研了逾4萬戶家庭數據和12萬家庭成員,發現工薪家庭平均總信貸需求額為26.5萬元,其中房產信貸需求額為22.5萬元。工薪家庭平均實際信貸額為12.5萬元,其中86.3%是住房信貸。

可見,李先生和王小姐這樣的買房負債群體,成為居民槓桿率飆升背後的重要推動力。

“財富大增值”的年代,盛宴背後的家庭危機

然而,巨大的債務壓力、瘋漲的房價,並未讓中青年群體的購房慾望得到遏制。背後原因錯綜複雜,子女教育無疑是重要推動力之一。

想到繼續增加負債買房,在京城上班、已在燕郊購房的宋先生感到壓力倍增。“燕郊教育水平不高,公立學校教育水平還不如老家。為了孩子上學,硬著頭皮也得去城區買套房。”

2017年以來,我國採取了堪稱“史上最嚴”的房地產調控措施,但依然抑制不住居民買房的熱情,甚至部分非住房貸款“暗度陳倉”流入房地產。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王夢雯表示,2017年3月以來,短期消費貸款同比走勢大幅攀升,明顯偏離穩中有升的零售額。按照社會零售額同比走勢估算,2017年3月以來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約3700億元,估計約有3000億元流向樓市。

顯然,這種變相“短貸長用”的行為,涉嫌違規操作。在衝擊業務的壓力下,商業銀行普遍通過給個人直接授信等方式,來擴大城市居民貸款空間。相比住房抵押貸款,披著“新馬甲”流入房地產的短期消費貸,存在更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3、 警惕由家庭債務風險引發“灰犀牛”事件

雖然中國家庭債務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專家普遍認為不會發生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但仍需警惕家庭債務風險引發“灰犀牛”事件。

在寧磊看來,目前美聯儲已開始縮表和加息,如果中國央行也提高基準利率,大量家庭的房貸支出將會大幅增加,給家庭資產流動性帶來一定衝擊。

此外,中國家庭的儲蓄和收入增速趨勢都是向下的,家庭債務的放大對經濟的影響已經出現。

毫無疑問,居民的銀行儲蓄、持有現金等流動性資產受到約束性影響後,會進一步影響居民消費,從而給中國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家庭槓桿率存在嚴重的分佈失衡,具體表現在地區差異、年齡段差異等方面。

“財富大增值”的年代,盛宴背後的家庭危機

截至2017年8月,福建、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雲南、貴州、西藏、新疆等16個省份的槓桿率超過50%。其中,福建省的家庭槓桿率達到105%。

如果家庭債務的累積出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不僅會影響當地居民生活質量,還會拖累宏觀經濟,可能隱含系統性風險,進一步增加宏觀調控難度。

城市家庭槓桿率偏高主要體現在中青年家庭。 那些在2015年後以各種形式舉債購房的年輕人,很可能是中國社會中槓桿率最高的群體。在一二線城市,年輕人買房除了向銀行貸款外,通常還會向親友借錢。

在高負債時代,這些中青年的財富最危險。如果房價出現較大波動,或者經濟持續下滑,他們的家庭債務風險就會顯現出來。一旦資不抵債、斷供停貸,甚至會造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摩根大通預計,到2020年中國家庭槓桿率將進一步上升至61%。家庭槓桿率增加將主要由信用卡快速增長和在線P2P貸款所推動。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當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低於10%時,家庭信貸繼續增加可能會對GDP增長起到積極作用;當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超過30%時,家庭債務的增加會損害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

前面我們提到,即使不將公積金貸款等其他渠道的家庭債務考慮在內,2016年底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也超過了44.4%。這個數據已經超過IMF給出的30%的警戒線。

中國家庭債務快速上升,對消費升級、金融安全和經濟增長等方面的負效應值得關注。同時,居民槓桿率快速上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有引發房地產泡沫的隱憂,須保持警惕。 未來幾年,不論是在宏觀政策還是微觀監管方面,都要多方位提前籌劃,緩釋風險。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