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走,回家創業!》——劉永好的「新希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返鄉創業成為很多人的選擇。他們中有大學生,有農民,有白領,有企業家……在返鄉創業的途中,他們遇到哪些困惑?又如何突出重圍?政策又該如何支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系列報道《走,回家創業!》,今天關注一位資深返鄉創業者:劉永好。


「中國之聲」《走,回家創業!》——劉永好的“新希望”

(央廣經濟之聲記者蔣勇採訪劉永好)

1982年,劉永好與兄長一起辭去工作到四川成都新津縣創業,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36年來,他的創業軌跡歷經起伏,但憑藉一次次轉型升級,從養鵪鶉到做飼料,再到如今乳業、金融、房地產全面開花。他能給新一代返鄉創業者帶來哪些啟示和幫助?

「中國之聲」《走,回家創業!》——劉永好的“新希望”

(夏津聚落化養豬)

創業者——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67歲。1982年,劉永好辭去教師職務開始創業,經過36年發展,他所創立的新希望集團業務已經拓展到全國及海外35個國家。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劉永好又開始了幫助創業者創業的新徵程,他計劃用5年的時間培育10萬個鄉村新型農民和技術人員,他希望這些接受培訓的創業能手最終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帶頭人。

「中國之聲」《走,回家創業!》——劉永好的“新希望”

(1982年劉永好創業)

作為一個創業36年的企業家,每當回憶起自己若干年前辛酸的創業故事,劉永好總是感慨萬千。1982年,劉永好和自己三位兄長開始創業,可是手上並沒有過多資金,於是他們向銀行申請貸款1000元,結果銀行當頭就是一盆冷水。吃了閉門羹,劉永好沒有辦法,只好變賣手錶、自行車等家中值錢的物件才湊齊1000元創業本金。劉永好說,當時民營企業很難貸到款。於是他在1993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後,立即建議國家批准設立民營銀行,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劉永好回憶說,1993年民營企業規模特別小,那時無法貸款。因此,後來他在全國工商聯會議上提出建議,由工商聯牽頭、民營企業出資,建設一個民營銀行。

設立民營銀行的建議得到中央重視,經過兩年籌備,中國民生銀行在北京正式掛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創辦的第一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的成立為民營企業融資和享受其他金融服務提供了極大便利。

「中國之聲」《走,回家創業!》——劉永好的“新希望”

(1996年中國民生銀行成立)

許多年後的今天,在中國的大中城市,中小企業融資已經相對比較容易,即便企業在初創期,只要項目具有潛力,就能得到不少投資人的青睞。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想要創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問題。

劉永好表示,作為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他不僅要給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給創業者賦能。在農業領域耕耘36年,劉永好認為應該發揮優勢、搭建平臺,聯合年輕人共同建設合夥制的企業。而對這些合夥制企業的年輕人,應給他們賦能,賦品牌的能、資金的能、精細化管理的能,同時共享價值。

劉永好透露,按照這種方式,他們已經進行了幾年,效果不錯,今後還將擴大平臺,支持年輕人共創、共擔、共享。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劉永好想用五年的時間培訓10萬名農技員,表彰1萬名科技型新農民,他的興農計劃得到農業部門的肯定和支持。

劉永好介紹,從今年開始,計劃用五年時間培養10萬鄉村技術人員和新型農民。今年大概有2萬個,已經確定了在四川、山東、廣東建立培訓基地,結合運用現場教學與網上教學,培訓年輕的“綠領一族”,培養新型家庭農場主、農機員以及畜牧養殖的技術人員,為現代農業的發展作貢獻。

在今年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透露,全國目前已經有超過700萬人到農村創業,並且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加。

創業者說——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到農村創業是很有誘惑的一件事情,很多年輕人都躍躍欲試。但是在農村創業也有難度,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不如城市,包括交通、商業氛圍、服務配套設施以及網絡體系的速度都有待提升,創業者必須有此準備。到農村從事農產業的時候,創業者需有專門的知識、有一技之長、有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有市場觀念,這方面的培訓顯然非常重要。

創業指南針——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

龍頭企業在返鄉創業中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比較熟悉,如果能夠提供指導作用,對於返鄉創業的人而言非常重要,可以在降低失敗、風險方面發揮作用;第二,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創業者可以作為龍頭企業的合作伙伴,龍頭企業能在資金、技術、市場和人才等方面幫助創新創業的人;第三,龍頭企業在政策申請方面有優勢,能帶領返鄉創業者共同申請國家項目,這種幫助對創業者而言也非常重要。

(作者 中國之聲 蔣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