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北汽集團董事佔徐和誼

“改革開放40年·致敬中國汽車人物”,央視財經頻道這個商業味道極濃的獎項,或許是徐和誼職業生涯的最後一項榮譽。

北汽集團的級別遠不如一汽、東風和長安汽車集團,作為集團高管,1957年11月生人的徐和誼,本應在2017年12月退離工作崗位。時至今日,逾期服役近9個月的徐和誼,依舊沒有對外傳遞即將退休的信號。但不可否認,北汽集團的高層人事變動,已經箭在弦上。

副董事長難上位

誰將成為徐和誼的繼任者?在7月20日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極可能是一位女性。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2017年9月,北汽集團人事變更信息

2017年9月中旬,就在徐和誼60週歲生日的前兩個月,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汽集團)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事層面工商信息變更。其中,新增的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李玎是這場人事變動中,職位最高的人。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2018年1月,李玎成為第一順位副董事長

2018年1月中旬,在工商系統中,北汽集團又進行了一次人事變更。不同於前一次的變更規模,本次變更的人員僅涉及一名集團公司監事。頗有意思的是,在2017年9月的變更名單中,李玎還排在董事長徐和誼和副董事長衛華誠之後,到了2018年1月,李玎已經位居第二順位,僅次於徐和誼。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前北汽集團副董事長李玎

作為“空降”的副董事長,李玎在互聯網上的公開資料並不多。求是汽車僅查詢到,李玎在2015年當選北京市人大代表,曾任北京二輕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北京隆達輕工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副董事長、黨委書記、董事長等職務。以上所有公司與北汽集團相同,均為北京市國資委下屬企業。

在2017年5月北汽集團發佈的集團公司2016年年報中,對李玎的職位描述為“外部副董事長(專職)”,並註明任職時間從2016年8月開始。但求是汽車獲悉,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間,李玎並未參與集團公司具體運營工作。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7月20日,衛華誠成為北汽集團唯一的副董事長

一個月前,李玎尚有接棒徐和誼,成為北汽集團新董事長之勢,未料,一切戛然而止。

7月20日,北汽集團再度進行人事變動。這次變動範圍僅有一人,在沒有接替人選的情況下,李玎退出了北汽集團的董事高管團隊,衛華誠再次成為北汽集團唯一的副董事長。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衛華誠(左二)

在求是汽車看來,衛華誠,幾乎不可能成為徐和誼的繼任者。畢竟,1959年12月生人的他,明年年底也到了退休年齡。北汽集團不會接受連續兩三年內,由於退休問題導致的最高領導人頻繁變動。況且,在衛華誠的履歷中,鋼鐵冶煉、醫藥行業的資歷均為12年以上,而汽車行業僅有6年。

不出意外的話,衛華誠將以副董事長身份,在北汽集團結束職業生涯。

一個亮點,滿地遺憾

此前有傳聞稱,北汽集團董事李鋼、張夕勇或將成為徐和誼的接班人,但求是汽車認為,在衛華誠職位不變的前提下,從北汽集團現有9名董事中選取一人接替徐和誼,跨過副董事長衛華誠,由他的下屬變為他的領導,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非常低。

因此,唯一的可能是,北京市國資委從其他下屬企業高管中,調任一人接替徐和誼,執掌龐大的北汽集團。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徐和誼

對徐和誼而言,繼任者的問題,既超出他的職權範圍,也不是他的工作重心。借殼SST前鋒實現A股上市的北汽新能源,才是徐和誼眼下的關注焦點。

事實上,北汽新能源的上市,是北汽集團送給徐和誼告別職業生涯的最好禮物。

雖然北汽集團旗下其他3家上市公司(北京汽車01958.HK、福田汽車600166、渤海汽車600960)的表現差強人意,只要拿下“新能源第一股”的名號,徐和誼便有足夠功勳留名中國汽車史。

除了北汽新能源,對於北汽集團下屬其他乘用車板塊,徐和誼卻不敢說全無遺憾。

在5月份舉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年——2018首屆中國品牌發展論壇”上,徐和誼坦言,“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過去的十幾年中,北汽的快速發展主要依賴於北京現代、北京奔馳等合資企業的貢獻,主要發揮的是製造能力”。

話雖在理,卻言過其實。徐和誼進入汽車行業初期主管的北京現代,早已無法與北京奔馳相提並論。

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上篇)

北汽新能源發展順遂

北汽集團2017年年報顯示,其收入的87%由合資公司北京奔馳貢獻。北汽自主和北京現代的斷崖式下滑,導致北汽集團2017年的業績近乎崩盤。數據顯示,2017年,北汽四大品牌(紳寶、北京、威旺、新能源)共銷售23.6萬輛,同比下降48.4%。

2018年,長期疲軟的北京現代終於有了點起色。7月,北京現代實現銷售70016輛,同比增長29.3%,比照6月份,卻是28%環比下滑。北京現代能否真正走出低谷,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某種程度上,徐和誼與倡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奇瑞汽車尹同躍,有著相似的思維邏輯。

自2012年收購薩博平臺並推出首款產品後,北汽集團在生產、技術、人才、投資等種種資源的配置上,完全不輸國內其他車企,但相繼推出的紳寶、威旺、北京三大品牌,市場競爭力卻並不搶眼。

此外,北汽集團還通過重組、合資等方式擁有北汽昌河、北汽幻速、北汽福田寶沃、北汽瑞麗等多個品牌,以及去年北汽新能源推出的全新電動車品牌“ARCFOX”。即便支付了高昂的研發、設計、測試及採購成本,也難逃低端化的命運,在終端市場全無波瀾。

客觀地說,將多品牌戰略的失敗歸咎於徐和誼,並不恰當。殘酷的現實,卻使徐和誼對未來的憧憬與想象,成為一張張“空頭支票”。

敬請期待,《徐和誼繼任者成迷,北汽集團未來幾何(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