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劉永好

生於1951年,四川成都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1982年,他和三位兄長辭職創業,在農村養鵪鶉、做飼料。1995年,劉氏四兄弟分開發展。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成就了一個橫跨飼料、養殖、乳業、金融、地產等多領域的大型農業產業集團。創業36年,他始終專注農業,希望打造世界級農牧業龍頭企業,培養現代化農業人才。

80年代初,劉永好四兄弟在四川新津縣是出了名的人物。他們都在不錯的單位上班,卻先後打破了鐵飯碗。本來他們合計著要辦一家電子工廠,連廠名都起好了,也研製了第一款產品,可最終卻碰了壁。

劉永好:“當年我們設計了一個音響,準備辦個電子工廠,結果被槍斃了,因為我們的公社書記說,你這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不過確實太早了,才1980年,沒辦法。”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站在1982年10月創立的成都市新津縣育新良種場門前,劉家兄弟以1000元開啟了創業之路。

打破鐵飯碗,養鵪鶉養出了新天地

當時,農田已經分包到戶,養殖業開始露出發展苗頭。四兄弟合計,賣了手錶自行車等值錢家當,湊了1000多塊錢,決定到農村找出路。

劉永好:“我們發現農村開始有專業戶了,開始通過養雞、養豬、養鵪鶉來做專業戶了,既然城市產業不讓做,農村產業可以做,同時我們也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調研,發現種蔬菜,養鵪鶉、養豬、養雞是可以做的。”

人說鵪鶉是“下金蛋的鳥”,產蛋率高,又容易大規模養殖,四兄弟在農業技術和無線電上各有所長,幹事業又很拼命,很快在鵪鶉養殖上賺了錢,1983年底就買了臺14英寸的彩電,讓鄉親鄰里羨慕不已。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從扎鵪鶉籠子、試驗飼料、研發電孵設備、開闢全國的銷售渠道,直到成為一個行業標準,劉氏兄弟從鵪鶉養殖中實現了第一次資產積累。

劉永好:“我們發覺鵪鶉是一個很好的路子,於是乎我們就開始大規模養殖鵪鶉,帶動全縣,最多的時候養了上千萬只鵪鶉。”

在把新津縣變成鵪鶉養殖基地後,他們又敏銳地開闢了飼料工廠,起名“希望”。“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這句劉永好在家泡腳時想出來的廣告語鋪天蓋地出現在四川的廣播電視裡。這些刷在農村房屋上的黃底紅字甚至變成了川西農村的一道風景。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1987年9月,劉氏兄弟自主研發出“希望一號”乳豬配方飼料,這是中國第一個國產乳豬飼料,它完全由國內技術人員研發、國產設備生產,而且價格完全市場化。

挫折中“悄悄地幹”等來了好時機

劉家兄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靠產業發展完成千萬級資本積累的家族,卻在80年代末遇到了難邁的坎兒。當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數量急速下降。

劉永好:“以前很多好辦的事不好乾了,招工人家也不來了,買東西也很麻煩,到處都說你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們想是不是國家不允許做民營企業了?我和我三哥一塊去找到我們縣委書記,我們縣委書記想了一陣,我覺得你們在農村通過養雞、養鵪鶉做發展,不應該有什麼大問題,你們悄悄去幹吧。我們回去悄悄的幹,堅持下來。”

這一堅持就到了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講話,姓“資”姓“社”的爭論日漸平息。這對劉永好來說,真是一個超速發展的好時機。

劉永好:“這個時候我們信心滿滿,所謂的九二派有很大一批人又下海。我們乘勝前進,在全國各地通過兼併收購,組建了二三十家新工廠,新希望集團是全國第一傢俬營企業集團。1995 年,國家工商局評中國私營企業500強,我們成為第一位,一個大銅牌,今天都還擺在那兒。”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發展,這是十四大帶給劉氏兄弟的重要信號,他們開始順勢而為,走向全國,不斷壯大,從一個工廠變成了一個集團,1995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私營企業“第一位”。

“私營企業有希望”

1993年,劉永好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發言。他的標題“私營企業有希望”剛念出口,臺下就爆發出熱烈掌聲。

劉永好:“有的領導說,現在你講私營企業是不是太敏感了,我說這是我自己的感觸和體會,我們私營企業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和參與者,我們私營企業應該跟國有企業一樣,是國家的建設者,他說再請示一下,最後他請示了,上面的領導說發展是硬道理。我沒想到這個發言受到廣泛的認同,兩會新聞中心還專門安排做了一個專場。”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1993年3月,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劉永好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作為新經濟成分的代表,作了《私營企業有希望》的大會發言。

“實體經濟是什麼?是農產業,是工業的製造業”

36年前的陰差陽錯,讓喜歡機械和電子的劉永好一頭扎進了農業領域並逐漸形成了他的農業產業帝國。到今天,他所創立的新希望集團已經把業務拓展到全國及海外35個國家。在開發農業產業的同時,他在乳業、金融等領域全面開花,並多有斬獲。但是,集團80%以上的業務,始終與農產業相關。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1998年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0876)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新希望開始從單一的飼料產業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成為大型農牧業民營集團企業。

劉永好:“實體經濟是什麼?是農產業,是工業的製造業。我們那麼多的肉、蛋、奶、蔬菜、水果,是靠農業最基礎的實體經濟提供的。做農產業,很多人都認為很土,特別是最開始的時候確實又窮,收益並不高,而且又比較累,也比較髒。但是我們已經選擇做農業,我們得堅持下去。”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1997年前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實施跨國農業投資經營的條件日益成熟。1999年,新希望第一家海外工廠在越南胡志明市正式建成投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民營企業的機遇

堅韌不拔,能吃苦,善於處理和市場的關係、朋友的關係、競爭對手的關係,劉永好認為這是他們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優勢。而互聯網時代,年輕人更精通高科技、大數據,新希望的創新就在於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的嫁接。

劉永好:“在新的格局下,由這些年輕人他們率領,跟互聯網結合的現代農業,我也成立了一些平臺來支持他們。我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我有政府、金融機構和市場的信任,我有一定的管理經驗和能力,我有怎麼樣跟市場交往的這些積累。我把我們的這些優勢,向我們平臺上的這些企業,給它賦能,通過新的創新和變革,在新經濟領域做新的發展。”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劉永好接受央廣記者李欣採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耕農產業多年,劉永好認為,這既是當下農村、農民的機遇,也是民營企業的機遇。要走現代農業產業化路子,就要吸引更多有現代農技知識的人到農村去。

劉永好:“要有人。鄉村振興才能夠真正實施,我們要用五年時間培訓和幫助10萬個新型農場主,新型農民和鄉村技術人員,現在全方位啟動了,我希望能夠每年培訓兩萬個這樣的新型農民和鄉村技術人員,成為我們新型農場主,成為我們新型現代農業的佼佼者。我們把建設世界級農牧企業和鄉村振興的大戰略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新時代的新方向。”

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見證

幾年前,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劉永美)、劉永好、劉永紅兄妹五人重聚新津希望飼料廠。

見證者說

“國家改革開放40年了,我見證了我們一代民營企業的成長、進步和發展,也見證了我們一代農民收入的提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作為一個現代農業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我們將會跟農民朋友一塊,跟我們涉農的企業一道,跟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一道,為中國現代農業的振興和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劉永好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40年曆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思考和展望。


《見證》

本期內容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巖、魏漫倫

審稿:劉黎

記者:李欣

音頻製作:王敏

旁白:郭靜、智鵬

視頻審稿:王磊

攝影攝像:鮑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